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aku Atuahene-Gima
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復雜而多變,在技術、市場、客戶需求方面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同時也伴隨著極為激烈的競爭。在這個復雜的市場環境背后是一個新興的經濟制度,催生著很多新的法律,涉及知識產權、客戶權益、研發、競爭行為、人力資本獲得及使用等方面。對于那些具有創意的個人和公司來說,這其中潛藏著無限的機會。中國飛速發展起來的中層階級、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制造業或者更重要的還有科技領域眾多具有高素質和能力而又相對便宜的勞動力,想想這些誘人的因素吧。如何才能抓住這些機會?答案正是創新能力。
何謂“創新”?
我所說的創新有兩重含義,一個可稱之為“小”創新,另一個可稱為“大”創新。所謂“小”創新指的是任何產品、流程、服務或商業活動方面的創新,這些創新能夠創造出滿足顧客需求的獨特價值,從而獲得顧客的青睞。所謂“大”創新指的是管理方面即組織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創新,它可以推動客戶及整個價值鏈上新價值的產生。創新不僅指新產品、新服務,它更是一種文化,重視所有員工的創造力;它也是一種組織能力,能夠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見到創造新價值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很多在華外資企業和中國本土企業都僅將創新視為“小”創新。所以,他們往往忽視市場、制造、配送、客戶服務方面的創新;忽視建立商務關系和個人關系、選擇商業伙伴及與之合作、發展和執行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也忽視人力資源管理(包括聘用、獎勵、留住優秀員工)的創新。
不過,事實并不完全那么黯淡。有些本土公司已經將創新視為整個公司的一種能力,涉及到公司各個方面的職能和每一位經理。例如,深圳太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朱保國這么說道:“對于我來說,創新有兩重含義。一是產品和技術創新,二是管理創新……每次我們管理層召開會議,我都會強調創新。我告訴每一個經理,我們需要創新,他們必須有冒險精神。如果一個企業不創新,就做不長……我要求經理們在他們每年的戰略計劃中都要有所進步。比如說,前幾天我們的銷售主任交來2000年的銷售戰略。雖然有一些變化,但是戰略基本上和去年的相同。我把計劃書退回給他,要求他加進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他問我為什么,我說,‘因為2000年的市場是不一樣的。”
創新在中國的總體矛盾
認識到創新是企業成功和生存關鍵的朱保國并非“獨行俠”,根據一項針對在華企業和本土企業的調查,95%的CEO認為公司未來的成功和生存有賴于創新。可惜,只有15%認為他們擁有創新的愿景和戰略、產生和管理新點子的管理流程、培訓經理人掌握跨職能團隊建設技能的相關設施、評估員工創造性和創新能力所必需的正規的衡量指標、創新績效的衡量指標,以及最需要指出的一項,表彰和獎勵創新的系統。簡而言之,建立一個支持創新的環境需要很多關鍵因素,而許多企業,無論中外資在這些方面都做得相當不夠。這是創新在中國的總體矛盾:一方面認識到創新對于公司的生存具有巨大的意義;另一方面大多數的CEO卻將重點和資源更多地投放到其他方面。尤其是很多CEO相信在中國企業獲得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成本優勢和生產能力。這些當然將繼續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研究表明,在這個飛速變化的環境之中,企業如果忽視創新,從長遠來看他們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個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我將其稱之為“FUD三因素”:擔心(fear)、猶豫 (uncertainty)、懷疑(doubt)。
*對于國家及地方政策不夠透明,國內無序競爭、盜版、假冒和仿造的擔心;
*對于中國市場、顧客和技術的變化無從把握而感到猶豫;
*對于目前和潛在商業伙伴的懷疑,同時對公司是否有能力適應快速多變的經濟和政策環境感到懷疑。
很多CEO和他們的企業都知道創新是正確的,但卻怠于行動。在這一總體矛盾之下,存在著一些創新管理方面的具體矛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