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婉兒的母親
小林滿面愁容:“幫幫我吧,我實在拿我女兒沒轍了。”小林9歲的女兒婉兒一直是她的驕傲。婉兒乖巧伶俐,而且學習、唱歌、跳舞樣樣優秀,那么如今的婉兒為什么會讓小林如此頭疼?
小林說:“以前婉兒確實很讓我省心,可最近也不知怎么了,老跟我較勁,動不動就頂嘴,言辭還挺激烈,把大人給拱了一肚子火。有時我實在忍不住了就揍她一頓,可她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過幾天就又恢復了老樣子?!?/p>
婉兒總是有理無理都與你頂,要不就小聲嘟囔,讓人心里堵得慌。有一次,晚上9點了,她的作業還沒做完,可她不但不著急,還把橡皮摳碎了玩。我說:“你看現在幾點了?還在這兒玩!說過多少次了,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怎么就是不聽?再說,橡皮是用來玩的嗎?”她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不玩了,行了吧?做做做,使勁做!”她一邊說,還一邊摔摔打打的。
我急了:“不玩就對了,干嗎發那么大脾氣,嚷什么呀?”
“我沒嚷!我什么時候嚷了?”
“你這孩子怎么跟媽媽說話呢?”
“就這樣說話!”
“大人說話你就不能不頂嘴?怎么那么沒禮貌?”
“我又沒頂嘴,只不過回答你的話?!?/p>
“你這還不是頂嘴?”
“為什么只許你說,卻不許我說,這太不公平了!” 婉兒繼續頂撞我。
我一肚子氣:“不公平?有些事你做得就是不對!你是我的孩子,我為了你好才說你,你以為我愿意說?”
“我又沒讓你說!”
我怕這樣下去,我們會爆發大戰,就沒再說下去,卻窩了一肚子火。我是學思想教育的,卻連一個孩子都無法應對。有時,我會靜下心來與婉兒進行交流,告訴她父母是因為愛才說她的,她總是當時能聽進去,但一遇到事就又頂起嘴來,這讓我感到很頭疼。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頂嘴”多指孩子在與家長的觀點不同或對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滿時,而采取的帶有情緒性的爭論和辯解行為。對于孩子來說,“頂嘴”是對自己觀點的辯護,是維護自己“權益”的行為,甚至是情緒情感的自由發泄??蓪Ω改竵碚f,孩子的“頂嘴”卻讓他們感到不能忍受,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對教育子女產生了危機感。這是由于在許多家庭,孩子頂嘴已成為普遍現象。
現在的孩子信息來源廣泛、心理成熟早、個性張揚、自尊心強、要求人格平等,他們不想受父母約束,但又往往思考片面、自控能力不強,遇到沖突時反應沖動而迅速,只圖一時痛快。
一般說來,孩子頂撞父母主要原因有:
父母不懂得兒童心理、不尊重孩子意愿,獨斷專行。婉兒這個年齡的孩子獨立及自尊意識開始萌芽,從“聽話”發展到“對話”,他們需要弄明白為什么要“聽”。有時父母忙碌、心情不好或沒有能力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就會不耐煩;有些父母自尊心較敏感,當孩子有挑戰性言論或叛逆行為時,便會怒不可遏,由斥責引發更激烈的爭吵。然而,有時候孩子覺得委屈或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時候,父母卻不以為然。比如,孩子正與小朋友玩得高興時,家長卻讓他立即停下來去做作業;孩子覺得房間隨意點舒服,家長卻非讓他收拾得整整齊齊等等。一旦孩子違背自己的意愿,家長就嘮叨、說教,這樣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產生頂嘴的現象。一個孩子曾經說:“我覺得自己有道理,可家長卻偏不讓說,越不讓說我就越說,就想氣氣他們。”對待婉兒沒完成作業這個問題,小林連珠炮似的發出了好幾句帶有濃重火藥味的說教,首先挑起了母女爭吵,婉兒即使不頂嘴,也會心存怨氣,所以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環境影響。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對老人不尊重,或夫妻經常拌嘴,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另外,孩子的是非觀還不是太明確的時候,學校里同學頂撞老師、鄰居小朋友與父母爭吵、電視里孩子與父母吵架的場面都會影響他們,會使他們認為這樣做很勇敢。
父母忽略了孩子好習慣的培養。有些家長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比如,做作業要專心、合理計劃時間,學時好好學、玩時痛快玩等。等孩子的毛病積攢多了,家長才想到讓孩子改,而孩子不愿改的時候,自然會對抗。另外,有些家長沒有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尊重長輩的習慣,孩子小的時候頂嘴和罵人,家長覺得好玩,但等孩子長大后形成習慣了,家長才覺得嚴重。
教育方法不當,缺乏真正平等的交流。有的家長命令多于商量的口氣,不聽孩子的申辯,容不得孩子有不同意見。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見解后,便會覺得父母太專制,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發生頂嘴現象。婉兒的“嘟囔”,就是因為媽媽根本不容她說出自己的意見,一旦情緒控制不住,就會轉為“頂嘴”。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一、學習兒童心理學。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有自己的歡樂和苦惱,也有這個年齡的判斷標準。他們希望有玩的時間、有抒發感情的機會,能得到理解和尊重。我們應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個性特征,不強迫孩子按成人的模式去做事,而是用能讓孩子接受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的心是稚嫩的,尤其是自尊心,需要格外呵護。
