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 鄭秉成
在“考什么”之后關注的問題自然是“怎么考”,具體地說也就是用什么題型考。“題型與考試的效度和信度有相當強的關系。題型不同,測量的行為目標可能有所不同,產生的效果可能不完全相同。題型不同,測量結果的可靠性也可能不相同,分數的誤差也可能不相同,信度也就不相同。”{1}用什么題型,是命題情境中首先遇到的重要問題。
從理論上說,每年高考的題型都應該有所不同,應該越不一樣越好,越沒法事先準備越好,這樣檢驗的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這樣的評價才是比較公平的。這應當是“素養教育”的題內之意。只會寫“話題”作文,一旦換成了“供料”作文或“問題”作文就不會寫了,能說這位考生具備了語文——寫作素養了嗎?
本來“教、考分離”就是一個基本的常識性規則,教、考雙方共同遵循“課程標準”就可以了,大家都在同一個“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學與考試,“課程標準”就是共同的契合點,這不挺好(這是比較理想化的)?即便要出“考試大綱”“考試說明”,這主要也是用來指導命題的,而不是用來指導教學的,更不是用來取代“課程標準”的。今天習以為常的“考、教合一”或“教、考合一”,實際上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怪胎。是應試教育還是素養教育,從教、考關系上也可見一斑。“考什么教什么”或“教什么考什么”,必定是應試教育;“考什么不教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必定是素養教育。素養教育是心靈、學養、智慧、悟性、創造教育,是不在乎怎么考的。換言之,怎么考都能對付,都考不倒。
一、標準化題型在語文考試中適用性差
標準化設題在語文考試中適用性是比較差的。其考查方式是假設性的,一般是提供四種“他人”的閱讀理解,讓考生判斷其中的正誤,不具備對正確理解的判斷力的考生,也可以通過“排除法”,篩除掉顯而易見的錯誤理解,剩下的自然是正確的。其實正確的理解未必是考生想出來的,很可能他是想不出來的,就是說,即便答題正確并不能反映出它具有正確理解的能力。所以,這類題目的效度是較低的。在一些賦分比較低的知識性、識記性的題目中運用尚可,過多使用必定會降低語文試卷的信度。
以往明知道考古代詩詞鑒賞和現代文閱讀是主觀題,學生應該見仁見智,可還是設定了很多客觀題,或為主觀題設定了參考答案,當做客觀題來考,這就往往使一部分悟性最高、創造力最強、最別出心裁的考生失分。因為他們的解讀往往溢出了參考答案,或者與參考答案相距甚遠。——說是“參考”答案,實際上就是“標準”答案。參考答案往往就是最大眾化的理解,就是所謂的“落入俗套”的一類,而凡是有創意的解讀都應該是“不落俗套”的,這就是“主觀題客觀化”考試所無法解決的矛盾。它傷害的恰恰是那一批最優秀的考生。他們本應該獲得高分獎勵的,在這種愚蠢的設題下,卻可能連低分也得不到。因此,今后賞析和鑒賞題應該變成“半主觀題”,或者說以主觀性評價為主。
由于語文不是一門知識型的課程,語文素養主要是以言語實踐性能力、綜合性能力呈現的,所以原本語文知識(即客觀題)是沒有什么必要考的。知識必須轉化為能力,能夠靈活應用才是有意義的。之所以我們保留了少量的客觀題,只是基于試卷的“區分度”和“保衛母語教育”的需要。“區分”“中低程度”的考生,也許單靠作文難以區分,所以用相對容易的客觀題來區分,看他們努力的程度,是否讀書了,記誦得怎樣。這區分的也只是學習態度,不是真正的素養信度。對于優生來說,作文水平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不需要再看他掌握知識的情況如何。他都已經能夠應用了,還需要再考他是否記住了這些知識嗎?可見,優生則是“陪考”,這對于他們是不公平的。——當然,我們也可以說記誦一些知識,未必現在就能用得上,將來有用,所以是有必要考的。由于將來是否能用得上誰也說不準,所以我們只能說這類題目至少是低信度的。另一方面,客觀題也許最有實際意義的是為了挽救語文教學岌岌可危的地位。說起來有點悲哀,語文教學不是靠言語的美感和語文教師的言語人格魅力來吸引、征服學生,卻需要靠考試來強迫學生就范,教師顏面何在,情何以堪?相信稍微有點自尊的語文教師都會感到無地自容。因此必須明白,客觀題不是必要,而是權宜。
二、言語題、話語題決定了題型的開放性
語文科主要測試的是言語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語境感”是中心。這決定了以考語篇——作文能力為主,實現對語文素養——讀、思、寫水平的綜合檢驗。寫作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言語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言語表現力,這些能力的展現是很個人化的,因而,開放性的語文試題應以主觀題為主,語文能力的評價也是以主觀性為主,雖有一些參考性的寬泛的要求,但無法也不必設定統一的標準。
