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旻 邱劍鳴 呂朝暉
摘要目的:觀察鈄扳手法治療滑膜嵌頓的療效。方法:手法治療52例。結果:治愈49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08%。結論:斜扳手法整復治療腰稚滑膜嵌頓有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腰稚滑膜嵌頓斜扳手法整復
腰椎滑膜嵌頓又稱腰椎后關節錯縫或后關節半錯位。屬腰椎后關節紊亂之一,是骨傷科的常見病。筆者以斜扳手法治療腰椎滑膜嵌頓5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臨床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人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21~62歲,病程在2小時~7天之間。疼痛部位均發生在腰4/5、腰5/骶1間。
1.2臨床特點及診斷要點①扭轉外傷史;往往有扭挫史或體位改變史;②持續腰痛,腰部活動受限,以后伸受限多見,臥床時左右翻身困難;③痛處位于腰4、5椎之間或腰骶關節處及一側棘旁,部分向臀部或大腿后放散;④腰背肌痙攣;⑤X光片除外其它骨病。
2治療方法
患者俯臥于硬板床上,先在緊張僵板的腰部肌肉部分進行揉按、滾法等松弛肌肉的手法約4~5分鐘,并注意要剛柔相兼,勿用暴力,以達到腰部肌肉放松為目的。然后患者側臥,先使痛側在上,患者雙手置于頭后,髖、膝關節屈曲,健側下肢伸直。囑患者盡量放松。術者一手推臀部,一手扳在肩前方,微將腰部搖晃數次后,推扳之兩手相對用力,到軀體不能再旋轉時,推臀之手用力向前推臀部,此時多能聽到“咯咯”的清脆彈響聲。然后令患者轉向對側,再以相同手法做1次。用掌揉法緩解腰肌緊張2~3分鐘即可讓患者下床活動,患者癥狀多可緩解。囑其次日復診,若仍有疼痛不適,可予重復手法,并以活血化瘀中藥內服外敷。
3療效標準與結果
3.1療效標準痊愈:為癥狀消失,腰部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或工作;有效:為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有輕微疼痛;無效為2次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
3.2治療結果痊愈49例,有效2例。無效l例,總有效率98.08%。
4典型病例
劉某,男,46歲。患者在家中搬動桌椅,致使腰部疼痛,當時不敢活動,呈彎腰狀,不能伸直,轉側困難,在家中自行休息1天后未能緩解。第2日來就診,檢查見患者腰部肌肉緊張,彎腰扶背,不能伸直,行走困難。腰5/骶1間隙及右側壓痛,無雙下肢放射痛。患者既往無腰痛史。腰椎X-RAY檢查未見骨及關節病變。診斷:腰稚滑膜嵌頓癥。遂讓患者平臥。予以手法放松腰肌并行雙側斜扳手法后,患者既可自行下床,行走正常,腰部活動正常,疼痛明顯緩解,但仍稍有不適。予以活血化瘀中藥外敷,并要求患者次日復診,再施以相同手法后痊愈。叮囑患者平時加強腰背部肌肉鍛煉。
5討論
腰椎后關節滑膜嵌頓,在中醫稱“閃腰”,屬筋傷范圍。脊柱是人體軀干的中軸,其運動的基礎是椎間盤租后關節。人體站立時,腰椎兩側關節突關節與椎間盤呈三角負重狀態,椎間盤主要起緩沖震蕩的作用,后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是一種摩動關節,其主要作用是穩定脊柱和引導脊柱運動的方向,并且阻止脊柱滑脫。腰椎突間關節呈關狀面,腰骶關節面小關節呈斜位,介于冠狀面與關狀面之間。所以腰椎活動范圍大,可屈伸、側屈及旋轉。脊柱前屈時椎間盤負重力加大,關節突關節略微張開;后伸時兩側關節突關節負重力增大。脊柱旋轉、側屈時,一側關節突關節受壓,關節間隙變窄,另一側關節突關節張開。在關節退變,肌肉疲勞、運動不協調或缺少準備活動的情況下,突然轉身。或伸腰直立,一側關節間隙突然松開,形成負壓,滑膜被吸入關節間隙。腰椎伸直時,被夾在關節面之間,使滑膜受到刺激。產生充血和水腫,引起劇烈疼痛和反射性腰肌痙攣,導致活動受限。臨床上腰4/5間。和腰5廣骶1關節間發生滑膜嵌頓較多。
臨床體會到治療本病重在松解肌痙攣,矯正腰椎后關節。使嵌頓膜復位。故在治療中先以手法揉按以放松緊張攣急的腰肌,舒筋通絡,并要求患者盡量放松,為下一步復位創造良好條件。此步驟非常重要,否則將因肌緊張而導致手法失敗。然后再采用斜扳手法使滑膜及關節突關節歸位。在本組病例中有1例治療無效,因患者肌肉豐厚,身體高大,急性扭傷致疼痛劇烈、腰肌痙攣嚴重。以手法、止痛藥物均無法使其放松腰部肌肉,用矯正手法時因疼痛而對抗,阻力較大,未能成功。在臨床中發現施行手法后的患者往往能即時明顯改善癥狀,但第二天癥狀又會稍有反復,予以再次施行手法后多可痊愈。考慮為滑膜受到刺激后水腫所致,故可于手法后以中藥外敷局部可活血化淤,促進水腫吸收,加快痊愈。本觀察組中治療有效病例均僅采用手法1~2次即取得良好療效,方法簡單,易于掌握,療程短,療效肯定且安全。對于老年體弱者,須注意多伴有腰椎不穩、骨質疏松及心腦血管疾病,盡量避免暴力復位手法。復位后要求患者生活中加強腰背部肌力鍛煉,以加強腰椎穩定的穩定性,減少再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