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有一位先生在臺灣一家公司做公關經理,負責接待各國各方來的客戶。有一天,來了兩個美國人,老板就對這位公關經理說:“小吳啊,請兩位美國客人吃個飯吧。”小吳想,三個人怎么吃呢,點菜也不方便。于是,他就再叫了五個同事,八個人正好一桌。
到了餐廳,服務員把菜單遞上來了,小吳馬上把菜單傳給美國人,請他們點菜。其中一個美國人在美國唐人街吃過中餐,很內行,他打開菜單一看,哎,芙蓉雞片,OK,點了。然后,再傳給另一個美國人,而那個人從來沒有吃過中餐,看都看不懂。于是,小吳接過菜單,讓同事們一人點一個。最后,菜單又傳到那個美國人手里,他還是不會點,小吳說,“還缺個湯,要不你就點個榨菜肉絲湯吧。”
第一個上來的是芙蓉雞片,那個點菜的美國人把這道菜端在自己面前,說了聲“sorry”,就開吃了。小吳傻眼了,思忖道:“要不我們也像他一樣,誰點的菜誰吃?”結果,大家吃了自己點的菜。最后上來了一大盆榨菜肉絲湯,小吳這時候也說不清楚了,不知該如何解釋,這位美國人硬著頭皮喝下了榨菜肉絲湯。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兩種文化不同的思想內核,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點菜吃飯在西方人看來是個人的事,所以,每個人是自己點自己吃。而在中國人這里,一旦聚在一起吃飯就是大家的事情,是群體的事情,個人點的菜是給大家點的,上菜以后也是大家吃的。
同時,再引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文化的思想內核是怎么形成的呢?這個問題就要說得比較長遠一點了。今天我們所講的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產生于公元前10世紀,有一支北方來的阿卡亞人來到了希臘半島,阿卡亞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來到希臘后,發現這里既不適合畜牧業的發展,也不適合農業的發展,因為這里的土壤十分貧瘠,但可以種橄欖樹,橄欖可以榨油。
于是,他們就在這里發展手工業,生產橄欖油和盛放橄欖油的陶罐。另外,他們還發現一個問題,希臘半島海岸線曲折而漫長,當順風順水的時候,只需一天就可以到達彼岸,因此,也適合發展航海業。手工業加航海業的結果就是工商業,于是希臘人就把自己變成了工商業的民族。
工商業民族的特點就是產權必須明晰,要明確到個人,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用來交換。而且,這些個人是要流動的,商品和貨幣要流通,商業的從業人員就要流動,因此,在這個節骨眼上,希臘民族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即炸毀了氏族血緣關系,使之變成了一群獨立的、分散的、相互之間沒有依附關系的個人。
問題馬上又出來了,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但人是一種雙重的存在物,他既作為個人而存在,又作為社會的存在物而存在。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都自行其是,但是如果我們一人一個想法,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必須有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件東西來維系我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一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問題。在西方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靠什么來維系呢?由于希臘民族是一個工商業民族,他們首先想到的手段是契約,商業社會的經濟是靠契約來維系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合同,事實上,西方人的人際關系就是契約關系。
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全體公民簽署的、規范社會行為的契約,簡稱“社會契約”或“全民公約”。但是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方說,法律就不能解決道德問題。舉個例子,法律可以禁止公民縱火,但是法律不可以規定公民救火。因為公民不一定有救火的能力、救火的技術,如果規定每個公民都要去救火,那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法律只能規定消防隊有救火的義務,如果消防隊不去救火,那是不作為。但社會又要提倡見義勇為,而因見義勇為產生的問題靠什么來解決呢?靠道德來解決,道德是一種“軟控制”,是訴諸良心的。一旦產生道德問題,我們就會問:“你有良心嗎?”如果對方回答:“沒有。”那我們就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了。
道德是一種“軟控制”,有的人說設立“道德法庭”,這是不對的,把道德和法混在一起了。我們只能再簽一個契約,同誰簽呢?同上帝簽。于是說,如果一個人不道德,死了以后就不能上天堂了,只能下地獄。上帝和我們約定,你皈依我,你一生行善,我保證你死后上天堂,而那些背叛諾言的違約者將下地獄。而且,同上帝簽了兩次,第一次簽的叫《舊約》,第二次簽的叫《新約》。
但簽完這個契約后,發現還有問題沒解決,那就是真理的問題。善惡問題解決了,是非問題還沒解決。于是,再簽一個名叫“科學”的契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就有了四個契約。契約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為了契約的簽訂,西方人還設計了一個程序,雖然是全民的契約,但不能代表大家的意見都一致,于是就有了“少數服從多數”,這就叫做“民主”。

民主就是簽訂契約的契約,是一個程序,是一個大家的約定。所以,西方文化的很多東西就可以還原成契約了,西方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是契約。
那么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是什么呢?靠什么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呢?
