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晉寬
[摘 要] 福斯特是當代教育管理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受到哈貝馬斯批判理論的影 響,要求打破霸權的主流教育管理觀念,提出教育管理是一門道德科學,倡導對學校教育進 行根本的改造,學校領導必須成為批判反思性的實踐。
[關鍵詞]福斯特;批判理論;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4-0035-05
教育管理批判理論思潮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源于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思想,直接 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相連,通過對傳統的和現代的教育管理理論進行深入的批判 ,已成為教育管理理論不可忽視的思想派別。其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福斯特受到哈貝馬 斯批判理論的影響,對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論與實踐作了精辟的論述。
一、 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論的形成、發展福斯特教授1977年畢業于賓西法尼亞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曾在多所大 學教授教育管理導論、教育管理組織理論等課程,曾是美國《教育管理季刊》的編委。早在 1980年,福斯特就探討了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思想與教育管理的關系,用哈貝馬斯的批判理 論思想分析了傳統教育管理理論的合法性危機[1]。
1982年,在“全美教育研究協會”年會上,福斯特提交了《走向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論》 一文,積極倡導建立教育管理批判理論范式。福斯特認為,建立一種教育管理批判理論范式 是有可能的,但要對我們當前的思考偏見進行分析,并要使批判的觀點具有可接受性。福斯 特還指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論應當接受并建立在解釋學和經驗科學的觀點之上,既要對現 實 進行現象學的分析,又要對現實進行結構性的分析,還要對社會意義和歷史背景進行批判分 析;批判理論應當關注揭露教育實踐的障礙,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2](p254-25 5)。
1986年,福斯特出版了《范式與承諾——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以下簡稱《范式與承諾 》)一書,極力倡導批判與反 思,把教育管理看作是一門“道德科學”,把改革教育管理實踐作為批判研究的旨趣。福斯 特不 僅指出了教育管理研究的直接責任,而且指出了社會變革的文化框架,以對教育管理的矛盾 和沖突進行深入的反思和審視,并根據社會的責任和行動,解決教育管理的各種矛盾和沖突 。正如丹特里對《范式與承諾》所作的評論:福斯特教授提出了難以 回答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那些能夠激發思想和覺醒的疑問的途徑,《范式與承諾》是這一 領域的開創性著作,它對一個令人感到興奮的教育管理理論新范式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9年,在史密斯主編的《教育領導的批判觀》一書中,福斯特又發表 了《走向領導的批評性實踐》一文,認為倫理的思考是教育領導者的首要責任,因此也必須 是教育管理培養方案的首要內容。福斯特指出:“領導從總體上必須保持一種趨向民主價值 觀的倫理關照,它必須歷史地與倫理的意義相關聯……這里的倫理不僅僅指個體的行為, 而是指一種更加綜合的觀念,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道德社區應當如何共同地生活。”[ 4]
21世紀初,福斯特教授一方面仍堅持著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論觀點,將《范式與承諾》一 書作為其思想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轉向對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認識論和價值論的研究,對教 育管理共同體、教育管理的倫理問題、學校組織變革、教育組織的管理隱喻、建構主義教 育領導等方面給予特別的關注。
二、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論基本觀點
1.打破霸權的主流教育管理觀念,實現教育管理觀念的變革
福斯特提出,教育管理的固定思維傾向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以打破霸權的傳統教育 管理觀念,包括對實證主義及強調價值中立教育管理觀念的批判,實現教育管理觀念的變革 。
