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而游戲更是孩子想象的王國。
冬天里,兩個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對望著哈氣,一直笑過不停。
于是爸爸問:“你們在玩什么游戲呢?”
其中一個小女孩哈了一口氣,說:“哈——爸爸,你看這是什么?”
“水蒸汽。”
“不是的,是火一樣的熱情。”
“為什么這樣說呢?”
“這幾天的音樂課我們每天都在唱《歡樂女神》,其中有一段歌詞是:我們懷著火一樣的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
“噢!”
“你看呀,我們都懷著嘛,所以我們就哈出來了,看誰的熱情大。”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甚至沒有任何輔助玩具的互動小游戲,但孩子們卻因為對某句歌詞的聯想卻玩得不亦樂乎。
游戲是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的重要活動形式,這給成人以游戲為載體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只要善于利用游戲,便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得到想像力的鍛煉與發展。
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可以通過扮演各種角色,發展游戲情節,展開自己的想象。比如在開火車的游戲中,孩子會騎在小凳子上,嘴里邊叫著“笛笛……嘟嘟……”邊唱著兒歌:“一列火車長又長,天天忙又忙,鉆山洞,過大橋,嗚——到站了——”,你瞧,孩子已經置身于自己的想象中去了,儼然就是一名列車員。
角色游戲特別能發展孩子的想像力,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是對幼孩子的想像力要求比較高。角色游戲都具有對角色的假想、對物品和情景的假想和對游戲情節的假想的三個重要環節,孩子參與游戲時,必須撇開自己及真實生活,進入自己假想的世界中去,并且要運用這種想象推進情節的發展。由此可見角色游戲要求孩子要具備豐富的想像力。
二是角色游戲對孩子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要求。角色游戲中的角色一般來源于現實生活,如“娃娃家”里的媽媽與娃娃,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孩子要擔任這些角色,就必須對現實生活中的媽媽與娃娃有一定的認識和體驗,這些經驗與孩子創造力相結合,構成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
三是角色游戲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因為擔任一個角色,就必須創造這個角色的動作、語言、態度等等,還必須根據情節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甚至還要以本身的角色的行為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在這過程中能全面培養孩子的語言創造力,形體創造力、組織創造力等等。
有些家長可能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尚不懂事,只有淘氣的份,談何幻想?談何創造?那么您不妨花半天時間,觀察一下您的孩子,您一定會從他那里發現一些想像力豐富的、有創造性的言語或行為:他玩娃娃家,把雪花片往布娃娃口里放,嘴里會發出“啊嗚啊嗚”的咀嚼聲;將幾片雪花片套在筷子上,就是一串羊肉串,然后得意洋洋地叫喊“賣羊肉串呀!”……幼兒期是想象最為活躍的時期,孩子可以把一根竹竿當成一匹馬、把一片樹葉當成螞蟻傘、把布娃娃當作知己并能對其念念有詞。想象幾乎貫穿于幼兒的各項活動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其形象思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在家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游戲。例如在銀行游戲中,擔任出納員的孩子由于自己生活經驗的限制,很難對游戲的內容進行擴展,如果家長作為顧客參與到游戲中,不斷給“出納員”出難題,比如存錢時加上開信用卡的內容,或進行掛失等,引導孩子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6歲孩子在家里可以玩以下內容的角色游戲:
第一類:反映日常生活的游戲有“娃娃家”、“幼兒園”、“托兒所”等。
第二類:反映周圍生活的游戲有“醫院”、“百貨商店”、“公共汽車”、“理發店”、“菜場”、“照相館”、“食品店”、“動物園”、“公園”、“交通”等。
第三類:反映社會和工農業勞動的游戲有“工廠”、、“火車站”、“郵局”、“博物館”、“公安局”、 “建筑工程隊”、“機器人展覽館”、“電視臺”、“銀行”等。
3~4歲的孩子以第一類為主,4~6歲的孩子以第二、三類為主。即使4~6歲的孩子玩第一類游戲,其內容也較豐富。例如,玩“娃娃家”的游戲,3~4歲的孩子主要以燒飯、看病等為情節;而4~5歲的孩子就反映出更廣泛的家庭內容,如“給孩子過生日”、“走親訪友”等。孩子到5~6歲時,在游戲中,能反映出父母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如上班,甚至反映出鄰里之間關系,可見其內容更豐富更深入了。
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方法
(1) 一形多物的擴散。請孩子盡可能多地說出同一形狀的物品,如圓形的東西有哪些、正方形的東西有哪些等等。
(2) 一物多形的擴散。請孩子敞開思路,說出同一物品盡可能多的用途,如水有什么用、繩子有什么用等。
(3) 一因多果的擴散。帶孩子玩“如果……將來會發生什么”的游戲。例:如果世界上的樹木都是藍色的,將會發生什么;如果你會飛,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如果大家都穿一樣的衣服,將會發生什么等等。
讓我們給孩子提供展開想象的種種途徑,促進他們的想像力的發展,讓他們在想象的世界中漫游吧!
沒有想像力的靈魂, 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