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發展,就必須加強物流方面的管理,并以此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這是一個典型的“慢魚”的故事:因產品款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弱、計劃應變和資源調度能力弱而使得產品投放慢且有偏差,造成產品結構不合理、適銷產品短缺和滯銷產品積壓,導致資金周轉慢而殃及利潤和市場占有率。現在市場規則已經不再停留在“大魚吃小魚”,而是轉向“快魚吃慢魚、強魚吃弱魚”。長此以往,由于“慢”又會削弱現有“大魚”(200多間連鎖專賣店,年營業額超過4億元,每年開發近30多個新品種)之勢,淪為“弱魚”徹底被人吃掉!
探究此魚“慢”的原因,分析如下:
* 預測準確度不高,把握市場動態不清晰,計劃的源頭存有偏差——“做計劃是按照三種依據進行的:根據每年四次的訂貨會確定各季度的生產計劃,再根據分公司的日報表和月報表調整生產計劃。”這樣的市場預測未免太過粗糙了,在時段層面僅停留在每年四次的訂貨會來確定各季度的生產計劃,密度不夠;在信息源頭的層面停留在本公司的下屬機構的報表上,范圍不廣;在預測方法層面也只是根據過去一個月的數據對生產計劃進行調整(不知道對流行趨勢、季節淡旺及競爭對手情況考慮與否),精度不高。
* 計劃執行不力。在總經理出席的專題討論會上,部門間互相推諉,全然不顧公司整體目標。這里不能責怪部門經理都不盡職盡責,如果那樣的話,也不會有公司今天的業績。“面對堆積如山的貨物,鄭總隱隱地感覺到這已經不是哪個部門的問題了。”公司管理層已認識到肯定存在著嚴重的整體管理瓶頸——計劃執行的責任是否清晰,如計劃中某一環節落空的替補預案、計劃執行過程控制是否到位等等。特別是內控制度的缺失,不僅產生了案例“高庫存”的惡果,更加惡劣的是在經營理念層面割裂了企業運營的整體性。
* 缺乏庫齡的概念,未對“呆滯”庫存定期清理。庫齡并不是標準的管理詞匯,主要就是突出庫存占用的時間價值。倉庫經理抱怨倉庫物料多得放不下和銷售經理的慨嘆“既然倉庫里這么多貨,為什么你們總不能按時發貨呢?要知道你這邊晚發貨一天,我們的門店就少賣好幾千雙鞋呢?”這些都向我們說明,管理層對庫存問題察覺的膚淺,應該深究下去。既然有人能看出有前年生產的鞋還未銷售,那么為什么要等到產品滯銷到三年才有人過問?誰又能保證原材料沒有躺在倉庫里“睡”上三年的?
筆者給出淺拙的診斷之時,也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 企業的存貨要有規劃、有考核。為各類存貨(可初步分成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及其資金設定結構上限(這個上限可以先以歷史的均值為準,不斷優化),并可進一步依據細類算出明晰比例并加以控制。要養成不同層級領導關注庫存的習慣,將庫存指標列入業績考核之中。
* 信息化助力計劃的及時性、準時性:企業信息化(首推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計劃功能使得物料(包含成品)未來的使用量、獲取量和現有庫存量依據科學的邏輯加以計算,這種界乎于“地毯式”的模擬可覆蓋到每種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向成品的轉化而引發的庫存變化的標準狀態將“未卜先知”,輔之運用統計方法與實際狀況(系統有每一時間的記錄)逐一對比分析,可快捷、動態地分析出物料使用和產品投放“偏差”的原因及趨勢,便于迅速改善,杜絕產出的短缺和原料的浪費。信息化對成品庫存動態分析的效益可比喻成:如同人體“消化系統”一樣——出入平衡,監控物料(庫存)的運轉良好,進而保證庫存“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 樹立精益制造的理念,徹底地追求生產的合理性、高效性。以拉動式(pull)準時化生產 (JIT) ,以最終用戶的需求為生產起點。 強調物流平衡,盡力追求零庫存。結合上述ERP應用于生產管理,依據銷售預測和成品庫存,形成主生產計劃,當實施生產任務時,還應建立看板拉動系統,依據實際的銷售數量安排從成品到零件的拉動型生產。建立靈活ERP生成的日工作單進行生產,以避免因銷售波動、工序不一致,以及無法預測的品質不良、設備故障等造成浪費。同時,強化計劃的嚴肅性。ERP系統形成主生產計劃時,是由計劃員人工依據均衡的原則進行產品總量和品種的均衡。所謂均衡,指根據市場的需求,平衡生產量和產品品種,保證生產在一個時間段內按客戶的需求節拍生產的,避免市場的波動或因銷售的變化造成庫存積壓及無法滿足銷售需求。同時做好淡旺季的物資及生產能力計劃,避免因市場的快速波動帶來生產能力的浪費。
* 加強庫存管理,所有物料都應該是JIT(just in time)——無“閑置”庫存。但往往是多種原因造成“呆滯”庫存的存在,如何界定“呆滯度”呢?解開這個疑問的一般思路:考察一個物料在倉庫中多長時間未被使用或銷售,但若遇到物料未進行批序號管理,未執行嚴格的先入先出原則,做起來就相當困難了,并且此種情況還不在少數。這時,運用逆向思維的創新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即時一個物料現有的庫存量出發,以其過去一個階段(通常52周)的平均使用量或銷售量作為參考,考量其還能使用多長時間=現有庫存量/周平均使用量,并將其結構化地分為<13周、<26周、<52周、>52周、未使用(過去一個階段的平均使用量或銷售量為0)五個檔次,再依據ABC分類法的原則,分輕重緩急清理“呆滯”庫存。
* 加強品牌號召力:日用消費品特別注重品牌,品牌對市場占有率引導作用非常明顯。市場的需求變化莫測,但以被廣泛認可品牌的“不變”應“萬變”,至少可減少市場競爭中庫存“風險”!
* 消化“沉淀”庫存:定期消化積壓存貨畢竟是被動的行為,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主動地消除積壓庫存更為可貴。例如:將原材料采購到貨精益化,即協商將原材料寄存在供應商倉庫,隨用隨到;與銷售代理商簽訂成品包銷協議,予以價格優惠,爭取不退貨。
* 條件允許下,將配送、倉儲業務外包。既能保證訂單滿足率,又憑借外部專業公司來降低相應成本。
借用一位日本管理大師的名言“企業的頑疾——萬惡庫存為首!”再度告誡企業界朋友:不能忽視不當庫存的存在!企業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發展,就必須加強物流方面的管理,并以此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