他還指出,傳統的教育管理觀是建立在泰勒“科學管理”基本主題之上的,它把經驗 主義作為獲取真理和事實的唯一源泉,而其它的任何方法都是荒謬的。福斯特簡明而公正地 批判了泰勒的“科學管理”原則,認為“科學管理”的原則擯棄和忽視了行政決策和管理的 情感、價值維度,過分強調了勞動分工的原理,以追求組織管理的最大效率。
福斯特還批判了梅奧在霍桑研究中提出的人際關系管理模式,認為人際關系的組織管理 理論雖強調個體的自我實現,但其經營管理的操作策略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最終目的,即生 產的高效性和產品的價廉物美,這種對個體的“虛偽”興趣僅僅是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過程 人性化的另一種途徑。福斯特認為,人際關系研究為“科學管理”的形式提供了一個必要的 對立面,成為控制工人的另一種工具,它在本質上為管理者提供了開展“社會工程”的技能 ,要求由同輩群體起支配作用,以控制非正式組織,并確定生產的規范、過程和質量等[5](p41)。
福斯特批判了實證主義教育管理的本質,認為實證主義是與唯名論相連的,傳統教育管 理科學是根據自然科學方法建立的一體化知識體系,價值判斷則不具有知識的地位[ 2](p241)。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研究一直被實證主義者所壟斷,他們以及一些解釋 主義者試圖 采用科學的方法,探索現實的社會結構。福斯特認為,這種科學主義研究的價值并不高, 因為它只關心教育管理的技術因素。在對實證主義批判的基礎上,福斯特提出,批判理論 不 僅要指出意識形態的關系,反思工具理性對社會交往的危害,而且要跨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 隔閡,指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這種兩分法的錯誤本質,重新考慮教育管理所依賴的整個社 會的結構。
2.作為道德科學的教育管理,應樹立一種道德科學的思想方法
福斯特還認為,教育管理是一項道德科學,要樹立一種道德科學的思想方法。作為道德 科學的教育管理觀假定,教育組織管理是“建立在社會中更大的、無所不包的教育倫理之上 ”的。這種教育管理觀念相信,學校不僅僅是社會規范和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者和保存 者,而且是自由的促進者和真正民主的倡導者。學校不應使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永 久化,而必須著力解決自由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問題。福斯特指出,缺乏教育管理的道德 觀、教育管理理論對于學校實現其目的就不具有很大的價值[5](p21)。
福斯特關于道德科學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20世紀末的激進時代中提出的,甚至一些保 守的學校管理人員也接受了福斯特關于道德科學的教育管理理念。福斯特關心的核心問題是 公平、民主和自由。他指出,學校管理人員必須拒絕主流意識形態的假定,使學校成為 一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成人與成人之間進行對話的“競技場”。在學校“競技場 ”中,需 要審視以下一些問題:在學校管理中,教師能夠參與多少?管理的角色是以同事為中心 還是以權威為中心?學校重視基本技能,高級技能,還是社會技能?學校應當注 重改正有些學生的所謂“缺陷”,還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不同群體的優勢?應當把學校看成是 變革的代理者,以開創更加公正的社會,還是社會化的場所,以使年輕人適應現存的社會 結構?
福斯特非常贊同薩喬萬尼的觀點。薩喬萬尼指出:“改善社會秩序是教育管理具有規范 化性質的體現……教育管理是一種設計行動過程的科學,目的是要改變現存的情境,達到 理想的情境。”[6]站在道德科學的立場上,福斯特提出,要鼓勵學校管 理人員改 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關注更大的社會背景中的問題。福斯特強烈地批判了教育管理研究忽 視或排斥倫理問題的傾向,認為教育管理研究只能是批判的道德科學,應確立一種反思的態 度,樹立一種道德科學的思想方法,正視和處理各種教育管理的道德兩難問題。
3.在管理與批判的兩難中走向批判性反思
福斯特極力倡導批判與反思,認為批判理論的本質就在于挑戰和質疑。他認為,管 理和批判是兩種不同的向度,一個是著眼于維持秩序,使組織有效運行,一個是著眼于打 破現有的組織結構,挑戰現有的制度和規則,推動組織和社會變革。福斯特指出,學校會 對其所處的社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包括揭露那些違背民主的人和事,減少阻礙民主的做法。
