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樂 陳紅蕾 李遠明
摘要目的:探討定點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4例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隨機分為整復手法治療組52例和腰椎牽引對照組52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結論: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優于腰椎牽引法。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手法治療牽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好發于青壯年。癥狀見腰痛劇烈,多伴有下肢放射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定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醫的一種傳統外治方法,為觀察該法的臨床療效,我們自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對52例經臨床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采用手法治療,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真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8日發布,1995年01月0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7:201-202)中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為依據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發生于18~60歲。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④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跽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⑦除外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患者。
1.2一般資料將104例患者隨機分為整復手法治療組52例和腰椎牽引對照組52例。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腰痛,并伴有下肢放射痛,行走不利,彎腰受限,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背伸力減弱。X線攝片檢查顯示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CT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病變。觀察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0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3月,最長4年。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最大57歲,最小19歲,平均48歲;病程最短2月,最長4年。兩組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采用手法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俯臥定點復位手法:患者全身放松,俯臥于治療床,以棉枕墊于腹部,醫者以一手掌根定位患處,另一手覆蓋其上,雙掌疊加,囑患者深呼吸,每逢患者呼氣時,向腰椎前下方用力,連續發力,按壓3次;②側向定點復位手法:以棉枕墊于患者一側大腿根處,抬高大腿,醫者以一手固定患者大腿,用力回拉,另一手掌緣定位患處,側向發力,推壓3次,休息一分鐘后,再以相似動作完成另一邊;③旋轉定點復位手法:患者側臥,全身放松,一腿貼于床面,另一腿屈曲于其上,醫者立于其面前,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一手拇指定位患處,雙手反向旋轉用力,隨即可聽到腰椎咯咯彈響聲,然后,患者側臥于另一面,完成相似動作;④完成定位手法后,患者俯臥位,醫者再以輕柔手法捏拿、拍打、推按等手法進行腰部軟組織放松結束治療。手法結束后檢查椎旁壓痛、脊柱側彎、直腿抬高情況。
本手法注意應用力均勻,輕柔深透,綿綿不絕,力達關節,不可使用暴力,才能取得療效,又可防止腰椎再度損傷。本手法隔天1次,每周3次,兩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3.2對照組:采用ATA2D型數控腰椎自動牽引床進行腰椎持續牽引,牽引力在40~60kg之間,每次20分鐘,每天1次,每周5次,兩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4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體征基本消失,可正常生活和進行輕體力工作;無效:癥狀、體征較治療前均無明顯改善。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兩組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治愈38例,好轉幾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3%;對照組治愈26例,好轉1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8.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所以整復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優于腰椎牽引法。
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

2.2不良反應兩組病例治療期間均未發現有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在腰椎間盤發生退變的基礎上,由于腰部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使腰椎間盤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腰腿痛癥狀和神經功能障礙的病癥。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可以緩沖壓力,有減震作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組織易產生退變,髓核的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當腰椎間盤突然受到外力作用,椎間盤內壓力升高,造成髓核壓力增高,纖維環發生破裂,可使髓核從纖維環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內,壓迫神經根,引起腰部疼痛,下肢神經反射疼痛、肌肉麻痹甚至行動困難。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祖國醫學“腰腿痛”范疇,因風寒濕閉阻經絡,或外傷、積勞,氣血運行受阻,腰部經脈凝滯不通,不通則痛,運用定點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消除腫脹,分離粘連,解除肌肉、血管的痙攣,有效的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病變椎間盤的微循環,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消除局部炎癥,修復破裂的纖維環。手法對髓核產生由后向前的動力,能有效的改變病變椎間盤的物理性狀,促使椎間盤的后部壓力增加,前部壓力減少,擴大椎間隙及椎間孔,使滑脫的椎間盤回納,恢復腰椎正常的生理曲線,緩解對神經根的刺激與壓迫,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血液供應,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達到復位效果,療效可靠。臨床上我們體會到,由于突出部位和程度不同以及患者差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表現往往不盡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針對這種情況,手法要點主要是多方向定點復位。通過對腰椎的整復,糾正腰椎異常的生理曲線,使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力和對神經根的關系得以改善,減輕局部水腫,使癥狀得以緩解,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