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 歌
謳歌,留美從事醫學博士后研究,后返滬,現在京某外企任職,著有《醫事》、《協和醫事》。
在被夏季暴風雨耽擱的飛機上,翻出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第一篇《九月初九》,像進入一架時間機器,它帶我飛向另一個語言世界,那里酣暢而深邃。再翻到《遺狂篇》,我已被這架神秘的時間機器所迷惑,斷然不管自己身處的這架現實的飛機,是不是還能在烏黑的傍晚飛向目的地。
我是因為迷陳丹青,而讀木心。陳丹青曾在書中提到:有學者將我們的文化概括為四種傳統,一是由清代上溯先秦的文化大統,二是五四傳統,三是延安傳統,四是“文化大革命”傳統。如果閱讀習慣也意味著傳統,那還要加上一個——近20多年以來的種種話語、文本所形成的閱讀習慣。這五項傳統并非平行,任由選擇,近百年來是以一項傳統逐漸顛覆、吃掉上一項傳統。第三項,尤其是第四第五項傳統,構成了我們的話語、書寫、閱讀、思維與批評的習慣。而古典大統、五四傳統,在兩三代人的知識狀況與閱讀習慣中,已經失傳。
在讀這段話的時候,我正在被一股好奇心驅使,企圖重補少年讀書時沒有看重的古典大統。但在河岸的這一邊,黯然發現,自己先得跨過好幾道后來的傳統,有的甚至不可跨越?!敖癯L日好,或恐有人來”,翻董橋的書,聞著其中第一、二種傳統飄來的味道,更覺悵然。
有時,我會拿這五種傳統來比擬近百年來的醫學傳統。一是西醫之前的中醫傳統:經驗醫學,望聞問切,溫暖人情。二是教會醫院及協和創辦、繼而興盛的傳統:用新醫學全力救治病人,專注治學,世界視野,縝密系統。三是“文革”前傳統:病人服務至上,保守而樸素。四是“文革”傳統。五是近二三十年來的“為醫”新傳統……近百年間,似乎也是一項傳統逐漸顛覆,吃掉上一項傳統。原來,不論是文化、閱讀傳統、為醫風格……這些事情原本相互關聯,氣質相近。令我這個曾經的醫學生無比懷念的是第二種傳統,也是我在《協和醫事》中提及的“自省、專注、慈悲”的氣質,只是今人需跨過好幾道后來的傳統才能到達,有的甚至不可跨越。
余光中應是在第一、第二種傳統中浸潤良久,在談翻譯的《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中說,白話文在當代的優秀作品中,比起二三十年代來,已成熟得多。文言的簡潔渾成,西語的井然條理,口語的親切自然,都已馴馴然納入了白話文的新秩序,形成一種富于彈性的多元文體。
舉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流蘇吃驚地朝他望望,驀地里悟到他這人多么惡毒。他有意的當著人做出親狎的神氣,使她沒法可證明他們沒有發生關系。她勢成騎虎,回不得家鄉,見不得爺娘,除了做他的情婦之外沒有第二條路。然而她如果遷就了他,不但前功盡棄,以后更是萬劫不復了。她偏不!就算她枉擔了虛名,他不過口頭上占了她一個便宜。歸根究柢,他還是沒得到她。既然他沒有得到她,或許他有一天還會回到她這里來,帶了較優的議和條件。”這是一派多元的調和氣象:“勢成騎虎”、“前功盡棄”、“萬劫不復”為文言成語;“回不得家鄉,見不得爺娘”近乎俚曲俗謠;“驀地里悟到”,“枉擔了虛名”,來自舊小說;其他部分大半是新文學用語。最末一句,是顯眼的西化句,“帶了較優的議和條件”正是“善性西化”的好例。
余光中補充說:這是一流作家筆下的氣象,但是一般人,欠缺這種選擇和重組的能辦,因而所寫的白話文,“惡性西化”正日益嚴重。
推及醫學,在今天的第五種傳統中生活著的中國醫生,面對基礎科研、循證證據的主產地——西方,“善性西化”也應提倡。文化、閱讀傳統、為醫風格……這些事情原本相互關聯,氣質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