福斯特認為,批判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分析和反思的過程,它介于對客觀世界的經驗證 明和對意義系統的理解之間。因此,批判理論必須既依賴客觀的知識,又依賴主觀的知識; 既依賴技術的旨趣,又依賴實踐的旨趣。根據哈貝馬斯《交往與人類旨趣》的觀點,福斯特 認為,“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文化科學的解釋方法和批判科學的反思方法是一種環狀的、 相互交叉的關系”,技術的、實踐的和解放的旨趣對理解組織和行政決策都是重要的。福斯 特主張把哈貝馬斯的三種認知旨趣整合起來,尋求一種整合的認知方式,“發現增加個人和 人際自由的可能性,避免機構過度的支配性,避免以理性的名譽曲解理性”[2](p 246)。
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理論家難免落入以下三種陣營之一:首先,那些相信教育管理能給實 證烏托邦以承諾的人,會堅持“意識形態終結”的觀點,強調組織機構的理性化;其次,那 些相信組織機構具有壓迫性的人,只能看到“消極的烏托邦”;其三,那些不相信任何烏托 邦的人,才希望通過系統的變革來消除某些制度“疾病”。第一種人相信理性的系統管理, 相信通過 分工進行管理,相信控制機制的高技術性,希望形成控制未來的系統;第二種人言必談壓迫 ,認為國家的滅亡指日可待,他們不僅攻擊科學主義,而且也攻擊科學;第三種人看到反思 性批判的潛力,揭露真實的權力支配關系,反對制度中的矛盾,并發現制度中“解放”的 因素[2](p246-247)。
福斯特提出,批判不僅是一種自覺的自我反省,還是對經濟、文化狀況及意識形態的一 種結構性反省[5](p66)。福斯特對教育成就和教育價值觀進行了批判性審視,認 為對教育 成就進行審視,有助于相關人員認識到,提高學習成績并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而對教育價 值觀的審視,則要認真反思學校組織的使命及其合法性。這兩種審視都對學校組織的繼續存 在提出了根本的挑戰[5](p173-174)。福斯特認為,教育的目的應當是解放教師 和學生, 使他們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和技能,讓他們了解學校組織使社會不平等永久化的情況, 認 識到學校教育導致了性別、種族和社會階層的差別。學校教育應提供一種揭露、挑戰和應對 這些不平等的機制。
福斯特指出,采納批判理論觀點的學校管理人員不僅僅是學校規章的管理者和推行者 , 他們還要積極探索學校教育的本質和理念,成為批判人文主義者。這種學校管理人員要永遠 采取反思性的行動,對自己的管理行為和管理決策進行批判性的反思。福斯特還指出,批判 理論也會遇到強大、持續的反對意見,對教育管理進行批判性反思也是有困難的。原因之一 是,教育管理人員不會情愿地對自己進行深入、強烈的檢討與反思,并質疑自己的學校教育 觀念。原因之二是,批判理論要求對學校取得的成就和有效決策的基礎提出質疑,直接反對 現存的學校管理方式。對批判理論青睞的人并不多,盡管那些相信批判理論的人,也懂得學 校的結構深深扎根在古典科學管理和科層管理基礎之上,要廣泛接受批判理論的觀點,就需 要完全放棄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這種邏輯本身正是管理與批判的兩難境地。
4.對學校教育進行根本改造,終結權力精英對知識及其傳播的壟斷
福斯特不僅認為傳統的教育管理觀念須進行根本的改變,還主張對學校教育進行根 本的改造,以終結權力精英對知識及其傳播的壟斷。福斯特指出,學校教育通過使工人階級 的知識喪失合法性而再生產了階級差別,工人階級熟悉的那些事理被排斥在外,或者在社會 認可的知識中被降低了價值[5](p105)。福斯特發現,在學校教育中,只有那些 被權力精 英珍視的知識才是合法的知識。福斯特提出,學校教育只有提倡無階級性的知識觀,才會終 結權力精英對知識及其傳播的壟斷。
福斯特指出,要對學校教育進行根本的改造,還必須徹底改變學校的評價制度,不能用 學生是否缺失“文化”的標準來評價學校的成敗,學校組織要批判性地檢討學校對學生 成就的影響。福斯特還指出:對學校教育的根本改造,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參與和批判,并會 激發不同觀點的產生,人們的“異議”不再被忽視和壓制,學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消 費”教育,并對學校教育的非人性方面做出批判。
關于如何對學校教育進行根本的改造,福斯特提出了四個基本觀點[5](p114 ):首先 ,學校教育必須成為一個無階級性的事業,統治階級不再制造支配其他人生活的規則;其次 ,學生考試不及格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學生的階級出身,既要看到個體的病理,又要看到教育 系統的性質和問題,包括文化觀念、經濟現實、以及學生受到壓制的歷史規律;其三,學校 教育的根本改造需要消除“文化缺失”的觀念,“文化差異”能夠更準確地描述美國文化的 本質;其四,學校教育的根本改造需要 打破“教學領導”的觀念,因為“教學領導”的觀念會使“文化缺失”的現象永恒化。
