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海外學界喜歡討論“文化震撼”。對于我,到美國后的第一個“shock(震撼)”,就是這個處處可聞的英文字眼:“try(試試)”。
我是在新學期開始前夕趕到美國的。幾天時間內,新生入學要做的找房子、辦注冊、辦健康保險等,好歹在朋友的幫助下辦妥。可是一到選課,我就抓了瞎:從小學(不,應該從三歲進托兒所開始)到大學,我們所上的課都是老師或“上面”給安排好了的,該讀什么書,必修什么課,你可以偷懶、怠課甚至逃學,卻從來不需要動腦筋去“選”。面對著一大厚本的本年度全校各系課程表,一時覺得像陷入了汪洋大海。硬著頭皮去問系里的秘書,笑靨后面扔過來的就是這句話:“Just try it!(只管去試!)”再去問教授,仍舊是它:“Try it!”最后問到中國同學,回答的仍舊是這個夾在中文里的字眼:“你自己去try吧!”
好,“try”在開學頭一周,你可以胡“try”一氣,盡管去試聽任何一門課,不合適拍拍屁股便走,根本無須顧忌什么人的面色。
不過,“試”定了課后你就不能那么隨意出入了。我不敢多選,選了一門大課、一門小課(討論課)。幾乎每節大課,老師總要騰出至少十五分鐘的時間要求學生提問題。美國學生連珠炮似的發問,點到我頭上,我卻只會訥訥地回答一個“I don' t know”。老師微微一笑:“Just try it!”不是無問題可問,而是從來就沒有過這種當眾向老師提問題的習慣。
輪到上小課就更嗆。那是研究生修的課,每讀完一批閱讀書目,指導教授就要求你“提出自己的見解”。幾次照本宣科或者東拼西湊都被中途打斷,“用你自己的思想說話!”有時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體系(system)!”語無倫次之間,聽到的還是這句話:“Just try it!”
一門大課好容易熬到了期中考試。我目瞪口呆:三小時的考試竟發下一大沓如同雜志厚薄的試卷,全是涂圈圈由電腦算分的選擇題。赫然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說明文字:碰到你不懂的題目,千萬不要留下空白,只管試著劃上你的圈圈:“Just try it!”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是小時候聽到的關于“靠”的金玉良言。當我拳打腳踢“踹”(try)出了異國求學的第一步以后,我明白:往后,再不能靠爹娘、靠親友了,靠自己去“try”吧!
我在經歷了留學的甘苦之后,想鄭重其事地提出建議:把“try”這個英文直接音譯,變成“揣”或“踹”字的另一個確定的新義,收進現代漢語的常用詞匯里去。至少,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懂得:在自己精神的旗幟上,要抖擻著這個字眼:“Try”。
TIPS
留學生在美國就醫的注意事項
病是留學生最頭疼的事情,一是美國醫療費用昂貴,二是很難找到合適的醫院。美國醫院林立,因此對初抵異地的中國學生來說,有時的確不知如何去就醫。美國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的中國城里有不少中國人開設的診所,從跌打損傷、耳鼻喉科到開刀、針灸等,一應俱全,而且收費較低。留學生可以從發行全美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分類廣告中找到此類診所信息,此外還可查閱當地電話簿中的分類廣告。在美國無論看什么病都必須先電話預約掛號,切莫貿然前往,許多醫生都不會接受未預約的病人。
美國的醫療費用昂貴舉世聞名,因此建議留學生盡早參加醫療保險。一般來說,美國高校都有學生保險制度。留學生平時最好隨身攜帶醫療保險卡和信用卡,因為就醫時,醫院多半會要求病人填寫醫療保險公司名稱、保險期限及號碼。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就醫者先付清自付款部分。
對留學生來說,頭痛、發燒、傷風、感冒這類小毛小病,可去超市或藥房買些藥片自行解決。但如果是大病最好去醫院就診,千萬不要為省錢而貽誤病情。對于病情嚴重必須住院治療,但又因經濟原因沒有參加醫療保險者,美國有些州(如加州)和醫院會幫助病人尋找一些慈善團體提供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