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老師:
幾個星期前,我和老公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戰爭”。
那天,我的情緒原本就不好,回家后又看到家里亂糟糟的;臨走前老公答應我要收拾的,可我回來的時候他卻在看電視。我埋怨老公,可他卻說自己已經收拾了屋子,說完,就去廚房做飯了。我覺得老公是在撒謊,感到火冒三丈,加上他一副不理不睬的樣子,我就氣惱地拿起毛巾朝他胳膊上掄去,甚至拿起鞋子和酒瓶朝地上扔。看到這情景他也火了,暴跳如雷地從廚房跑過來打我。他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對我拳打腳踢,最后一腳把我踹進浴缸里,我無力反抗只能坐在那里挨打。我撕心裂肺地哭著,過了一會兒,我掙扎著爬起來又跑到客廳和他拼命廝打,直到女兒號啕大哭,我們的打斗才算停止。
之后,我叫來了雙方的家人,他當著大家的面認了錯。后來,他主動和我說話,可我不想這樣輕易原諒他,我要求他寫道歉書并當著家人的面向我保證,他都一一照辦了。那是他第一次打我,就連他自己都覺得有些“失態”。雖然我身上沒有明顯的傷痕,但心里卻有著難以抹去的陰影。我不知道老公的行為算不算家庭暴力?他的悔過之心是否真誠?他對我這樣大打出手還有愛嗎?我們以前的感情還是很不錯的,這次“暴力”之后我們還能回到以前嗎?
小蕓
小蕓:
你心里很委屈,認為自己遭受了“家庭暴力”,但這恐怕值得商榷。從你描述的細節看,引發戰爭的人似乎是你。你的老公開始采取的是避讓策略,但你卻使用毛巾、鞋子、酒瓶等“武器”將他激怒。你除了在體力上的劣勢外,似乎并不輸給他,你挨打之后還爬起來繼續和他打,所以,我覺得將你們的行為稱之為以暴力為特征的家庭戰爭更為合適,以區別于冷戰和單方面的“家暴”。
這樣定義并不是為你老公開脫,而是強調你們雙方都有責任。當然,無論如何,憑借男性體力優勢以暴制暴是不對的。你讓他道歉、書面保證以及公示證人,應該說已經做了一些處理。一般來說,暴力行為如果在第一次發生后能夠被有效遏制,以后復發的可能性很低。但很多事實卻恰恰相反,經常是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然后暴力漸漸成為習慣,最后演化成家庭悲劇。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很多夫妻對于暴力問題的認識和處理僅限于“道歉和原諒”這一步,并沒有深入探索夫妻之間真正的問題所在,沒有從根源上消除隱患。
如果更深入地來看你們的這次“戰爭”,我們會發現,你們夫妻倆的情緒管理和溝通能力都有較大欠缺。你對老公的“挑釁”來源于你那天心情糟糕,也就是說在你進門之前,你的情緒已經“蓄勢待發”,不管你進門看到什么,恐怕情緒都要爆發;而通常我們情緒發泄的對象往往是自己感覺最親近和最安全的人,于是老公就成了你的“出氣筒”。可見,你未能及時覺察自己之前的情緒狀態。
也許你真正需要的是向先生倒倒苦水,談談自己的心情為什么很差以及你需要他的關心或幫助;而你的老公也不夠敏感,沒有覺察出你的情緒,而且他處理情緒的方法也過于簡單,要么回避、要么暴力。顯然,你們兩個人都需要學習用言語而非遷怒、挑釁、暴力等破壞性行為來交流負面情緒,這樣才能成為控制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