福斯特指出,學校管理人員必須讓所有參加學習過程的人,根據更大的宏觀的社會 背景,保持對學校教育的整體性理解。學校教育的目標一直是培養學生成為健康的人,但對 主流之外的許多人來說,諸如少數民族和婦女,學校教育體制限制了他們實現這一理想的途 徑,教育管理的機械性結構阻礙了城市貧窮兒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福斯特的批判理論,不 把 教育管理看作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以使學生達到或超過標準化考試的平均分,而把教育 管理看作是使學 校和社會更加民主化的途徑,學校管理人員應當把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觀念作為學校建立的 基礎,為所有人爭取民主而斗爭,并對各種教育問題進行批判性審視和變革。
5.作為批判性實踐的教育領導,形成反魅學校組織結構的政治行 為
福斯特認為,領導在本質上是一種批判性實踐,學校管理人員必須批判性地審視領導的 本質,更深入地理解教育領導的含義,超越“特征、偉人和權變”的領導概念,成為批判性 領導。這種教育領導觀不僅要求對人類行為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反對通過實證研究把領導確 定為一套明確限定的行為;而且要求對領導所處的社會政治背景進行審視,宣告組織是客觀 現實的觀念的終結,堅持組織是人的創造物,領導的角色之一就是如何改變組織 。
福斯特在把視線轉向教育管理實踐后,呼吁加強對現存教育機構和教育管理實踐進行嚴 格的學術批判,并根據對特定組織和特定環境的獨特理解,進行有見識的管理實踐。福斯特 認 為,領導涉及對語言結構的探索,并揭示被曲解的意義,不僅要看到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環境 ,而且要決定如何改變環境[5](p185)。福斯特指出,學校的改革不是個體超凡 魅力的英 雄行為,而是與教師、學生和更加廣泛的社區一道進行的共同事業。學校道德領導要與 其他人一道推動學校文化及其社會關系的改革,具有改革目的的道德領導要擁有廣泛的社會 技能,包括辯護的技能、搞好社會團體關系的技能、建立小隊的技能、以及鼓動的技能。
福斯特還認為,領導是一種反魅組織結構,并洞察“常規”情形的政治行為,它是一種 為 參與決策而爭辯的政治行為[5](p187)。福斯特精辟地指出:“領導必須了解環 境和變革 ,授權和改革是批判理論的精神所在。授權和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把我們從意識形態的 牢獄中解放出來,并賦予我們以遠見……授權可以得到不受限制的對話,改革可以傳達超 越我們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的信息和信號,它提供了一種遠見,一種公正、平等社會秩序的遠 見。”[5](p188)
福斯特也指出,教育領導應當是一種批判的道德實踐,致力于改革學校文化和學校生活 中那些不受歡迎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教育實踐中的種族歧視、階級偏見和性別歧視,也 可 能是對某種宗教或宗教團體的偏見,還可能是對各種殘疾人、處于社會不利境地的人和有智 力 缺陷的人的歧視[4](p54)。福斯特認為,在教育管理的實踐中,教育管理的倫理 道德問題 是應該嚴肅對待的問題,作為批判性實踐的道德領導不是要“編織”更加完善的組織結構, 而是要重新界定“生活世界”的實踐,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共同理想。
三、結論與評價
批判理論是歷史上最為復雜的課題之一,福斯特把批判理論作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個框 架,對教育管理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對教育管理研究與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從思想淵源看,批判理論可以追溯到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思想及其在資本主義 社會的政治、經濟組織中的應用。福斯特把實證主義的哲學觀和科學觀作為抨擊的對象,重 新思考了哈貝馬斯的批判觀念,揭露了主流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當福斯特把 批判理論應用到解釋教育管理和組織問題時,它已經從提供激進組織思想論壇的作用,轉變 為理解和評估教育行政決策和組織生活質量的過程。福斯特的批判理論試圖把科學解釋的邏 輯與文化理解的傳統結合起來,以建構一種追求美好生活和公正社會的評價框架[2 ](p240)。
其次,從目的論看,批判理論的本質在于對科學和工業壓制個性的現代理性提出批判。 正如伯恩斯坦指出的:“批判理論希望使主體完全意識到物質世界蘊涵的矛盾,洞察意識形 態的神秘性以及曲解現存社會狀況的錯誤意識形式。”[7]福斯特對科學 主義無視 個體人性的現代理性提出了批判,把社會的民主化和人性的解放看作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目的 ,試圖重新塑造結構功能主義的教育組織管理主流觀點。福斯特所關注的教育問題是:當前 的權力結構、課程結構和教學結構是為誰的利益服務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與社會中占支 配地位的經濟和政治聯盟的關系是什么?
