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高亮 黃竹妹
關鍵詞畏寒證,胸椎源性推拿治療正骨胸椎
脊柱相關疾病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是現代醫學領域中從脊柱力學角度出發研究脊柱與疾病關系的科學。我們在臨床推拿正骨治療胸椎病的過程中,觀察到一些患者當頸腰背痛的癥狀消失或減輕后,其畏寒證也隨之緩解或治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觀察患者3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2例,男女比約為1/6.4;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2月~42年,平均約為1.9年。全部病例除以背痛、頸肩臂痛、胸肋痛、頸肩活動受限、翻身不便,或心慌胸悶以及胸椎病等典型癥狀為主訴就珍外,都反復強調自己有怕冷、怕吹電扇、畏空調的冷氣、冬裝上身早、夏秋也要穿長衣蓋厚被子,手腳冰涼甚至盛夏不敢納涼、下冷水等畏寒證的相關表現。
本組病例均有較長時間的胸背痛或者是頸肩腰腿痛的病史,而且多數都有長時間處于半臥位姿勢體位下看電視、閱讀的不良習慣外,還有長途乘車、感受風寒濕邪經歷,在勞動、鍛煉時受到損傷或某一不在意的動作時而發生損傷。
體檢可查被動伸頸試驗陽性11例,但反應均比較弱;胸椎棘突偏歪、后突,同時患椎棘突旁伴有明顯壓痛的主要節段有一定差別,上胸段(T1~T5)7例(18.92%),中胸段(T6~T9)29例(78.38%),下胸段(T12~T12)例(2.70%)。患突旁下同平面夾脊穴、背部俞穴壓痛最為明顯的次序是,T817例(45.95%),T212例(32.43%),T54例(10.81%),T43例(8.11%),T31例(2.70%)。棘上韌帶條索狀物,肩背部肌肉痙攣變硬等。
全部病例臨床均圍繞患者主訴,認真詢問病史,仔細體檢,部分病例進行了心電圖及X線攝片、CT、MRI檢查,排除頸椎病、棘突炎、肩周炎、肋軟骨炎、胸膜炎、帶狀皰疹以及胸椎腫瘤、結核、壓縮性骨折、高熱前兆的畏寒表現等疾病。
2推拿治療
2.1一般手法推、拿、揉、按、摩、擦、滾、撥、理、搖、拔伸等;取穴:夾脊穴、背部俞穴和阿是穴。辨證取穴加減:合谷、內關、神門、曲池、肩髃、肩井、天宗、肩貞、照海、涌泉、承山、委中、承扶、環跳等。以舒筋活絡,解痙鎮痛,為復位手法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2.2胸椎復位法俯臥按突、側臥斜扳、坐勢旋轉、坐勢膝頂、俯臥雙掌按肋復位法閩等,按病情隨癥選用。
以上一般手法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根據患椎所在平面與移位情況選擇適宜的復位手法,一法不行,再換一法。最短治療1個療程,最長半年。本組病例病程均較長,復位法施用前應充分放松肌肉,松解粘連,活動諸小關節,不能過早的勉強復位。如一次復位不成功,復診治療前應重新仔細觸診,明確診斷與移位方向,方可擇法而用。不可急于求成,切忌盲目與暴力。
3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優:胸背痛與畏寒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棘突撥正或相對撥正,背部壓痛不明顯;良:胸背痛與畏寒癥狀減輕,功能改善,棘突撥正或部分撥正,背部壓痛緩解;差:胸背痛與畏寒癥狀體征略有減輕或時有時無,或同前,功能改善不明顯,棘突部分撥正或同前。
4結果
根據患者治療后的自我感覺,體檢情況和隨訪所示綜合評定療效,結果優:12例(32.43%),良:17例(45.95%),差:8例(21.62%。)。優良率為78.38%。
5典型病例
