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勤

受過同樣的高等教育,擁有同樣的專業文憑,干著同樣的工作,只因性別不同,女大學生就應該受到不同的待遇,拿著不同的薪酬嗎?北京大學課題組完成的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統計顯示:2007年,男大學生月起薪為1 500元,女大學生為1 300元,兩者相差200元。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不禁令人感嘆。就業形勢嚴峻,用人單位對女性的排斥,已經讓那些在就業市場上屢屢碰壁的女生們欲哭無淚,如今還要承受起薪比男生低的不公平待遇,更讓女畢業生們心理難以平衡。
今年上半年,在畢業生們四處尋找工作的艱難日子里,一個姓陳的女生曾坐在我的辦公室里,向我敘述她找工作的艱難,訴說她屢屢碰壁的無奈,她先后投了幾十份簡歷,去了十多家單位面試,感覺有好幾家單位都對她的面試表現相當滿意,但最后都通知她說:可惜你是女生,我們只要男生。再后來,她到了南寧一家由原來的科研單位轉制的企業,在她進入這家公司一個月以后,她才知道,和她一同進入這家公司的另外兩名男性畢業生,月薪比她高150元!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其原因不外就是:
首先是就業上的買方市場,性別歧視普遍存在。當就業市場勞動力供應長期過剩,用人單位對就業人員有更大的選擇余地時,在同等條件下,用人單位會更多地傾向于選擇男性,而對結婚后很快進入生育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比較排斥。體現在企業內部薪酬制度上,以男性起薪高于女性的收入調節手段來吸引男性,排斥女性。
其次,為體現所謂“一線”和“后方”的區別,制訂性別起薪差別制度。我曾就“為什么女大學生起薪比男生低”這一問題,對廣州和深圳的幾家企業進行了電話訪問。據不完全了解,一些企業制定起薪性別差異制度,理由是男性員工往往會被派往銷售和技術服務一線,是“硬性”任務,而安排女性員工工作任務時,往往要考慮其出差的困難性,而更多地安排她們從事文秘管理等“軟性”工作,再加上女性生育期為企業帶來用工上的損失,所以在起薪上就應有性別差異。
對此,我不以為然。
其一,男女同工同酬,是我國憲法最早明確規定的原則之一。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根據這一原則,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在這里,不是單純強調男女間的同工同酬,而是按勞分配過程中都應同工同酬。這個按勞分配自然也就包括“起薪分配”,所以實行男女起薪不同分配制度,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同工同酬”原則。
其二,企業固然有權制定合理的勞動績效考核制度,但根據性別差異制訂不同的起薪制度,卻是一種沒有法律根據、不利于調動人的積極性、不符合科學管理原則的制度,企業完全可以用更加科學的制度設計來區別體現績效和貢獻。如根據工作任務輕重不同和工作業績不同,用出差補貼制度和業績獎勵制度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當然,男女起薪差異制度在國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制度規范的企業,并不是問題。
當女大學生遇到以起薪差異制度來歧視女性的企業時,首先,應該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向企業據理力爭,最好的方式是寫一封建議信給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委婉建議企業用更好的制度設計來體現勞動強度和績效差異。其次,女大學生,包括一切女性就業者,別把自己想象成弱者,工作上要挑舒服的、輕松的、穩定的、壓力小的,待遇上又要求用人單位給予照顧,這樣只能給用人單位留下女性不如男性的印象。
在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女性只有堅持自強、自立、自尊、自信,克服依賴性,敢于挑重擔,以自己優異的工作業績證明女性并不比男性差,才能更加理直氣壯地維護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