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林
筆者從事中學化學教學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幾乎每年都要遇到“勒夏特列原理”的新課或復習課教學.在剛開始幾年的教學中,自己盡管在課堂教學中認真引導進行實驗,精心對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外部因素進行歸納總結,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在應用中更是錯誤百出,使筆者對本節課的教學也茫然不知所措.后來筆者聽了一節物理示范課教學,講的是液體對壓強的傳遞及連通器原理.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時筆者馬上聯想到連通器原理與勒夏特列原理是何其相似.因此在以后進行的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教學時,筆者便借助“連通器”原理進行說明.先是畫一個連通器結構截面圖,然后讓學生利用廢棄的飲料瓶、吸管等制作成連通器進行實驗:當一邊液面升高,平衡必定向使該液面下降的方向移動.這與影響化學平衡的外部因素的改變,如增大反應物濃度、升高溫度、對前后體積不相等的氣態反應增大壓強,則平衡必定向使反應物濃度下降、吸熱、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是何其相似.同理,當一邊液面下降,平衡必定向使該液而上升的方向移動.這與影響化學平衡的外部因素的變化,如減小反應物濃度、降低溫度、對前后體積不相等的氣態反應減小壓強,則平衡必定向使反應物濃度升高、放熱、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又是非常的吻合.學生經過精心實驗、認真思考、對比歸納,便對勒夏特列原理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在實驗操作中,學生還注意到連通器制作中吸管的長短和粗細不同,會直接影響液流速度及重新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這與化學反應速率決定重新建立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是一樣的.因此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加深理解,也進一步領會了在化學平衡移動過程中,正反應和逆反應速率也隨即改變,經歷了由相等到不相等、再變相等的過程.
經過由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反復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內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而且為他們靈活多變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和之前沒有用此法教學相比,學生完成作業練習的準確性和速度有了明顯的提高.
上述教學實踐使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引導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對他們聰明才智的開發是大有益處的.同時,對廢棄物品的再次開發利用,對學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是一種培養和教育.這樣不僅能培養他們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因此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并不完全是對立和矛盾的,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有機地統一起來.
以上敘述是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的一點膚淺的體會和做法,寫到這里以期拋磚引玉,與同行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