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每個人都要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任何人都脫離不了這個集體。
如果一個孩子孤獨了,游離于社會之外,今后將適應不了這個社會。
因為他們不能與人正常的交往,不能與別人合作,只能被遺忘在某個角落里,不能成為社會的一員。
5歲的蓉蓉是個很漂亮的女孩,媽媽在她1歲時發現,教她說話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最終只能說些簡單含混的詞;而且她從來不愛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如果有小朋友靠近,她就推別人。上幼兒園后,老師告訴蓉蓉的媽媽,她不合群、多動、上課精力總不集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目光都不與別人對視。媽媽以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孩子小的緣故,長大后就好了,就沒很在意,但因為蓉蓉的行為越來越古怪,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得了“孤獨癥”。
1943年,美國精神病學家Kanner首次確立了“兒童孤獨癥”的概念。在隨后的60多年里,這一兒童發育性障礙疾病被越來越多的醫生了解和認識,并做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孤獨癥被稱為精神疾病中的癌癥,目前基本不能治愈,然而他們不足絕對意義上的傻子或癡呆者。他們有明顯的語言障礙,卻又截然不同于聾啞人;但他們在理解周圍事物和環境的困難重重又與簡單的弱智兒童難歸一類。
兒童孤獨癥的三大誘因
1家庭氣氛和環境
社會競爭的加劇、生存壓力的加大,導致家庭沒有親情愛意。尤其一些家長平日里忙于應酬、工作,對孩子漠不關心,或者態度粗暴,受了氣發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來只有一些孤獨傾向,父母卻因他表現不如別的孩子,就對他大肆指責,甚至大施拳腳,使傾向演變成真正的孤獨癥。據調查,患孤獨癥的兒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經常訓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單獨帶孩子。
2生物體自身的發展
科學家在神經病理學方面,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一些研究者發現大腦邊緣系統可能與孤獨癥有密切關系。邊緣系統中主要是杏仁核和海馬回與孤獨癥有關,杏仁核呈杏仁形狀,是控制人類情感和攻擊行為的皮層下中樞。社會行為退縮、強迫行為、不了解危險處境、不能從記憶庫存中提取信息、不能調節自己以適應新事件或環境與海馬回受損有關。
海馬回是負責學習和記憶的一個中樞。孤獨癥兒童在遇到新情況時不能運用已往儲存的信息可能與海馬回有關。損傷海馬回可以在動物身上重現刻板行為、自我刺激行為和多動行為。
3第二代獨生子女更加孤獨
“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里面有沒有住著神仙,多少的日子里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呆,就這么好奇,就這么幻想,這么孤單的童年。”多年前,一曲《童年》講述了這樣的孤獨。爸爸媽媽要上班,爺爺奶奶不放心讓孩子到外面玩,獨生子女沒有玩伴。
據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目前已有近1億被戲稱為“小皇帝”的獨生子女。其中,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們也陸續結婚生子,而這些孩子成為繼他們父母之后的第二代獨牛子女。人口研究專家指出,隨著“80后”獨生子女陸續進入婚育期,家庭結構將進一步縮小,親屬關系將更單一化。第二代獨生子女將面臨更孤獨寂寞,幸福與悲傷難與人分享的狀況。
兒童孤獨癥的癥狀
孤獨癥兒童主要行為特征:社交障礙、語言發育障礙、刻板行為。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癥狀,請盡快帶孩子就診:
●語言發育遠遠落后于同齡兒童,同時缺乏用肢體語言交流能力。例如不會用手指指物體給大人看或用眼神交流來表示需求,而更喜歡直接拖大人的手去拿需要的東西。
●喜歡單獨玩耍,跟其他兒童難以相處。
●不喜歡目光接觸。
●喜愛轉動物體,如自己轉圈,或看轉動的電風扇和輪子。
●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對真正的危險沒有恐懼感。
●對周圍的事或人漠不關心。
●聽力沒有問題,但對外來聲音,如叫他名字、簡單指令,沒有反應。
●對玩具不感興趣,極度迷戀自已的手。
●不正常地特別喜歡某一物件。
●不懂得回答簡單的問題,只會重復別人的話語。
●不會好好地玩玩具,拿到玩具就放嘴里咬、嗅,或拿在手里不停地轉動,排列所有的玩具。
●極度喜歡廣告、天氣預報,卻對一般動畫片不感興趣。
孤獨癥兒童的預防與治療
自50年前孤獨癥定名以來,全球的醫療工作者都在致力于尋找孤獨癥的病因,但至今還是個謎。1982年,中國兒童心理衛生指導中心的陶國泰教授,在南京確認并首次向全世界披露了中國第一例幼兒“孤獨癥”患者,中國才逐漸引起對“兒童孤獨癥”的重視和研究。
專家認為,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應多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免造成終生遺憾。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教育訓練被證實是治療兒童孤獨癥的最可行的辦法。訓練內容主要是針對孤獨癥兒童在人際關系、語言溝通、日常行為等方面的行為缺陷,作出彌補措施。
