黃德慶
大多數農村中學遠離現代化城市,地處偏遠山鄉,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信息閉塞,學校教學設施不完善,現代化教學手段匱乏,師資配備不齊,教師的工作量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城市學生差得很遠。所有的這些都給鄉鎮中學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教育部編寫的《走進新課程》中指出:我們要提倡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同時也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以及錄音機、幻燈機等傳統的電化教學手段,在學校教學活動中同樣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可以說,現實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都有用武之地。在相對落后的鄉鎮中學,我們如何進行沒有多媒體教學條件的生物新課程教學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 因地制宜,自制簡易教具
誰都知道,制作教具能創造物質財富和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每位生物教師都會制作教具,只是有的老師沒有形成習慣。不論學校設備好與差,教師都有必要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才能創出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實際,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現有條件,采集材料,制作簡單標本模型等教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技術手段進行直觀教學。
如在講《真菌》一節前,可制作孢子印玻片標本供上課之用。方法是:取正在開傘的蘑菇,放在一張黑紙上,扣個碗。幾小時后換換位置,可得三四個孢子印。用兩片玻璃夾上,內貼說明簽,周圍用蠟紙封好。又如在講授《人的呼吸》一節時,可用大可樂瓶、兩個小氣球、有分枝的玻璃管、大氣球剪成的薄膠皮分別制作成胸腔、肺、氣管、膈肌模型,演示出呼吸時氣體進出的原理。這樣,就可以讓沒有多媒體的鄉鎮學校的學生也能享受直觀教學,體驗學習的快樂。
2 大力開發和利用本地的生物課程資源
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雖然不完善,現代化教學手段匱乏,但生物資源卻非常豐富。當城市孩子需要利用多媒體、電視等手段了解各種生物時,我們的學生卻隨時都與這些生物接觸著。所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自然中學習,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教會他們怎樣去學。如學習《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一節時,我就利用我校座落于西樵山腳的優勢,帶領學生到山邊和池塘邊,采集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一些種子植物,觀察、比較它們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情況,以及它們的生長環境有什么不同等。這樣充分利用本地生物資源,將課堂延伸到大自然,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認識,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3 教與學都堅持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正如陶行知所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加強生物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又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縮小教材與農村學校的現實差距,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生物課聯系哪些實際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① 密切聯系當地生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講述主要的代表植物和動物,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當地比較常見的種類。如在學習《開花和結果》一節時,就選用校園里開得正燦爛的紅花羊蹄甲,學生熟悉,又易收集。② 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如在學習《傳染病》一節時,可針對學生的不良衛生習慣,與同學一起分析可能會有什么疾病出現,怎樣進行預防等。③ 生物教學與環境教育密切結合。如在《生物與生物圈》的教學中,結合教材講解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使學生認識到治理“三廢”、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對保障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
總之,雖然是相對落后的鄉鎮中學,但只要我們生物教師的教學手段不再單一化,充分利用已有的傳統教學技術手段和努力開發本地課程資源,定能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更生動,使生物知識的呈現更具體、直觀和形象。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