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曉
武文梅,1978年5月生于山東省肥城縣孫伯南欒村。7歲那年,父親突然死于車禍,爺爺悲痛過度偏癱,奶奶哭瞎了眼,母親改嫁,武文梅開始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8歲和弟弟一起上學,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上學期間,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1990年3月,被肥城縣團委命名為“學雷鋒標兵”;1990年9月,山東省少工委授予“齊魯十佳少年”稱號;1991年被共青團中央評為第二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1994年初中畢業報考師范回報社會;2002年被抽調到山東肥城市孫伯鎮計劃生育辦公室從事宣傳工作。
紫色的短款外套,一件領口帶著小碎邊的白色襯衣,襯托著圓圓的臉龐越發顯得紅潤,一雙大大的眼睛里透出的滿是親切與和藹。2007年11月1日,記者在山東肥城長途汽車站,見到了已經身為一個3歲半孩子母親的第二屆“十佳少年”武文梅。
談起往事,武文梅的言辭之中處處流露著感激之情,她說:“如果不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我上不了學,如果沒有‘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的榮譽,我做不了老師。”
童年,不幸中的幸運
7歲那年,武文梅接到了南欒小學的入學通知書。正當她沉浸在歡樂之中的時候,傳來了父親遭遇車禍去世的噩耗。爺爺經受不住沉重的打擊病倒了,奶奶哭瞎了眼。第二年,媽媽也改嫁到外村去了。
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間支離破碎。弟弟尚且年幼,8歲的小文梅開始用她那稚嫩的肩膀,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挑水、做飯、洗衣、照顧弟弟、服侍年邁多病的爺爺和奶奶,家里的責任田她全包了……
那張粉紅色的適齡兒童入學通知書,她小心冀翼地珍藏起來,像珍藏一個童年的夢。嚴峻的現實,迫使她過早地失去了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那時候能上學,對我來說是再幸運不過的事了,所以從來沒覺得有多辛苦,放學后為爺爺煎藥、服侍奶奶上床睡覺,打豬食,幫弟弟做作業,通常是夜里11點多,才開始寫自己的作業。”武文梅回憶起童年生活,感受到的是不幸中的幸運。
幾年中,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精心輔導和熱心幫助,小文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1990年,她先后被授予“泰山十佳少年”、“山東省青少年學雷鋒先進個人”、“齊魯十佳少年”等稱號。1990年10月,她作為全國少代會的代表,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全國僅有的4名個人發言者中,第一個登臺發言,并榮獲全國“揚起理想風帆馳向成才彼岸”銀帆獎,受到了江澤民、李鵬、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的親切接見。
武文梅的事跡傳開以后,全國各地的捐款捐物,不斷地向她涌來。上海的余琳爺爺,從1989年開始,每到新學期開學都按時給“文梅孫女”匯來錢,還寄過衣服,一老一小一直保持著通信聯系。武文梅參加工作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攢了一年的錢去了趟上海,當面感謝關心自己多年的余爺爺;還有一直關心幫助她的廣東劉汝琪老師、山東濰坊舒維敏阿姨……這些愛心榜樣在武文梅的心里立下了標桿。
初中畢業時,武文梅只抱定一個念頭:“報考師范學校,將來當一名人民教師,像曾經呵護自己的徐老師那樣去愛學生,為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在當地教育部門的支持下,武文梅如愿以償,她懷著對黨和家鄉父老的感恩之心走進了肥城師范學校。
像曾經呵護自己的老師那樣去愛學生
1997年,武文梅從肥城師范畢業。在學校里就擔任團委書記、學生干部的她,無論從哪個條件來論,都完全可以留在城里,但她沒有因為自己的榮譽而放棄追求,毅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孫伯鎮中心小學。
“那個時候,學校里3 000多名學生,我甚至都能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家庭狀況,這完全是出自一種本能的愛,我愛這些孩子,就像當初人們對我的愛一樣,我只想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變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的命運。”武文梅由衷地說。
而實際上,武文梅在師范二年級時,就已經開始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支援山區教學,在小小的崗位上努力實踐著自己的承諾。她教的一年級班里有位患小兒麻痹后遺癥的學生,行動十分困難。武文梅扶著她上廁所;又動員同學們拉她一塊做游戲、幫她削鉛筆,雨雪天背她回家。武文梅帶過的班,每年都有困難學生,她就像當年徐老師對自己一樣,給學生買這添那,給個十元八元的。
在武文梅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后,時常給生長在特殊家庭的“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寄錢,幫他們渡過難關。最近幾年,她還從親情和經濟上資助了與自己身世相似的貧困學生許兵,一直當著他的“代理家長”。
“在我心底深處,永遠珍藏著一份感激:感激我的啟蒙老師,感激少先隊組織對我的培養,感激一位位素不相識的熱心人!因為他們的關愛,我長大了!我愿意將愛心形成接力,一棒一棒傳下去。”已經擺脫了苦難走進幸福生活的武文梅真心地說。
把心理壓力化為動力
2002年,武文梅從自己熱愛的教育崗位上被抽調到鎮計劃生育辦公室。原本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突然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政策法規條款,原本臺下坐的是群孩子突然換成了比自己還大的成人,原本羞于出口的“性”“生殖保健”等語匯卻要整天掛在嘴邊……
武文梅很快度過了心理困擾期,開始嘗試著進入新的工作流程,首先把計劃生育條例背下來,并熟悉其他的政策條款,把身邊的趣事加進政策編成節目演給群眾看,把枯燥乏味、難以出口的性知識編成小笑話講給群眾聽,漸漸地人們開始接受她,喜歡她……
在大家都開始喜歡武文梅的同時,她也開始喜歡上這份工作,又重新在工作中找回快樂的感覺。特別是2003年5月,武文梅披上嫁衣為人妻,第二年又為人母之后,工作上更是得心應手。
如今,武文梅仍然是計劃生育宣傳員,每個月更換一期宣傳欄,每個月編輯兩期計劃生育黑板報,每個月舉辦一期新婚夫妻培訓班,傳播著新型生育文化,倡導著文明進步婚育新風……武文梅說:“每當看到新婚小兩口滿意地從我手里接過結業證,他們的幸福是我的快樂。現在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在每期黑板報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武文梅懷著一顆感激之心,用愛感染著她周圍的每一個人,向每個人傳遞著她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