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對賀陽來說是不平常的一年,北京奧運服裝設計成為她生命中的里程碑。而父母是引導她走上服裝設計之路的老師,即使走到今天,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仍刻骨銘心……
2008北京奧運,“祥云”火炬在中國大地傳遞,火炬手身上紅白相間的服裝與“祥云”融為一體,成為一道流動的亮麗風景線。這套以鳳凰和祥云為主題的服裝,就是奧運服裝總設計師、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賀陽牽頭設計的。
在設計火炬?zhèn)鬟f服裝之前,賀陽還通過競標,作為主設計師設計了2008北京奧運會從運動員、裁判員到工作人員、志愿者等一系列人群的標準制服,約13萬人身著她設計的服裝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奧運服裝設計成為賀陽生命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里程碑,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她的丈夫杭海正是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主要設計者。因為奧運會,這對夫妻的人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父母把她推上了“小裁縫”之路
賀陽的眼前放著一杯清茶,她端起來輕輕啜了一口,累的時候她喜歡這樣靜靜地品茶,然后看水杯上裊裊升起的熱氣。隔著水氣,賀陽默默地看著墻上貼的設計圖,每一張圖都凝聚著她無數(shù)個日夜付出的心血。如今,賀陽出名了,但她知道,自己走上今天的服裝設計之路,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她的影響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賀陽的眼里,母親是個生活精致又眼光獨特的女性。
賀陽六七歲的時候,隨父母從湖南省總工會文工團下放到湘西。在湘西生活的時候,人們穿的衣服多以藍色和灰色為主,就連孩子的衣服也不例外,但母親卻別出心裁地用兩塊圍巾給賀陽做了一件衣服。穿著那件漂亮的衣服,賀陽心里多了一份喜悅和自豪。母親還喜歡買一些與眾不同的物品,當時別人家用的杯子多是“富貴牡丹”之類的圖案,可母親買回家的卻是圖案別致的進口茶杯。母親對于自己喜歡的事情都特別執(zhí)著和熱情,在湘西的時候,她常去幫人家剪頭發(fā)和針灸。母親的這些愛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賀陽對于色彩的感覺、對于新鮮事物的認識,以及對于自己所做事情的熱情。
湘西的美麗成為賀陽童年記憶里的一幅水墨畫:落日、碧水、青山……在那片風光靈秀的土地上,她和小伙伴一起爬山、挖野菜,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尋找孩童的樂趣。賀陽說,也許是那段時間和大自然接觸比較多的緣故,她的心境變得比較放松和坦然。
父母下放的那幾年,頻繁在湘西的各個縣城間調動,而賀陽就跟著父母輾轉于各地。她常常從這個學校轉到那個學校,由于所學的內容不同,賀陽的學業(yè)因此耽擱了不少。16歲那年,賀陽只差十幾分而高考落榜。于是,她開始面臨就業(yè)還是繼續(xù)學業(yè)的抉擇。
一次,父母在瀟湘電影制片廠工作的一個朋友在聊天時談到,制片廠里沒有能做服裝的巧匠,以至于做戲服這項工作有時候顯得很費力。“去學服裝設計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啊!”他們一邊聊著,一邊把目光聚焦在了賀陽身上。那天,朋友走后,父親笑著對賀陽說:“不管時代發(fā)展成什么樣子,每個人都要穿衣服,那么搞服裝設計肯定就業(yè)不成問題;每個人都會生病,所以學中醫(yī)就業(yè)也不成問題。”賀陽聽出了父親話里的意思,是在幫她指點前方要走的路,賀陽覺得父親的話不無道理,便點點頭。可中醫(yī)對賀陽來說是陌生的,她最終選擇了去學服裝設計。
有了目標之后,父母幫賀陽打聽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有服裝設計專業(yè),于是賀陽開始為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做起了準備。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賀陽跟著父母劇團里的舞美老師學畫布景,老師說她的色彩感非常好,而且膽子大、敢想敢畫。畫了一段時間的布景之后,賀陽又跟著群眾藝術館的老師學繪畫,平時她還買來服裝方面的書籍學做裁剪。為了練手,賀陽自己動手改衣服,她把父母穿過的舊衣服改小給自己穿,經常在衣服上設計一些漂亮的花邊,閑暇的時候,她還幫劇團做一些演出服。
