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芳
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基于傳統教學媒體(如:黑板、粉筆、掛圖、常規實驗教材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抽象的化學概念及原理;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微觀結構;不易觀察的化學現象的展示及現有條件無法完成的實驗等,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等多種信息方式于一體,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網絡資源擴大演示效果,突破實驗難點
有些化學實驗,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按常規演示難以完成,但借助計算機進行模擬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①模擬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可減少污染.如:一氧化碳的毒性是無法讓學生感知的,這時可借助計算機設計三維動畫——“小白鼠中毒死亡”,讓學生感知其毒性.
②模擬化工生產過程.對一些化工生產過程,如接觸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學生大多數未見過,缺乏感性認識.用多媒體計算機可形象、逼真地表現出每一步的生產過程,對于各個環節也可以反復演示或局部放大.
③模擬化學反應過程.有些實驗由于時間太長,如金屬的銹蝕、晶體的生長,不適合在課堂上做.利用多媒體課件加快實驗過程,情況逼真,可見度大,可豐富學生頭腦中的形象信息,有助于學生順利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利用網絡資源再現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
首先,在化學教學內容中會涉及到許多具體的物質、現象和化工生產過程,利用網絡資源,學生可以看到液態的氮、氧,光彩奪目的金剛石;可以看到由固態二氧化碳創造的煙霧繚繞的效果;可以在電視上參觀污水處理廠……身臨其境會增加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增加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熱情.
其次,化學老師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課堂上演示實驗的現象往往稍縱即逝,學生經常為沒有準確地觀察到實驗現象而遺憾,如果重復進行實驗,必然會造成時間和藥品上的浪費.利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重復播放實驗過程,并可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調節圖像的大小、遠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觀察.
三、利用網絡資源化微觀為宏觀,突破化學概念中的難點
化學是一門通過宏觀現象研究微觀世界的自然科學,對于微觀世界中蘊涵的知識奧秘,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給學生展示出來,但運用網絡資源可以將微觀過程,通過重放、慢放、定格等操作,引導學生解剖知識的疑點和難點,帶領學生遨游微觀粒子天地,變抽象不可視為形象可視,有利于突破課堂教學的難點.如,在學習分子、原子及原子的內部結構等微觀知識時,由于微觀粒子及其結合、運動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數學生感到比較抽象.為了能讓核外電子動起來,我們利用《核外電子的繞核運動》等小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結構,理解有關概念.
四、利用網絡資源揭示化學變化本質
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化學變化,單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我們通過動畫模擬,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如,在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擬“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別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在做“鋅-銅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使學生形象地看到電子運動的方向及兩極電一子得失的特點.這樣既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結構,理解化學變化的原理,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質量.
五、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生思維,突破習題中的難點
在很多信息題中,都會涉及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有些知識只靠教師的講解,學生不易理解.例如,某題中有句諺語“雷雨發莊稼”,雖然題中作了解釋,但學生還是感到不好理解,我們播放了“雷雨發莊稼”的教學動畫,使學生很容易知道: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在雷電的作用下,有小部分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氣中的氧氣轉化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轉化為硝酸,硝酸遇土壤轉化為能被莊稼吸收的硝酸根離子,雷雨后相當于給莊稼施了一次氮肥,這就是為什么有“雷雨發莊稼”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
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將校園網與中學化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突破教學中各個難點,可明顯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