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波
關鍵詞頭痛,頸性推拿治療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頭痛病以頭痛為主癥,大多病勢纏綿,遷延日久,此病病因十分復雜。本文論述是排除其它各種病因,確診頸部病變引起的頭痛。除卻其他原因的頸性頭痛常常被忽視,筆者自2001~2006年收治159例此類患者,均為門診病例,治療以推拿手法為主,牽引為輔,收到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共159例,其中男89例,女70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0歲;無明顯原因頭痛127例,有外傷史14例,落枕引起18例。無明顯原因病人均經過其他科室多次治療無效,有口服中西藥、理療等。病史最短3天,最長8年。全頭痛32例,偏頭痛89例,后枕痛38例。
2診斷依據
癥狀表現為慢性或急性頭痛,疼痛部位有偏頭痛或雙側痛、后枕部痛等。性質有持續性隱痛、抽痛、放射痛,甚至夜晚不能安靜入睡或睡眠后痛醒,常伴有頭暈、惡心欲嘔、胸悶、頭部轉動時疼痛加重,或暈倒,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無誘因者,頸部無明顯不適癥狀。其余有頸部酸痛、僵硬、活動受限。查體發現所有病人枕骨后風池穴均有明顯壓痛,或左側或右側或雙側,大部分有向頭部放射痛,可觸及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出口處水腫,條束狀,雙側頸項肌不同程度緊張,彈性差,壓痛,樞椎棘突壓痛,不在正中線,頭部旋轉時癥狀加重。X線正側位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消失,大部分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
3治療方法
3.1一般手法患者取坐位,兩上肢白然下垂,頸肩部自然放松,醫者立于其后方,首行以輕手法,按揉頸肩部肌肉,然后以斜滾法滾兩側頸項部、肩部,以透熱為度,接著點揉按雙側風池、風府、大柱、率谷、太陽、印堂、肩井、大椎、扶突各30秒,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推抹頭面部3遍,路線為印堂→太陽→印堂→上眼眶→太陽→印堂→下眼眶→太陽→角孫→風池;雙手拿頭部少陽、太陽經、督脈各5~7遍;一指禪推、滾頭部五經各5遍;雙手掃散頭側少陽經10余次;雙掌環形撫摩全臉3~5次,再順勢揉太陽、率谷、風池、肩井3遍;最后揉頸項、拿肩井、擦肩背,以透熱為度。
3.2頸椎旋轉復位法方法一:以樞椎棘突偏右為例,醫者立于其后偏右,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頜部,左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頭部中立位,頭頸部放松,先用力緩慢將頭向右旋轉至不能動為準,此時右手瞬間加力,同時左手拇指向左頂棘突,這時拇指可感覺到椎體移動復位。椎體棘突向左偏者同樣方法反方面操作。
方法二:以樞椎棘突向右偏為例,醫者立于其后偏右,右手托住患者下頜部,左手掌及其余五指自然托住頭顱枕部,頭頸放松,頭向后伸約10°,先雙手用力向上牽引,維持牽引力約1分鐘,頭部隨著右手向右旋轉不能為止,這時雙手交錯瞬間用力,常可聽到“嗒”聲彈響,然后保持牽引下再緩緩左右轉旋患者頭頸3~5次慢慢松手,手法結束,不必要強求“咔嗒”聲。
施用手法復位時應注意事項:手法要求穩、準、巧、切忌盲目和暴力,術后應休息片刻,無不良反應后方可離開診室。在治療過程中,頭頸部不宜有意做各種劇烈運動,對外傷性韌帶軟組織損傷嚴重者需待軟組織得到充分恢復。最后,根據病人全身情況,辨證論治,輔以中藥,補肝、氣血、祛風疏經行氣活血等治療。
以上手法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手法復位據病情而定,1次成功者,不做第2次。對病情重、組織損傷嚴重者,病程長反復發者,3天復位1次,2~3次就可。
4治療標準和結果
優131例(頭痛消失,無復發,頭頸活動正常,體征消失);良18例(頭痛基本消失,勞累后,頭頸長時間位于不良體位時有輕度頭痛不適);可9例(頭痛不明顯減輕,但常復發,時輕時重);差1例(治療3個療程,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最后確診合并有顱內良性腫瘤)。優良率82.3%,效最快者1次治愈。5討論
頸性頭痛為臨床常見,但多易被忽視,從本文論159例中就有89例經內科治療無效后轉入本科。
分析頸性頭痛的原因:頭部的后外側、外側向前延伸到眶上部的頭皮感覺神經,這些神經的感覺支配是在頭皮的后外側,第一、二頸神經主要為感覺神經,這些神經的感覺支配區是在頭皮的后外側,第三頸神經分支與第一、二頸神經不同,不由椎間孔穿出,而是由狹窄的骨骼間隙穿出。因沖撞或外傷使頸部過度后伸時,此兩個脊神經容易受到壓擠而受傷,產生顯著和相當劇烈的疼痛。其二,椎枕肌群(位于枕骨與寰樞椎之間)肌肉痙攣時,能刺激或壓迫枕小神經、枕大神經和椎動脈而引起頭痛和椎動脈供血,不全等癥狀。此組肌肉不僅在上位頸椎病時能發生痙攣,直位頸椎病變時,可作為脊柱適應綜合征的繼發性痙攣而過度緊張。因此患者枕痛或偏頭痛時,不僅要考慮到高位頸椎病變,也應注意有無下位頸椎病變。其三,在寰樞關節平面,硬脊膜與肩后小直肌緊張度的增加,可增加結締組織的張力,牽拉硬脊膜,導致頭痛。上四頸神經后支配的組織結構出現病變,產生的疼痛可反射至頭頸部(即頸源性頭痛)。
通過手法在人體病變組織壓痛點上,適度的機械性按摩刺激,對神經末梢與其周圍的無菌性炎癥組織起到間接的松解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炎癥,從而阻斷了疼痛的傳導,促使肌痙攣隨之放松,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療作用。揉、按、理筋、滾頂肩部軟組織,可分解粘連,松解肌肉血管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血液供應,減輕軟組織的炎癥、水腫,解除了對枕大神經、枕小神經的刺激和壓迫,從而解除頭痛癥狀。手法整復寰樞關節結構紊亂以及其它頸椎小關節紊亂,恢復了其正常解剖位置,可直接解除其對枕大神經、枕小神經的壓迫,解除其對椎動脈及周圍交感神經網的壓迫和刺激,緩解肌痙攣和其附著處的牽拉性刺激,從而改善頭痛癥狀。輔以中藥補肝腎、氣血,增強機體抵抗能力,活血行氣,祛風疏經,達到全面滿意治療效果。
從上述治療病例發現,發病年齡早,病程短,療程就短,癥狀消失或改善得到也快,無反復發作;相反,患者需要堅持配合治療,才能治愈。對因外傷或手法復位引起關節囊及其它損失組織的修復,頸椎關節內外新的平衡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應囑患者改變不良習慣,避免頭頸部劇烈運動,以防復發,特別有嚴重外傷者,更應注意。另外須先明確診斷,問清病史,有無合并其他疾病,本文就1例治療無效者,因合并有顱內良性腫瘤。注意嚴格掌握整復的適應證,正確施用整復手法,宜謹慎從事,以免發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