慢慢地,賀陽開始“小有名氣”,周圍的鄰居都因為她做的衣服漂亮而上門請她做衣服,而熱心的賀陽也常常免費給街坊鄰里幫忙。
那時候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要先把自己的繪畫作品寄過去,學校審核過關之后才發(fā)合格證,然后才有資格參加繪畫以及文化課的考試。在家里學繪畫第四年的時候,賀陽把自己的作品寄往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但讓她感到遺憾的是自己的作品沒有被選上。賀陽心里陡增了幾分失落,但靜下心來想想之后,她開始客觀地面對這一次失敗:自己一定是在繪畫上還有不足。之后,在父母的鼓勵下,賀陽重新拿起畫筆繼續(xù)勤奮苦練。在執(zhí)著和努力之下,賀陽的作品在第二年被選上了,她順利地通過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考試。
可讓賀陽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這幾年一路陪著她走來的父親,卻在她考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不久就離開了……
剛來北京不久,賀陽接到母親發(fā)來的一份電報,內容只有短短幾個字:爸爸囑咐要好好學習。接到電報,賀陽突然有種異樣的感覺,她慌忙給家里打了電話,母親這才告訴她父親已經去世。賀陽好久沒有說出話來,掛了電話,她站在電話亭旁悄悄落淚……
父親是在下放時染上的肝病,這幾年一直在做藥物治療,就在賀陽剛來北京的那段時間,父親的肝病突然嚴重起來。賀陽一直想回去看看,但父親卻怕耽誤她的學業(yè)怎么也不肯,想想自己剛開學還不到3個月,賀陽就沒有再堅持。但她怎么也沒有想到,離家前的一面竟成了自己和父親的最后一面。
賀陽回到家的時候,父親的遺體已經火化,她只看到父親的遺像。一想到曾經朝夕相伴的父親,如今卻只能從照片上尋找他的音容笑貌,賀陽就感到喉嚨里像被什么梗住了一樣難受。母親并沒有過多地在外人面前流淚,但賀陽卻在那份堅強的背后捕捉到深深的哀傷。
站在母親憔悴的背影后,賀陽看著父親的遺像,淚一滴滴落下來,她又想起父親以前跟她說過的話:你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推給別人,而要自己去做,因為你不喜歡做的事情別人也不喜歡。這么多年,賀陽一直記得父親的這句話,這教會她如何做人與處事。
北京奧運讓夫妻倆“比翼雙飛”
父親走后,家里的經濟一下子緊張起來,母親每月50元的工資既要負擔賀陽的生活費,還要照顧賀陽的弟弟妹妹,所以搞聲樂的母親就開始利用周日給學生講課,一個月下來能掙到32元。母親每個月從工資和講課費里拿出60元寄給賀陽當生活費,每次拿到母親寄來的生活費,賀陽都感覺沉甸甸的,她能想象得出,母親在另外一個城市過著怎樣艱難的生活。那時候,賀陽吃穿都很節(jié)儉,除了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她從來沒有亂買過東西。
上大二的時候,賀陽開始接一些服裝設計和做衣服的活計,才慢慢減輕了母親的壓力。就這樣,賀陽完成了4年的大學生活,同時也收獲了一份愛情,男友是同校學平面設計的,叫杭海。
畢業(yè)后,賀陽被分配到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而杭海讀完研究生后,成為中央美院的老師。
2005年3月,身為中央美院教師的杭海進入北京奧運會獎牌及運動員圖標設計團隊,在設計團隊中,杭海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宏觀指導。
那段時間,杭海夜以繼日地忙碌著,看著丈夫疲憊卻執(zhí)著的背影,賀陽既有些心疼,又感到欣慰,畢竟丈夫是在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付出心血,這樣的付出讓她感到驕傲。那些日子,賀陽把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部承擔下來,好讓杭海回到家之后能夠安心工作。
盡管天天目睹杭海的設計工作,但賀陽仍然覺得奧運與自己很遠。她怎么也沒有想到,9個月之后,自己竟然也會參與到這場體育盛事中來。
