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祥
2001年秋季,國家教育部頒發《全國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拉開了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序幕.“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的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如,給予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動手做科學,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而經常“提出問題”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活動,探究學習是基于“提出問題”的學習,重視提出問題就是重視探究過程.那么,怎樣加強“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呢?
一、讓學生具有提問的意識
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習慣于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聽課記筆記,傳統教學的問題就在于沒有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學生不會質疑,不會有新的見解和創新,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重要性,然后改變教學中呈現問題的方式:由教師直接提出問題,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到師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這里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要有合理的呈現序列和適當的呈現方式,更要切合教學的目標要求及學生的知識狀況,同時還要力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我們在具體操作中,所提問題注意從易到難、由淺入深、自簡而繁.只有問題提得好,學生才能介入嘗試.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讓學生敢于提問
1.建立自由安全的氣氛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要使個人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首先必須使他獲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安全度和心理自由度.學生是有獨立主體意識的人.他們具有自己的尊嚴和人格,是自由的.也是充滿活力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以較多的自由.不但要允許他們發問,而且要鼓勵他們發問.幫助學生克服對提問的害怕心理.一旦他提出問題.首先要肯定其勇氣,然后再幫助他分析解決.當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時,可以說:“是老師講得太快了?看來你現在有點困難,沒關系的?”“怎么樣?請你的好朋友出來幫你一下?”“你現在明白了嗎?你愿意給我們大家說一說嗎?”等,不說諸如“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的言語而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要讓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思維的習慣,敢于提出問題.
2.建立民主信任的氣氛
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活動,在課堂上要使學生處處感到教師的熱情和關懷,提倡尊重,努力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育人環境.有人說.一只顫抖的手是寫不出偉大的作品的.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一顆恐懼的心是提不出問題來的.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具有高度民主的、輕松活潑的、互相理解的課堂氣氛,對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缺乏民主、氣氛沉悶、情緒壓抑,不利于學生潛在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挖掘和開發.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氛圍.讓我們的學生能自由地呼吸.讓學生感到教師是那么信任“我”,從而逐步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三、讓學生學會提問
1.利用實驗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在情境中面臨、發現或產生問題.例如.在“分子”一節的教學中,一開始教師首先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寫下:“50+50≠100”.此時,學生都感到疑惑不解,迫切想知道原因,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激發起來了.接著,教師演示將50毫升的酒精和50毫升的水混合總體積不等于100毫升,讓學生觀察結果,但演示結果并未使懸念解除.反而使其更加扣人心弦,使學生“不得不”提出問題:為什么體積減少了?是什么原因導致此結果?短短幾分鐘,使課堂上懸念迭生,引人入勝,激起學生想要理解新知識的強烈渴望與追求.創造學認為,不是任何問題都能引起創造動機,只有在對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產生困惑時才產生創造動機.創設問題情景關鍵是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并進入提出問題的思考狀態.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努力為學生創設適合學生發現、創造新知識的問題情景.
2.利用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提出問題
沖突在認知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在教學中造成認識沖突.我們應明確:學生并非空著腦袋進入課堂,而是帶著前概念(又稱“相異構思”)來到課堂的.前概念由于先入為主而根深蒂固,生命力極強.無疑會對學生的科學概念的建立產生矛盾,這有礙于學生學習新知識.
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這些前概念的存在,并對這些前概念對教學的負面影響有足夠的認識,弄清與新知識相融和相悖之處(沖突之處),促進正遷移,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當學生看到與預期的目標不一致的事實就會引起好奇,從而使學生不斷質疑、不斷設問.
3.利用方法指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能否提問,如何提問還涉及到一個方法問題,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把握.剛開始時.可采用“每天一問”、“課堂45分鐘,留5分鐘給學生提問”,建立“問題卡”.開設“提問日”等方式“迫使”學生提出問題.如對講課中的疑點發問或對作業中搞不懂的疑點提問等,但必須讓學生懂得如何問,接下來可列出“問題清單”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如何提問.例如一個電學計算題,學生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問題:已知條件是什么?未知條件是什么?題目的目的是什么?由已知條件足以導出未知條件嗎?已知條件多余還是不足?是否隱含什么條件?畫個草圖,引入適當的符號或標記,把已知條件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可自問自答,也可同學互相提問,直至繼續提出新問題.
要讓學生會提出問題.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關鍵要靠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逐步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要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和探索性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猜測、探索和論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自主探索的創造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