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朝桂
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精神,積極培養人才是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基礎.只有具備自學探究能力的人,才能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具有創造所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談談一些看法.
一、激發興趣,自主探究
課堂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準確而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揮智力.培養能力,并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為此,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內在動力,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能主動地去學習,積極地去思維,執著地去探索.教師在引入新課時,要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應根據課文內容而定,有時可采取故事方法引入.有時可由復習舊知而引入新知,有時也可根據課文重點提出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也可做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實驗.如“浮力”這一課,可先出示三個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用注射器給其中兩個球注入適量水,使一個能在水中懸浮,另一個能在水中下沉)給學生提出問題:把它們浸沒在水中,它們將會怎樣?待學生回答后把三個乒乓球都浸沒在水中,然后放手,結果一個上浮,一個下沉,還有一個則懸浮在水中.這時學生將議論起來,接著教師又提出:若將這三個乒乓球放在鹽水中,這三個球將會怎樣?學生回答后再把這三個乒乓球同時浸沒在鹽水中,結果球在鹽水中全上浮.這些意想不到的沉浮現象,將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許多問題,學生的求知欲達到高潮.這時教師提出,浮力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帶著渴望解決的問題去學習,就能集中注意力.
二、創造條件,引導自學
自學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礎,南于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普遍沒有自學的習慣.因此,一方面要提出自學要求,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努力創造自學條件,掃除“攔路虎”,對要運用的舊知識進行復習提示,盡量使新知識處在學生智力發展的“射程”之內,使學生經過努力能獲取到.
自學過程要引導學生討論,通過討論使一些淺顯的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學生自學討論可進行三個環節:一是通讀,讓學生粗略地看一遍,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二是細研,讓學生細細體味課文的內容,不斷思考與鉆研,找出不理解的問題;三是討論,學生分小組針對各自提出的問題相互討論,以便加深理解.
如“浮力”這一課,通過上面實驗引入后.可讓一位學生上講臺做測浮力的實驗,接著教師提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與什么因素有關呢?”的問題,將學生提出可能相關的因素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看課文,分組進行實驗測量,提出發現的問題并進行討論.提問題是自學的必然延續.它既是自學效果的反饋.又是學生能力的反映.它既可以糾正死記硬背的壞習慣,又可以培養學生敢于向書本、向老師挑戰的膽略.學生提得對的給予表揚,提錯的也要肯定其態度積極,適當給予鼓勵.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能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的啟發其回答,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學生提出問題時有時會有怪題、偏題或與本課無關的問題.教師要把握時機,適當點撥指導,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到正路上來,同時多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發現新問題.比如學生提出浮力可能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液體的體積、密度等有關的問題時,可以分小組分別進行實驗研究討論,最后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在實驗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研究.有多個相關變量時,只能保存兩個變量,其中一個是研究的對象,如本題的是浮力.另一個是相關的因素,其他要保持不變,才能確定其關系.若要探究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重力有無關系,可將體積相同、受到重力不同(即質量不同)的物體浸沒到同種液體中,分別測量其浮力,即可比較兩者關系;若研究物體所受浮力與浸入的液體深度有無關系.可把同一物體浸在同一液體中,然后再不斷變化浸入的深度,分別測量在不同深度的浮力即可得知結果;若研究物體所受浮力與浸入的液體密度有無關系時,可把同一物體分別浸沒在不同的液體中,如分別浸在水、鹽水、煤油中,分別測出它們所受的浮力.通過各組的實驗得出:浮力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最后各組同時做“用溢水杯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將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三、反復實踐,探尋規律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僅僅是掌握它、駕馭它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應用自如,就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一個新知識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求與原有知識產生錯綜復雜的交叉,如相互間的聯系與區別.相互的因果關系、依存關系等問題.怎樣使這些知識有條理地儲存在學生頭腦中,在應用時隨時都能迅速而準確的提取呢?這些都需要給學生以練習的機會.因此得出規律或定律后就應及時安排練習,以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開展專題性的課堂討論,提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有趣味性的問題,針對課文主要內容.讓學生自由討論或分組討論,或師生共同討論,從中找出最合理的答案.
2.準備一些練習題,這些練習題最好是能一題多解、一例多用或是學生容易“失誤”的.通過做練習.深化課堂知識,鞏固新知.
3.最后歸納總結,將知識提到理解的高度.歸納總結可以教師歸納,也可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加以補充完善.
如“浮力”這一課中的例題可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提出不理解的地方,進行共同探討.對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再進行解析.最后可以做這樣的練習:三個體積相同的球A、B、C,放在水中靜止時A球浮在水面上,B球懸浮,C球下沉,試比較:(1)三個球的重力大小如何?(2)三球受到的浮力大小怎樣?(3)每個球受到的浮力與它的重力關系如何?(4)若將這三個球同時放在鹽水中,三個球將出現什么情況?受到的浮力比放在水里時是增大還是減少?排開液體的體積又有什么改變?(因C球的密度不知是否大于鹽水.所以不能確定,屬一題多解)
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對浮力、重力和沉浮條件等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進一步系統化,使知識趨于完整.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適用于任何教學內容和不同特征學生的一種固定的最佳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班級學生特征和教學內容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法都應是教師自己獨特的思路和藝術創造.對于自學探究教學法,也應看到其有效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因此我們還需要不斷研究這種教學方法,使其更加完善,同時也應研究與其他教學法的配合使用,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