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萍
夸美紐斯指出:尋求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憑著這種思想,幾年來,在科學教學中,筆者對“自學指導教學法”進行了嘗試,取得一定的成績.在2006年中考中,所教班級的科學成績與其他平行班相比,不管是優秀率、及格率還是平均分.都處于領先地位.
“自學指導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實現教學目標.“自學指導教學法”主要包括三個程序:一是課前預習,自學質疑;二是課內討論.精講解釋;三是課后復習,整理知識;四是課后延續.發展能力.
一、課前預習,自學質疑
在初中階段,許多知識可通過學生預習來掌握和鞏固.如學了密度、壓力和壓強以后,學生對“功、功率”“電功、電功率”及“力和壓強”的自學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一定的思維力、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達到知識的遷移.這時,教師編一些預習提綱和自學思考題,讓學生邊自學邊訓練,手腦并用,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如“二力平衡”一節的預習提綱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什么叫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二力平衡的自學思考題:(1)兩個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還是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2)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是否一定只受兩個力?學生根據預習提綱和自學思考題自學.要求學生寫好預習筆記,提出和記錄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各種問題,準備第二天上課時解決.
二、課內討論、精講釋疑
課內,叫學生提一些問題.這是自學效果的反饋,又是學生能力的反映,可以培養學生敢于向書本向教師挑戰的膽略.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能回答的,盡量叫學生回答.學生一時答不上來的啟發后回答,帶有共同性與課程聯系密切并且是重點、難點的,教師與學生討論并重點給予解決.如:“二力平衡”中學生提出“二力平衡條件中如果有一個條件不具備,物體還能平衡嗎?”教師與學生一起做“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實驗,通過直觀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課內討論教師編的自學思考題及學生提的一些比較好的與本節課重點、難點比較貼近的問題.討論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先由各小組討論,然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二是先由全班議論,然后個人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三、課后復習、整理知識
每節課的復習、每章節結束后的復習,對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總結.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這要求學生在科學復習中學會知識的遷移.學過一單元或一章后,要求學生整理出知識網絡圖,因為科學教學中,特點是每章中各知識點聯系非常密切,要求學生融會貫通,通過自己思考,對知識的系統化、規律化有了進一步的掌握.要求學生做好復習筆記,每個學生根據各自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思維能力來復習.內容多少由自己定,不作限制,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不同要求.既有一定的自由度,又有一定的限制.
四、課后延續、發展能力
課后要求學生自編習題,培養綜合思維能力.在重點的知識單元學習完成階段,發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編習題.評選其中的好題印發交流,互相啟發.有的實驗可以讓學生準備,培養獨立操作能力.學生輪流參加學生實驗的準備,學習配藥、洗滌、組裝儀器等.另外.組建科學興趣小組.可以以課內所學的知識為基礎,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探求欲和創造欲為原則.組織學生自己做實驗、出科學黑板報、舉辦實驗操作比賽、限時間答物理和化學有關知識題等活動.通過搞這些活動,學生在學習各種知識的同時學習思維的方法,在學習思維方法的同時學習某種具體的知識,提高能力.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使學生能發現自己的缺陷,自覺地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自學指導教學法”也有不足的一面.例如,在知識系統性這一點上就不如傳統教學法.此外并不是任何知識都有必要由學生通過自學、討論而發現獲得.因此,對“自學指導教學法”還需要不斷研究,使其更加完善,同時也探索與其他教學方法如何配合使用,以獲得教好的教學效果.但總的講起來,“自學指導教學法”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比較廣泛,教學效果比較好.
通過近年來“自學指導教學法”的運用,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養成了一種自學習慣,克服依賴教師的心理.自己去探求知識.通過自學.改變了過去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思維的傳統教法.注重揭示并讓學生感受到學科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使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樣,課堂上提問題的人多了,發表獨到見解的人也多起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相應提高了,學生科學積極性始終處于高漲狀態,實現學習成績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