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素娟
多年來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引、講、議、練、小結”五步教學法的教學研究,經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所教班級的成績明顯提高,多次在中考成績中名列前茅.現就筆者的一些做法簡述如下:
一、“五步教學法”的理論根據
當前化學教育存在的弊端是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略了教育的主體——學生.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有問題沒有機會提出,有自己創見而無法表達,這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五步教學法”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自學化學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我們要培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科技人才.而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必須有獨立工作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所以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顯得尤為重要.
從教學規律來說,教與學是雙邊活動的過程,這早已被人們所認同,但實際執行起來,有部分教師卻有所偏差.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用.
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說,“議”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勢,只有“議”,對問題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才能把教學所講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若學生缺少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開發,空間想象力就得不到有效的發揮,長此以往,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自工作的能力,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況且,學生的注意力一旦分散,教師若再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效果肯定不佳.但如果換一種形式,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議一下,或動手練習一下,消化一下教師所講的知識,學生的注意力又會重新集中,這樣就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五步教學法”的實施要求
1.引.即“未講先提問”.在上新課前,應根據與新課密切相關的上節教材內容進行提問,自然地引入新課.通常可從與新課密切相關的概念、定義、公式人手或評講與新課密切相關而學生又普遍產生錯解的作業題,在不知不覺中引入新課題.它起著舊課與新課、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如:在學習《物質的溶解性》一節時,可提出:“碘在水中難溶,而在酒精中易溶,形成碘酒溶液,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食鹽易溶于水,它可無限地溶解下去嗎?”等問題.又比如,在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一節時,在復習寫出鋅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后,提出: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與鹽酸反應放出氫氣呢?回答: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與稀鹽酸反應放出氫氣,只有活動性較強的金屬才可以.引入:那么,哪些金屬才是活動性較強的金屬呢?好的引用往往只需要寥寥數語,但卻可使學生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和渴望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愿望.
對于“引入”,要求不知不覺,話語不多,引人入勝.
2.講.講主要是教師的行為,是教師分析教學內容,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但如果在教學中,把學生當成瓶子,只管往里面灌東西,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只會把學生的腦子就變成一個可憐的容器,而不起作用.“講”要做到精,一是內容要精,二是時間要少,講的時間應該控制在20分鐘左右.只有精講,才能空出時間讓學生積極思維;只有精講,才能使學生的頭腦由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探究知識的發動機;只有精講,才能使學生由知識的奴隸變為知識的主人.
①要有意識歸納要點,把教材由多變少,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如講氫氧化鈉與石灰水的化學性質時,歸納出它們的三條共性:都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鹽和水;都能與硫酸銅反應,生成另一種鹽和氫氧化銅;都能與酸堿指示劑作用,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②講時思路要清晰,條理要分明,語言要簡練.③要講得明白,講得透徹,講得生動.④要以恰到好處的手勢和表情配合講課,語言風趣幽默.⑤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難為易.
總之,對講的要求是:精辟扼要,一針見血地突破關鍵性知識.
3.議.主要是議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議論不等于平時的“一問一答”,對比較大、比較重要的問題,教師給出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議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成敗的關鍵是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一環節的主要體現是:是否做到精心設問,倘若教師問得好,學生自然議論得起來.這就要求教師把好脈,掌握好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脈搏跳動,要了解學生的疑難所在,若學生無疑難,則可“制造矛盾”而問.有時學生會在掌握一些變化規律上誤入歧途,針對這一情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和實驗,激起思維的波濤,給學生一個錯誤思維的教訓.有時為了使學生“錯中求真”,可先擺出一個錯誤的解法或答案,引起學生爭論.當然此種辦法一是要教師本身威信高,否則會給學生造成教師都做錯了的印象,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而造成學習情緒低落;二是在其后必須加以糾正.
議,可以貫穿于整節課之中.對于越難懂的概念,越是易于混淆的問題,越是要激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比較、去提出問題、去爭論.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思路,開發學生智力,又可以迫使學生鉆研教材.
4.練.練是練習.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行為,是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過程.練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對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熟練化,而同時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一般不宜過多講解例題,更不要在學生練習之前把各種典型的例題和過去學生發生過的錯誤統統擺出來,這樣會妨礙學生探索能力的發展而養成“照貓畫虎”的習慣.正確的做法是讓學生通過做題歸納出各種題目的不同解法和內在聯系.
只有多練才會熟能生巧.然而這里說的多練不是布置大量的題去增加學生的課外負擔,而是主要在課內練習重點和系統知識,練易錯、易忘、易混淆的內容.練的方法可以是上黑板練、在座位上練等.題目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當堂練課后習題,二是練精選的難度較大的1~2道綜合題.前者是雙基題目,目的是鞏同概念,后者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鉆研、探究新知識的能力,深化已學知識.練,可使學生的知識進一步得到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教師可通過檢查學生的練,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
5.小結.小結是由師生把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綜合、總結、歸納,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以便今后能靈活運用.這一過程一定要使學生了解基本概念的意義、實質條件和應用范圍.要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抓住知識的合理內涵,熟悉知識的適用范圍.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從各種事實出發,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各種規律和關系.例如,在教學有關溶液配制的方法和計算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溶液的配制步驟——計算、稱量(固體稱,液體量)、溶解;溶液的稀釋基本原理:
m濃溶液×W濃溶液=m稀溶液×W稀溶液或m濃溶液中溶質=m稀濃溶液中溶質
溶液的混合基本原理:
m混合液×W混合液=m濃溶液×W濃溶液+m稀溶液×W稀溶液或m混合液中溶質=m濃溶液中溶質+m稀溶液中溶質
對總結的要求是:分析比較、加強聯系、發現規律、找出關系.
“五步教學法”中,第一步“引”必須在開頭進行,第五步“小結”通常在最后進行,其他三步可根據需要靈活掌握次序,有的可交叉,有的可變換,有的可同時進行.
“五步教學法”與以往的教學法不同之處在于突出了“議”字,創設更多讓學生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