2005年12月5日,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制服的設計工作正式啟動。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及中央美術學院三家院校的數(shù)家團隊參與了定點招標,而賀陽也帶領她的團隊參與了競爭。
從此,賀陽的生活節(jié)奏完全被打亂了,她要先學會在電腦上畫圖,然后還要考慮服裝的設計方案。2005年春節(jié)放假之后,賀陽開始在家里拼命學電腦,她找來相關書籍自學又多次向人請教,完全拿出了當初考美院時的勁頭……
按照北京奧組委的規(guī)定:制服設計必須帶有奧運會、殘奧會會徽,色彩則必須在北京奧運會的色彩系統(tǒng)中選取;最重要的是,必須使用北京奧運核心圖形“祥云紋”作為主要圖形元素。
前三個月的時候,賀陽和自己的團隊怎么都找不到感覺,因為在設計中,如果限制越多,組合方案就越少。原本以為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設計完奧運制服的他們,在對“祥云紋”這個核心圖形的理解上就花了3個月的時間。
有幾次,賀陽回家笑著“埋怨”杭海:“你們設計的核心圖形太難運用了,單單我們理解都費了這么長時間!”聽到妻子的“抱怨”,杭海常常是呵呵一笑,之后,他會從設計的角度給賀陽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那段時間,對于病痛一直都不敏感的賀陽卻經常會感到頭痛,而且一天重似一天。她原以為是自己年齡漸長的緣故,但后來上網(wǎng)查詢之后才知道,緊張或者壓力太大也會導致頭痛。即使經常頭痛不適,賀陽對工作也沒有半點松懈。很多個夜晚,賀陽都會躺在床上想著自己的服裝設計方案,也想象著運動員穿上自己設計的服裝在運動場上馳騁的情景,想著想著,她欣慰地笑了。
天地人和是宗旨
在多次琢磨“祥云紋”之后,賀陽發(fā)現(xiàn),“祥云紋”的流線非常漂亮,但如果直接運用到服裝上卻會被大大地弱化。于是,她和助手嘗試著抽取一個“祥云紋”放在服裝的腰部,并用白色形成虛實對比,這樣不但增強了圖形感,在視覺上還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方案確定后又幾經修改,因為意見太多,賀陽就要不停地在個人風格和不同的意見中尋找平衡。參與設計的過程中,賀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這對于一向不擅長人際關系的賀陽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的時候,賀陽顧慮重重,她也考慮過自己該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但最終她說服了自己:只要有好的作品,相信在任何時候都能行得通!堅定了信念之后,賀陽開始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設計當中。
幾經反復,賀陽和自己的團隊最終選擇了“上半部分為云紋圖形、下半部分為白色、整體形成向上翹的弧度”的方案,這樣的曲線就像是笑臉,給人喜悅的感覺。賀陽為這套設計提出了“行云流水”的概念,因為云紋和水紋有很多相似,云在天上、水在地上,寓示著“天地人”的和諧。
經過將近兩年的不懈努力,賀陽團隊的設計方案從200多個方案中脫穎而出,并最終被國際奧委會通過。這兩年中,賀陽前后共設計了將近100多個方案,剛開始的時候,她在設計方案上標注的是1、2、3、4……一直標注到了70;后來標注的是“確認方案”1、2、3……再然后是“最終方案”和“最終定稿方案”,標到最后,就連賀陽自己都糊涂了。
因為奧運制服的設計成功,賀陽又受命承擔了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服裝的設計工作。
和丈夫杭海一起忙碌的這兩年,賀陽常常會疏忽對兒子杭大川的照顧。那段時間,賀陽回到家就聽到兒子喊餓,而且兒子在電話里最愛問的一句話就是:“媽,我今天吃什么?”如今,上了初中的杭大川已經學會了自己叫外賣,而且對于飲食他還很有講究,懂得干、稀適當搭配。賀陽笑著說:沒想到自己和丈夫的忙碌,竟然“逼”著兒子長大了!
參與奧運會設計之后,賀陽和杭海都得了“職業(yè)病”。以前,家里只有熱愛籃球的兒子是個體育迷,可如今,賀陽和杭海也成了熱衷體育頻道的體育迷。不過他們更多的是看運動員的服裝設計,看體育場館的場景設計和標識設計。
2008年對于賀陽來說是不平常的一年,北京奧運服裝設計成為她生命中的里程碑,能參與奧運會制服及火炬手的服裝設計,她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