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敏
關鍵詞寰樞關節錯位牽引治療手法整脊
2000年以來,筆者應用牽引、手法整脊綜合治療寰樞關節錯位234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34例中男124人,女110人;年齡8歲~72歲,中年以上患者100例;病程:發病最短者半天,最長者6年;1個月以內62例,1~3月46例,4~6個月34例,7~12個月38例,1~2年30例,3年以上24例。
2診斷標準
(1)頭暈癥狀,具有陣發性、可逆性和復發傾向,頭頸的旋轉可以誘發頭暈。(2)頭暈、頭痛,可單一出現,也可同時存在;勞累加重,休息減輕。頭痛多為偏頭痛,或后枕痛,休息減輕,遇勞加重。(3)頭后枕脹痛不適感。(4)伴隨癥狀:眼、耳部癥狀,胸悶,記憶力下降,失眠等。(5)觸診:頸2棘突偏歪頸2棘突旁有壓痛,頭下斜肌及寰樞外側有壓痛。(6)旋頸征(+)。(7)X線張口位片示齒狀突偏歪或前傾,側位頸2、3有成角旋轉,頸曲有改變,寰樞前間隙之距3mm,寰椎后弓呈仰、傾式或旋轉式移位。(8)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示單或雙側椎動脈供血不足。(9)除外其它學科疾病所致頭暈。
3治療方法
3.1牽引患者仰臥位,頭部先前傾10°,逐漸降至0°,重量3~6kg、可根據病情和體質情況酌情加減。每日3次,每次30分鐘,15天為1個療程。
3.2手法整脊我科采用坐位旋轉復位法。患者牽引半月,作手法整脊。患者坐于矮凳上,頭稍后仰,靠于術者身上,以第2頸椎棘突向左偏歪為例,以左手拇指輕輕按于第2頸椎棘突的右側緣,令患者低頭至第2頸椎棘突稍向上將皮膚頂起,使該處的皮膚被拉緊,頭的前彎就以此為度,保持此角度不變,將患者頭稍向左擺,并將面旋向右,術者稍彎腰,用胸部輕輕壓住患者頭部,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右前臂,并稍向上提拉,帶動患頭在此角度向右旋轉,至最大限度時,雙手協同配合,右手帶動患頭繼續向右稍作超限度旋轉,左手拇指同時將第2頸椎棘突向左側推頂。此時,常伴隨聽到“噠”的清脆響聲,這些現象表明該椎體和其關節已被推動,然后將患頭恢復回正常的中立位,重新進行觸診檢查,如棘突已復正,則復位完成。
4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顯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大部分消失,但在勞累后仍有輕度癥狀;好轉: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部分消失;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5治療效果
臨床治愈156例,顯效46例,好轉32例,全部有效。
6討論
椎動脈起于鎖骨下動脈,垂直向上,穿頸6~1橫突孔,至寰椎時迂曲度較大,有4個近90°彎曲,頭轉頸時可牽張而狹窄,影響通過其中的血流量,自枕骨大孔上方繞至延髓前方偏內側上行,在橋腦下緣,椎動脈匯合成椎-基底動脈。因樞椎旋轉、傾斜,導致與寰椎組成的關節正常位置偏移,稱為寰樞關節錯位。可牽拉椎動脈,直接導致椎動脈發生痙攣、扭曲,形成椎-基動脈血不足,出現臨床癥狀。
應用頸椎牽引,并配合手法整脊,是針對病因的改善,消除無菌性炎癥,牽引很好地解除肌內痙攣,改善組織血液和淋巴循環、手法整脊矯正寰樞關節位置,使椎動脈痙攣扭曲恢復到正常,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以加速對本癥的徹底治愈。該療法操作簡便,病人容易接受,無不良反應且療效可靠,是治療本病較為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