其三,從方法論看,批判理論的方法論主要是辯證法,福斯特希望通過邏輯分析和爭鳴 來提高人們關于其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覺醒程度。在邏輯分析和爭鳴的過程中,福斯特的批判 理論依賴于 對意識形態的分析和生成,希望指出現存社會狀況的矛盾和沖突。福斯 特受到哈貝馬斯早期作品的影響,把科學與實證主義劃等號,認為實證主義的教育管理理論 只重視教育管理的技術方面,無視多元性、種族和民族問題、社會階層問題等。
其四,從知識論看,福斯特呼吁教育管理理論應該擁有更廣泛的知識來源,應該承認“ 交往的知識”和“解放的知識”在人類事務中的現實意義,提出教育管理的知識基礎要更多 地強調對教育現實的批判、道德與 價值觀、授權和教育變革,讓那些無權的人參與到教育問題的討論和爭鳴中,讓教育管理的 實踐人員具有批判的眼光,以分析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總之,福斯特對教育管理理論提出了眾多挑戰。那些相信管理方格、列表、四分圖和方 案的教育管理實踐者無疑會對福斯特的著作失望,因為福斯特的著作拋棄了崇尚效率的領導 與管理觀;而那些能夠從智慧和倫理道德上內省自己角色的教育管理人員則會歡迎福斯特的 著作,把福斯特的著作作為興奮劑,以豐富他們對教育管理的本質、目的和意義的探索。
[參考文獻]
[1]Foster, W.Administration and the Crisis in Legitimacy:A review of Habermasian thought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0,( 4):241.
[2]Foster, W. Toward a Cr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 . In T. J. Sergiovanni & J. E. Corbally (Ed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u lture [C].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4.
[3]Dantley, Michael E. Book Review: Paradigms and Promises: New appro 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1988,(2 ):150-158.
[4]Foster, W. P. Towards a Critical Practice of Leadership [A]. InSmyth , John (e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London: Falm er Press,1989.55.
[5]Foster, W. P.Paradigms and Promises: 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al Administration[M].Prometheus Books,1986.
[6]Sergiovanni, T. J. Developing a Relevant Theory of Administration[A]. In T. J.Sergiovanni & J. E. Corbally, (Ed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al C u lture: New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C].Urbana: Univ 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4.278.
[7]Bernstein, Richard J. (1976).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 heory[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182.
(責任編輯 黃建新)
On William Fosters Critical View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HENG Jin-ku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 0097,China)Abstract: William Foster is one of the theorists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educat ional administration, who has been influenced by Habermasian critical theory, an d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paradigm of criti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William Foster; critical theory; educational administr 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