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育生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按摩、牽引手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傷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因腰椎間盤退變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出現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可導致椎間隙狹窄、松弛、椎體滑脫、后關節退變,骨質增生以及腰部運動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病變。從2005年1月~2006年1月,作者先后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用按摩、牽引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按病人就診的先后順序、性別、年齡、病程長短。突出(膨出)部位分為:男56例,女性4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6歲,平均42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1天,平均7.3月;突出(膨出)部位:L4-5節段26例,L5~S1節段15例,L3-4節段6例,其中有兩個節段16例,三個節段4例;側后方突出26例,中央型突出6例。發病有明顯外傷史者30例,突然發病者33例,癥狀逐漸加重者20例,有緩解史者27例。癥狀體征:腰痛明顯者42例,腰椎棘突旁有明顯放射性壓痛者36例,有相應神經功能障礙者22例。
1.2病例選擇標準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olZYl001:1-001.9-94確定治療對象。①腰部疼痛伴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②有神經根性癥狀:如麻木、膝反射減退或消失,肌力下降。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④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1.3病例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70歲以上者;②椎管狹窄的患者;③局部皮膚破損或有感染性疾病者;④伴有嚴重內科病患者。
2治療方法
2.1牽引方法作者在臨床上根據力學原理,牽引一定部位,采用不同的姿勢,如:腰4~5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必須俯臥操作;腰5骶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必須仰臥,膝關節屆曲90度。這樣腰椎的生理彎曲就會變直,腰5骶1椎間隙就容易拉開,椎間盤就容易回納。
2.2按摩手法腰椎牽引后接著按摩。
2.2.1患者俯臥:先用推法,從第10胸椎兩側推至足根,反復10次,然后用肘尖部在腰椎兩側撥揉兩側夾脊穴:如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等,以腰眼穴、大腸俞為主。
2.2.2用肘尖及拇指、食指、掌推法再撥揉臀部和梨狀肌及上環跳、環跳、承扶,然后用前臂滾揉大腿后側至委中,小腿后側承山;拇指點按太溪、昆侖。
2.2.3側臥位:用肘尖、拇、食、掌法,揉捏腰側面,再用前臂滾揉大腿外側,點撥梁丘、陽陵泉、足三里等穴。
2.2.4側臥健側向上,用掌揉健側及用前臂滾揉健側至臀部,以增強健側循環。
2.3斜扳法本方法適用椎間盤側突患者及急性腰扭傷。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側臥位,先用拇、食、中指順椎骨棘突兩側按壓突出部位,定位后再用旋扳手法,可在腰部聽到清脆的響聲,另將突出的椎間盤還納。
2.4放松法患者俯臥,用兩拇指在腰椎兩側擠壓至骶腰部,反復10余次,最后揉搓腰部以有熱度為止,再捶打結束。
2.5輔助治療配合理療、電療、熱熨。以及中草藥外敷等可取得更好的療效。
3典型病例
劉某某,女、50歲,2005年2月初診。主訴;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痛2周,加重2天。病史:患者2周前搬抬重物時不慎扭傷腰部,當即腰痛不能活動,出現右下肢放射性痛。經休息、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來就診。刻診,患者呻吟強迫體位,腰痛劇烈。以手扶腰部不能自由屈伸。檢查:脊柱向左側彎,腰4~5椎旁右側0.5cm處壓痛,并沿臀部、大腿后側放射至小腿部,右側直腿抬高試驗15度。附助檢查:CT提示:L4-5腰椎間盤突出,診斷L4-5腰椎間盤突出癥。經按摩、牽引、手法斜扳后,30分鐘后患者腰痛明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右側達到80度,經按摩7次,間隔牽引3次,患者基本治愈。囑患者睡硬板床,休息1周鞏固。隨訪半年未復發。
4體會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病理變化是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和刺激脊神經根、脊髓等,引起腰部疼痛,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致痛原因主要有機械壓迫和炎性刺激兩種。因此,治療的關鍵是消除神經根水腫、充血,促進破損纖維環的修復。通過按摩、牽引、手法治療將突出的髓核還納,纖維環裂隙閉朧,關節突、關節面對位,再適當休息及理療,促進椎間盤、椎間韌帶神經損傷的修復,消除癥狀,達到臨床治愈。
根據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歷按摩、牽引、手法治療。隨訪結果為:治愈率為91%;有效率6%;無效為3%。且費用低、療效好、療程短。深受患者歡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