鐘某,女,58歲,2001年7月29日初診。主訴:特別怕冷3年,胸背痛4個月。病史:近4年前家中建房搬運材料背部多次受傷,當時肩背疼痛,心慌胸悶。煩躁不安,感覺較其它冬天怕冷:早早的穿上了全部冬裝還是冷得不行,到了春夏也不敢減少衣褲,怕風遠離電扇,不敢納涼,到超市采購時因怕冷而匆匆離開,3年來經省內外多方治療。畏寒癥狀改善不顯著。1989年秋曾因眩暈在某院住院2個月未愈,后轉我院推拿治愈。查:疲倦音低,手足冰涼,T4、T5棘突左偏,T8棘突右偏后突;左側第4、5夾脊穴壓痛(++),右側第8夾脊穴壓痛(+++);被動伸頸試驗(-)。在他院作胸椎X片、CT等影像學檢查除有胸椎退行性改變外,未見明顯異常。診為胸椎源性畏寒證。治療:先施一般手法,2次后選用俯臥雙掌按突復位法、俯臥雙掌按肋復位法和坐式膝頂復位法,再用輕柔的結束手法。治療2個療程胸背痛基本消失,背部壓痛明顯減輕,畏寒現象基本消除,能夠換上夏裝衣裙,隨訪至今療效鞏固,未曾復發。
5討論
脊柱相關疾病是在中醫臟腑相關、表里相關和氣血經絡相關的理論基礎上,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積累總結,運用現代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力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等多學科進行研究的一類疾病,是從脊柱力學觀點出發研究脊柱與疾病關系的一門科學。我們在臨床推拿正骨治療胸椎病的過程中,觀察了37例肩背胸痛同時伴有畏寒癥狀的患者,一些患者當頸腰背痛的癥狀消失或減輕后,其畏冷癥狀也隨之緩解或治愈,其療效達優良者29例(78.38%)。因此,我們認為畏寒證與胸椎病有某種聯系,而推拿正骨能在矯正胸椎小關節紊亂后頸腰胸背痛減輕或消失的同時,也能夠治愈與脊柱紊亂有密切關系的畏寒證。
推拿正骨治療畏寒證的機理目前尚未清楚,可能與胸椎小關節發生紊亂后,胸椎椎體兩側交感神經節受到刺激,通過內臟神經影響肝臟的功能,尤其是膽鹽分泌和再利用減少,而膽鹽減少可能會影響維生素E在回腸中的吸收。維生素E吸收的減少,容易造成肢體末端的血管收縮,血運減少,熱量產出不夠,從而出現畏寒證。另外,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后,四肢、軀千的血管壁肌肉收縮,也會影響血液運輸,汗腺分泌增多,豎毛肌收縮,出現畏寒證。我們發現,患椎棘突旁伴有明顯壓痛的主要階段有一定差別,上胸段(T1~T5)7例,占18.92%;中胸段(T6~T9)29例,占78.38%;下胸段(T10~T12)1例,占2.70%。患突旁下同平面夾脊穴、背部俞穴壓痛最為明顯的次序是T3l7例,占45.95%;T712例,占32.43%;T34例,占10.81%;T43例,占8.11%;T31例,占2.70%。提示T8上下平面小關節出現紊亂的患者發生畏寒證的比例較高,關于其具體機理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深入觀察和研究。
自主神經系統在結構上分為頭部、胸腰部和骶部,胸腰部的傳出纖維由脊髓的胸腰節發生,稱為交感神經系統,頭骶部的傳出纖維稱為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幾乎分布于全身各部;副交感神經分布則比較局限,一般認為在皮膚、汗腺、豎毛肌、肌肉血管和腎上腺髓質等部位無副交感神經分布。自主神經纖維支配內臟、心血管、平滑肌和腺體,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的功能與副交感神經相拮抗,處于相對平衡且有節律性的內臟活動,以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在環境發生急劇變化時,則促使機體發生一系列的內臟應激活動。當脊柱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椎旁組織充血腫脹、粘連造成壓迫或牽扯等病理變化,損害交感神經時,則可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相應器官和組織病變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