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彧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語文教師喜歡上的一個篇目。不過,縱觀老師們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參上的導讀都將這篇文章理解為由這三部分組成:首先,寫了胡同的特點;從第五節開始寫胡同文化的內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表達對胡同的復雜情感。對于這樣的理解,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說文章前四節寫的是胡同的特點,那么它和胡同文化是什么關系?作者用那么多篇幅寫胡同,難道僅僅是在交待胡同文化的環境?胡同起源的眾多名稱、胡同里的叫賣聲等等難道不屬于胡同文化的內容?在筆者對教參上的看法存疑的同時,查閱了有關資料,想從根源上去把握本文的題目“胡同文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
《文明的沖突》作者亨廷頓認為: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人類生產或創造的,而后傳給他人的,特別是傳給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習慣、觀念、制度、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文化是生活方式。
《胡同文化》這篇文章是作者給一本攝影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胡同之沒》這本攝影集中匯集了哪些照片,我們不一定要找來讓學生看,但是攝影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必定將一些能充分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事物、人、場景呈現出來,讓讀者從中獲得一些印象和感動。而作為書的序言的《胡同文化》,它不可能從思想上對此種文化給予深刻的理性的闡述,而是用文字將那些表現胡同文化內涵的材料寫出來,有時也作些概括。文字和攝影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是《胡同文化》的旨意和《胡同之沒》是一樣的。
所以教學這篇課文如果以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歷史、內涵及其衰敗的原因為重點,則無疑是不符合原文的“身份”的。那么,教學從何角度切入比較合適呢?筆者以為,從文化的構成要素這個角度切入胡同文化,以胡同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為重點,會更加符合作品作為攝影集的序言這一具體情況。文化的要素包括:物質要素(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精神要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判斷是非、選擇行為方向和目標的標準。群體或社會的價值觀決定著這個群體或社會特有的生活式樣),語言、規范體系(行為規范或模式)。要素,就是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我們可以大致將這些分為物質成分和非物質成分兩類。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可以這樣說,胡同文化就是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胡同文化》,貫串始終的是對“胡同文化”的各種物質成分和非物質成分的介紹。胡同的走向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這種方正的走向“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所以它成為了胡同文化的一部分。胡同一詞來自蒙古語,折射出胡同歷史的悠久,胡同的名稱來源很多,有的以人、有的以行業、有的以形狀、有的以用處來命名,名稱折射出強烈的通俗直白的民間色彩和調侃幽默感。胡同的數量眾多,是貫串大街的網絡,“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文化是講實用的。胡同里的房屋——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房是獨門獨院”,胡同文化是封閉性的。胡同的走向、名稱、數量、功能、住宅是胡同文化的物質成分,它們折射出胡同文化的特點是平民性、實用性、封閉獨立性。
不少教師和教參硬是將胡同、四合院和胡同文化割裂開來,將前者認為是孕育了胡同文化的外在環境。或向學生講述諸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代的鄉人,孕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之類的大道理。道理固然是不錯的,但是如果論到孕育胡同文化的環境的話,應該是指北京的自然環境和它作為漫長的封建時代帝都的人文環境,而絕不是胡同和四合院。或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樣的胡同孕育出什么樣的胡同文化,兩者有什么契合點,大家找一找,想一想”,其背后的思維依然是沒有認識到胡同本身就是胡同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體現了胡同文化內涵的很多方面,胡同與胡同文化絕不是孕育與被孕育的關系,而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
胡同文化的非物質成分,作者寫得非常詳細和精彩,體現出他由衷的贊賞和喜愛。如胡同里大雅如“驚閨”(磨剪子磨刀的),各種特點的叫賣聲在安安靜靜的胡同里都反而顯得胡同更加寂靜凄清了,胡同文化是有詩意有情調的。又如北京人日常的交往,棋友“殺”一盤,酒友喝兩“個”,鳥友去“會鳥”,這說明了胡同文化是閑逸的,往高處說是熱愛生活,往低處說是精神上的追求不高,以一些小樂趣為享受。北京人對物質要求也不高,易于滿足,他們吃了一輩子的大白菜,認為吃的哪兒也比不上北京,這和他們住了幾輩子的四合院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一樣,都是從生活習俗方面體現了胡同文化的封閉性。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則是從北京市民共同的心理素質、性格方面來體現胡同文化的內涵:旁觀和忍耐。作者在所舉的幾個事例中,對此進行了非常含蓄的批評。如:“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又如“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個群體所使用的共同的聲音圖形標志(如叫賣聲),遵守的共同的風俗習慣(如安土重遷、日常的交往、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養成的共同的性格心態(旁觀和忍耐),屬于文化所包含的非物質的基本成分。從文本所寫到的這些胡同文化的非物質成分來看,胡同文化具有封閉保守、易于滿足、忍耐、旁觀無參與意識這些內涵。
正是透過這種種物質和非物質的表象來看胡同文化的內涵,才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更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說“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要看北京胡同文化的衰敗,首先得看它是如何興盛的。胡同原是蒙古語,胡同的興盛應該在宋末元初。在元朝大都前,中國的封建朝代可以說沒有幾個把都城放在北平。唐朝在長安,宋朝在開封、臨安。自從元朝蒙古族入侵后,北平成為了首都,衍生出了胡同。元朝對漢人的大肆打壓,以及后世清朝的奴性教育,造成了北京人特別能忍耐的性格。可以說,胡同文化的興盛是在元初到清末這段時間,北京的這種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封建制度的,從胡同居民的不愿搬家,住房的獨門獨院,物質生活的易于滿足,愛瞧熱鬧,每一點都滲透進了統治者對于人民的奴化教育,而靠著皇城根,使這種教育達到了極致。而歷史上數無可數的“城頭變幻大王旗”,更是讓北京人得到了其文化精髓——忍,不忍便要倒大霉。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胡同的衰敗、沒落,恰恰象征著一種新生、先進的文明的崛起,信息的交流變多,接觸的人更廣,打破人與人之間孤立的狀態。現代文明重新定格了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迫使人在當今社會再一次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不過,胡同文化所具有的閑適、意趣,也將隨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緊張、疲憊的生活格局,是另一個時代的到來。
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不能一概而論。像胡同文化,從非物質成分來看,確實有很多東西是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精神和現代民主社會的價值觀的;物質成分的衰敗容易挽回,而非物質成分的落后則無法挽回。而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種過時的文化的非物質成分中總是良莠并存、精華與糟粕同在,但消亡的是整體。所以,作者最后聯想到了“也許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徒具有建筑的古跡,只是文化的空殼,缺少了里面特有的生活習俗、心態性格等非物質的文化要素,文化其實從本質上已經不存在,看了只能使人“悵望低徊”而已。所以,作者最后果斷地說:“再見吧,胡同。”他對胡同文化衰敗的態度,從全文而不是光從幾個表達情緒的詞來看,筆者以為是理智的清醒多于感情的懷舊傷感。
上好《胡同文化》這一課,從文化構成要素的切口進入文本,不僅可以迅速帶起全文,而且可以以此文為范例,教給學生如何看待任何一種文化的眼光和思維。
(上海華東師大二附中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