我們的國家是由氏族血緣組織的結構直接過渡過來的,中華民族的發展是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氏族,由氏族而部族,由部族而民族,是家庭結構直接轉換為國家結構,叫做“家天下”。所以,傳統中國就是一個放大了的家族,而一個家族是一個縮小了的國家。
在中國人的家庭中誰是核心?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在禮儀上、在制度上,家庭的首長是“父”家長,而真正把這個家庭維系起來的是母親。
母親的責任很重,管很多事情的。母親為什么這樣重要呢?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母親賦予的。母親除了生下我們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我們喂養大,嬰兒的第一感覺就是媽媽喂奶,所以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奶水就叫“媽媽”,吃奶就叫吃“媽媽”。如果生母沒有奶水,孩子很可能和奶媽親,我們不要小看喂奶這件事,它是生命的賦予。
在傳統社會,母子關系其實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雖然粗俗不好聽,但是很實在的,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生命的賦予與接受,所以,情感最密切的是母子關系。我想請問大家,次于母子關系的是什么關系呢?是兄弟。兄弟是我們在社會上處理人際關系的最常規方式,當我們要把非血緣關系轉化為血緣關系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稱兄道弟。兄弟又是什么關系呢?同吃的關系,是吃同一個娘的奶長大的。所以,兄弟的關系其實是同吃的關系,是以母親為核心的。比兄弟關系再次一點的是什么呢,是鄉情。鄉情是什么關系?是喝同一口井或者同一條河的水長大的人。所以,離開家鄉就叫“背井離鄉”。井是很重要的,井里的水是生命之源,有同一個源頭的就是兄弟,是鄉親。
從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西文化的差異。無論任何時代、任何民族,所面臨的問題是共同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但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和西方人至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是不同的。西方人是靠契約來維系人際關系的,中國人是靠血緣來維系人際關系的。所以,這兩種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也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中國文化體現三大精神。
一是人本精神,即以人為本,在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系之間,中國人更注重后者的關系。在中國,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都得先學會做人,一個不會做人的人,他最后是做什么都做不成的。
自然界其實也是人,“歲寒三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松柏“歲寒而后凋”,這些都是把自然界看成人。所以,古代中國沒有宗教意識,沒有科學精神,因此最注重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但凡與人際關系不相干的,就不予考慮。
二是現實精神。以人為本的文化注重的是當下和現實,是世俗的社會,現實的社會,中國人是很現實的,對“彼岸”“來世”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中國人的習慣是平時沒有什么宗教活動,但生不出孩子了,就要去找觀音菩薩,久病不愈就要去找藥王菩薩。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三是藝術精神。與西方相比較,中國古代社會的藝術成就大于科學成就,而且中國有一種泛藝術化傾向,可以把什么東西都變成藝術,又能把所有的藝術都變成表演。比方說,繪畫中,只有中國畫的繪制過程是可以觀摩的,包括書法也是,其過程本身就是藝術,但畫油畫就不好看了。
這三大精神都來源于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群體意識就意味著要把人與人的關系放在首位,由于把人與人的關系放在首位了,所以,就有了人本精神、現實精神和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