2至5歲是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最佳時期,但訓練過程十分艱難,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外,還要注重從多方面對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養育。
防治兒童孤獨癥要采取綜合性措施,要讓孩子多參加各種鍛煉,多參與社交和集體活動。切勿讓孩子長期過“封閉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終生。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類似“兒童孤獨癥”的表現,應及時請教醫生,或者和醫生配合一起進行誘導訓練,并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服用有關藥物。
1“三心”喚醒孤獨兒童的心靈
作為父母、老師,更應該以最大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對待孩子。孤獨癥兒童中的絕大部分兒童是足以體會到親切、愛撫、關心等情感的,對他所接受的人所發出的指令基本上都能較好地執行,愛不僅使孤獨癥兒童得到溫暖,同時對他們智力發展和身心康復也起了積極的作用。正因為孤獨兒童存在種種的障礙,也強調了我們教育的細致和耐心。
2尊重孩子的人格
貝特爾海姆認為:“孤獨的孩子只有在受到像對待人那樣的充分尊重時,病情才會減輕。只有在感受到愛和被理解時,才會擺脫孤獨的困境?!?/p>
成人不能因為孤獨癥兒童有種種問題和缺陷,而否定尊重其人格的必要性。作為孤獨者兒童的家長,首先必須正確認識孤獨癥兒童,他們盡管言行與正常兒童有較大差異,他們也是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是正在成長、發育著的兒童。所以,每位孤獨癥兒童的家長都必須清楚兒童的共性,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過分強調他們的缺陷,才不至于把無端的溺愛當成關心,才不至于把一切不良行為都歸結為不可查明的病因上。孩子的心理發展也遵循著與一般兒童相同的規律,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著自己的基本情感需要,需要別人愛護自己,尊重自己,容納自己。我們要善于觀察他們的行為特征,讓他們受到愛護和尊重,享受同齡人的平等待遇。
3反復強化,建立條件反射,形成習慣
從最簡單的點頭、搖頭、拍手等動作開始訓練,對每一個動作進行示范、講解,讓孩子跟著做。例如3歲的貝貝平時喜歡吃瓜子、巧克力,那么在教她學點頭、搖頭的動作時,我們可以取一粒放在她面前問她要不要吃?她見了馬上用手來抓,我們說這樣不行,要吃就要點點頭,如果她不會點,我們可以用手扶著她的頭,邊示范,邊教她學點頭,當她學得略有一點像了,就獎勵了她一粒,就這樣反反復復訓練,使她學會了點頭、搖頭,并知道了每個動作的含意。
再例如,為了讓孤獨癥的孩子學會注視別人的眼睛,家長可以分“三步走”。先告訴他“寶寶,看媽媽的眼睛”,并將一塊糖放在兩眼之間,吸引他注意,等到他抬頭的時候,就把糖給他作為獎勵;完成這一步后,將糖放進口袋里,同樣等孩子抬頭之后,掏出糖給他,漸漸地,家長會發現,即使不給糖,孩子也已經會在你呼喚他名字的時候有反應。
4引導孩子學習交往技能
社會交往能力的不足或缺陷是孤獨癥兒童的核心特征之一。他們對身邊的事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總是獨處一隅。他們缺乏正式的社交反應。這些缺陷使得孤獨癥兒童難以和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阻礙了身心的正常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讓孤獨癥兒童學習、掌握與人交往和參與團體生活的技能。
例如刻意教導孤獨癥患兒在聽別人講話時有目光接觸。開始時,孩子可能只是眼角一瞟,但這是很好的開端。孩子有目光接觸后,可通過模仿,教導他用手勢示意與別人溝通。利用每一個自然環境,如進食、穿衣、便溺、玩耍,要求孩子先有目光接觸和手勢示意,再給他想要的東西。當孩子學會用手勢示意后,可以用示范的方式教他學習用聲音配合手勢示意,慢慢再引導他用口語表達意思。
時常的交談與愛撫是親子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我們除了詢問孩子“吃飽了嗎”,“還想要什么”之外,還要學會用“今天你感覺怎么樣”,“你是怎么想的”,“你高興嗎”等問句提問,學會認真聆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甚至,在你真的不得不忙于其它事務時,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歉意的撫摸。
5制訂計劃,持之以恒。
有時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生活基本技能和習慣,患兒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學會。撫育他們,是對父母愛心的極大考驗。有些孩子不適宜長期住院,那么父母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在家嚴格執行計劃,不要放棄孩子,只有父母付出加倍的努力,觀察孩子的表現,找出問題的癥結,定出目標與計劃,精誠合作,才能幫助孩子踏上成長發展的道路。
孩子幼年時期的心理發育情況對孩子一生都有著重要影響,擁抱、撫摸、親吻、目光等交流對孩子健康的心理發育都非常重要。如果兒童在這一時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很可能會導致自閉癥、情緒障礙等產生。同時,過于照顧和溺愛也會使孩子出現自閉傾向。
親愛的爸爸媽媽,您的孩子孤單了嗎?讓我們給孩子更多關注,給孩子更多的關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