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蘭
新的初中化學課程目標就是以培養人為主旨,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要求教師在參與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更新教育方法.經過對新教材、新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筆者認為新教材最主要的特點是:
1.以學生發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初中化學課程的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學知識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聯系,學會解決一些化學問題,提高他們的科學技術素養.因而在教學教育中應滲透人文教育思想,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應由過去的封閉、單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項交流和探究行為的方向轉變.
2.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突出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新教材中的內容貼近實際生活,加強了化學與技術、社會及生活的聯系.如:“我們周圍的空氣”“水的凈化”等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新教材中還增加了“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屬材料”等內容,其中不僅展示化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體現化學的應用價值,更讓學生把化學知識與現實的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把學到的化學知識盡可能的運用到生產、生活實際中去,并能從化學的角度去觀察、審視自然與社會,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更好地體現化學學習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以上特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
1.轉變教學觀念,實行角色轉換
新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能動學習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教學中,結合教材問題,引導學生用實驗加以探究.
在四支試管中,分別加入以下四組物質:①石灰石和稀鹽酸;②石灰石和稀硫酸;③碳酸鈉粉末和稀鹽酸;④碳酸鈉粉末和稀硫酸.分析以上四組實驗結果,讓學生選出最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組.
由上一步選取的藥品進一步設問:實驗室應選擇什么裝置制取二氧化碳?所選儀器有哪些作用?怎樣檢查所選裝置的氣密性?如何向發生裝置中裝藥品?怎樣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若要使反應停止應怎樣操作?操作時應注意什么?等等.
學生在分組探究中動腦動手,組合出十多種不同的實驗裝置.在“交流提高”環節,每組學生分別介紹本組裝置的特點.同學問也可以相互質疑,最后歸納總結,得出最佳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要注意組內的配合,也要注意組間的合作,互相關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敗的郁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和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學習中更體會到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
2.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連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長久以來,我們注重的是知識本身的教育而忽視了所學知識能為我們做什么的教育.學生們把學過的理論知識束之高閣,但又在實際問題面前束手無策.在新教材中,“化學在我們身邊”是貫穿始終的思想.由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一些自己身邊常見的現象和物質,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如,在學習“活潑金屬與酸”的反應后,向學生提出問題:現在家庭中所用的“潔廁靈”能夠除去水池或馬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并有氣泡冒出,由此證明“潔廁靈”是一種酸性物質.那么,經常使用“潔廁靈”對我們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呢?(會腐蝕鐵制的管道.)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使用“潔廁靈”后,可將洗衣服用過的肥皂水再次沖洗管道,達到酸堿中和的目的,從而保護管道.)在這樣的小問題中,學生體會到書本上的知識原來離自己這樣近,從而慢慢消除與知識的距離感.另外,在教學中也要隨時將運用到化學知識的高科技現象介紹給學生.如:最近,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了由中南大學黃伯云等人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這項技術打破了只有美、英、法三國能生產此產品的局面,年產值可達2億元.從這些最新動態,讓學生了解化學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了解化學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化學與先進技術之間的密切關系,體會研究身邊的化學物質對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3.不斷學習,積極探索、創新和發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課堂教學的空間增大,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就更高.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基礎,還要具有較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獲取新科技、新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自覺的終身學習才能使自己活水長流.例如,在備每節化學課時,都要思考和尋找: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沒有聯系社會和生活?有沒有體現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否滲透了德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注意使這些新理念在備課和教學設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現.如介紹我國水資源的缺乏狀況,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介紹酸雨的形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又如新教材中新增的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為了講好這一單元的內容,教師要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如:煤和石油、酸雨、人工沼氣在我國的應用,太陽能的利用,氫能源、風力發電的應用等等,盡可能的擴大信息時空.其實,大量尋找資料片的過程就是豐富自己知識的過程,使自己不斷地得到提高.
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正確的教學觀念的形成和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反復學習、加深理解和完善認識.新課程為教師留下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只有不斷地挑戰自我,才能鍛煉自己,提高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