二、家長應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老師,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先從家長做起。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別動不動就發脾氣,要以寬容、樂觀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批評和不同意見,避免語言中的責備、謾罵、命令、說教、威脅、控訴、諷刺、隨便與其他孩子比較、否定性評價。如果家長本身的語言不是挑起事端的導火索,孩子頂嘴的機會就會少得多。
三、與孩子討論說話的方式。遇到有些脾氣倔強、有逆反傾向的孩子,家長應避免與孩子針鋒相對地“斗嘴”,而應心平氣和地告訴他這樣頂撞你時你的感受,與他討論他的情緒,了解他“頂嘴”背后的真實想法。就事論事地與他討論同樣一件事情的不同說話方式產生的不同效果,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積極的態度、平和的語氣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四、平等地對待孩子。把孩子當朋友,遇事不搞“一言堂”,營造信賴、無拘無束的溝通環境。學會傾聽,接納孩子的觀點,不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達出來;冷靜地分析孩子的想法,如果是正確的要接納采用,如果是錯誤的要給孩子講明原因,使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批評孩子要注意場所,不在小伙伴面前斥責他、傷他的面子。對孩子的困難和挫折,要真心幫助解決或點撥,鼓勵他自己來解決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心,又縮短了親子距離。無論多忙,都要抽時間陪孩子談心、游戲等,除了語言交流外,還可用微笑、撫摸、摟抱等行為。如果遇到孩子頂嘴,一定要“忍”字當頭,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等雙方情緒穩定后再交流。因為父母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容易夸大兒童的錯誤、語言激烈,會傷害到孩子;而孩子情緒不好時更易產生逆反,引起憤怒甚至仇恨。這樣只會使沖突加劇,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對待婉兒,小林就可以先避開矛盾,等大家情緒穩定下來之后,再循循善誘地讓孩子說出究竟是怎么想的,然后對她的想法進行分析,引導她自己判斷對錯,讓她自己決定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使她心甘情愿地接受家長的觀點。
五、適當的“懲罰”。對愛頂嘴的孩子不能一味寬容,還可以用適當的懲罰幫助他們改掉這個“習慣”。我的鄰居是這樣做的:當她8歲的女兒做得不對而又強詞奪理時,她就很生氣地告訴她:“你這樣說太讓我失望了,我真的很傷心、很生氣。你自己看著辦吧?!比缓蟛焕硭ジ勺约旱氖?。一般半小時左右,女兒就會向她承認錯誤:“媽媽,我錯了,以后我再也不惹你生氣了?!编従用髦⒆舆€有可能犯,但還是會趁機摟著孩子,溫柔地說:“媽媽相信你。不過能對我說說你哪兒錯了嗎?”這時孩子會不好意思地小聲說出自己的錯誤,媽媽會很認真地聽,最后媽媽還會對孩子沒有認識到的問題補充一下,不忘夸獎她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媽媽愛這樣的孩子,相信她不會犯類似的錯誤。對待經常頂撞父母的孩子,就要嚴肅明確地指出他的錯誤,并且規定再有類似的事就要有懲罰,如不許看電視、減少零花錢等。
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現在的孩子知識面廣,父母的教育如果沒有充分的依據、不符合邏輯、不能針對目標,而又言之無物、語無倫次,就會被孩子看不起,沒有說服力,也就難免孩子會頂嘴。所以家長必須和孩子一同學習,一起成長。家長也應反省自己的言行,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如果錯了就要態度誠懇地承認錯誤,請孩子原諒。批評孩子一定要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用刺激性語言,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高興了就沒有原則、怎么都行,不高興了孩子就一無是處。
孩子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有自己的個性,家長應該呵護孩子的個性,一分為二地看待孩子的頂嘴,鼓勵他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據此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把他訓練成溫順的“小綿羊”或人云亦云的“鸚鵡”。
家庭作業
* 發生“頂嘴”現象時,家長可以冷處理,暫時別和孩子說話,待情緒緩和下來再說;或是另一家長從中調和,促使他們溝通;或是采用留言的方式交流思想。
* 與孩子簽訂君子協議,為創和諧家庭互相監督,共同努力。
* 防止頂嘴,從家長自己做起。檢查一下,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和孩子說話?如果你是孩子,會有什么感受,會以什么語言來回應?
家長應避免的幾種不良表達方式
1.責備和問罪:你的臟手印又印在墻上了!你怎么總是這樣?告訴你多少遍了?你總是不聽!
2.謾罵:寫作業怎么老是這么慢?真笨!
3.說教:當學生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父母?
4.控訴:你知道嗎?為了你,我每天有多辛苦!如果不是因為有了你,我的生活要輕松得多!
5.比較:你看看人家誰誰誰,學習那么好,又那么懂事,再看看你自己,差多少?
6.諷刺挖苦:你說自己聰明?你那么聰明拿回一個100分給我看看!
7.否定性預言:學習不用功,將來肯定掃大街!
8.埋怨:天這么冷,怎么穿得這么少?凍死活該!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