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林
板鼓是歷史悠久的民間樂器,無論是在京劇還是其它一些戲曲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戲曲表演有個極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節奏性強。無論唱、做、念、打或刻畫各種人物形象,都必須節奏鮮明,所以板鼓在戲曲樂隊中起著重要的指揮作用。
板鼓的歷史沿革
板鼓在民間流傳的歷史久遠。隋唐時期已用于九部樂,唐十部樂的“清樂”中,當時稱為節鼓。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廣泛用于京劇、昆曲等地方戲曲伴奏中。
板鼓的區別
板鼓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正因為鼓的大小不同,它們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南方十番鼓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大;京劇和昆曲和其它一些地方戲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小。鼓膛大的發音寬亮淳厚,一般用于比較文雅的戲曲劇劇目之中。而鼓膛小的發音較高亢脆亮,適用于戲曲武戲中。
板鼓的構造
板鼓的鼓身矮小,呈扁圓形,板鼓鼓框為堅厚的木料制成,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等硬質木料制成,整體非常堅固。由五塊厚木板拼粘而成,鼓框上厚下薄,內腔上小下大。鼓框表面中間高、四周呈下斜狀。上面蒙著牛皮或豬皮,因為鼓面蒙著一層皮所以又叫做單皮鼓。皮邊直接蒙到鼓框下端,周圍用三排鐵釘固定,下部并用鐵圈箍緊。板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中間震動發音的鼓面較小。蒙皮的鼓膛部分稱做鼓光,是敲擊發音的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緊。板鼓的規格和尺寸不一、鼓膛的大小有別,但從外部衡量,鼓面的直徑大約為25厘米、鼓邊均約為9到10厘米。鼓膛分為大、中、小三種。
板鼓基本的演奏技法和作用
打板鼓不僅要練就雙手的基本功,還必須熟悉文樂武樂每一件樂器,熟悉一切通常運用的唱腔曲牌和鑼鼓經,而且應熟悉大量劇目。板鼓在演奏時,需要將板鼓懸在系有繩子的木質或者鐵質的鼓架上,用兩根竹制的鼓鍵敲擊鼓膛發出聲音,有雙擊(雙手持鼓鍵齊打或者交替滾奏)、單擊(右手執鼓鍵敲擊鼓膛,左手持板。此技法多用于唱腔、曲牌和帶領打擊樂演奏時用)兩種技法。在京劇和其他戲曲樂隊中,板鼓和拍板并用,由一人兼奏,居于指揮和領奏地位,它還是武場的靈魂。演奏者被稱為“鼓佬”或“鼓師”,以各種擊鼓手勢指揮樂隊,又與拍板一起標志唱腔節奏,為演員的各種身段和動作伴奏,給鑼鼓增加花點,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
在戲曲舞臺上,演員刻畫人物內心的活動和話劇、電影、電視的表演是不一樣的。戲曲表現人物內心是用戲曲的夸張手段來外化表現的,許多內心活動不能只靠眼神和面部表情,而要靠手勢甚至大幅度的身段活動才能完成的。這樣在音樂的唱腔和鑼鼓節奏支撐下成了演員刻畫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名稱職的鼓師,必須要對鑼鼓的性能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要對劇中人物,劇情,劇中人物的內心要有深刻的了解。把人物內心需要表達的情感用打鼓的方式帶動樂隊并且配合演員體現出來。一出劇目的劇情是很容易懂的,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從劇情出發。舞臺上所有的唱腔、舞蹈、鑼鼓節奏都要緊扣劇情,這樣才能更好表現這出劇目深刻的含義,所以在演奏時需要帶著情感去演奏,進入角色的內心與演員一起刻畫人物,才能達到演員樂隊情感融為一體的完美效果。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京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