所謂的主觀題,是指必須要通過人工閱卷,評分教師根據對評分標準的理解,進行評分的試題形式。我國教育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主觀題包括:填空題、材料分析題、簡答題以及問答題或小論文題。填空題是由不完整的陳述構成的,這個不完整的陳述就是題干。材料分析題是由給予統一材料的試題構成的試題形式,這些材料既可以是書面材料,也可以是圖表材料,或者兼而有之;相關的試題可以是一題,但多數情況下是若干道試題組成的一個系列,這些試題既可以是選擇題,但多數情況下可能是主觀題,如填空題、簡答題等。這些材料和試題組成了整個材料分析題的題干。簡答題和問答題或者小論文題都有一些簡單的情景材料,并根據這些簡單的情景材料,對考生提出應答要求。簡答題考查的能力表現行為比較單一,涉及到的內容領域相對較單一,內容范圍相對較小,而問答題或小論文題則相反,它們往往測量多個行為目標,或某一行為目標下的多個行為表現水平,涉及到一個或多個學科內容領域。{2} 我們以上已經分析過了語文考試應以考“語篇”為主,就是說,只能考少量的填空題、材料分析題或簡答題,主要考的是問答題或小論文題,在語文考試中,就是指各類的“作文題”。這些題目是較為綜合的,包含了多個的行為目標和多個行為表現水平。
從性質上來看,這些語文試題應以主觀性的言語題、話語題為主,與其相應的,勢必以開放性題型為主。只有開放性題型,才有利于學生言語個性的發揮,他們的言語、話語才可能體現出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這種開放性表現為:
1.題目的選擇性。在一道題目下,可以設多題。如果設多題,自然比較容易區分不同的性質,就像2007年廣東省“閱讀”題同時出兩道,一道是“實用類文本”,一道是“文學類文本”,供考生選擇。福建省2004年作文題出10道,2006年作文題出3道,考生可以各取所需。有的知識性題目也是可以讓學生選擇的。比如檢驗記誦的,尤其是課外的,可以三選二,或四選三。
2.角度的多樣性。如果設一題,這道題目必須考慮到不同言語個性學生的不同的需求,就是所謂的“寬題”,使學生可以從中進行選擇。如“供料”作文,可以提供兩、三組素材,所提供的素材內容不能過于單一,應該包含多種的規定性,考生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切入點,而且有角度創新的可能。“話題”作文雖然比較容易實現角度的多樣性,但是也不盡然,比如“誠信”“心靈的選擇”這樣的話題,表面上似乎是開放的,但實際上可供選擇的空間很小,因為已有的主流話語將選擇空間關閉了。
3.觀點的自主性。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不但因為觀點的創新是最能體現人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而且體現了對話語權的尊重,體現了生命關懷。“閱讀”題的“多元解讀”,“作文”題的“立意自定”,都是彰顯對思想自由的推崇。對于“觀點創新”之文,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應該給予最大的鼓勵。在評價上應該努力區分哪些是創新的,哪些是襲舊的,這很重要。那些華而不實、虛情假意之文需要仔細鑒別,不應獲得高分。當然,其他方面的創新也是很可貴的,也應該給予鼓勵。
4.表達的適切性。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在“作文”題中表述為“文體不限”。學生選擇寫什么文體都可以,只要符合所選文體的規范,就應該一視同仁。一是指言語表現的個性化,即個人言語風格的選擇和展示,只要能較好地表情達意都是應該鼓勵的,評價應該向有特點的表現傾斜。四平八穩的文章是合格的文章,但不能算是好文章。大量的模式化、雷同化的應試作文,是不應該得高分的。
最后,當然要落實到評價的多元化。主觀題是不應該有標準答案的,就是連“參考答案”都是很難設定的,只能設定一些評分點,而對這些評分點的理解又是因人而異的,這就要求閱卷教師有較高的言語修養、言語判斷力,能作出較為準確的主觀性評價。
三、語文的社會交際性決定了題型的交互性
很久以來語文便成為一門“功課”,這么說的意思不是說語文不是功課,而是說語文的社會性、交際性功能被閹割了,它所做的只是與世隔絕的文字練習。寫作,變成了寫話、作文、習作。讀者喜聞樂見的、各具特點的文體,變成了什么也不是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寫出來的作文只給老師一個人看,沒有別的讀者。閱讀是為讀而讀,寫作是為寫而寫,教非所用,學不致用,這是語文教育的致命傷。與語文應用脫離、隔絕的語文教學還有存在價值嗎?不能實際應用的語文不成了“偽語文”嗎?
語文的社會交際性功能是它的生命。寫作沒有特殊的針對性,沒有特定的讀者,文章就失去了效用,文章的意義就無法生成。因此,在今后的語文教學和語文考試中都要加強、凸顯它的社會交際性功能。閱讀要有思想的碰撞,寫作要有情意的溝通;文章要有現實的指向,要有感而發、有為而作,沒有真實的讀者也要有“假想”的讀者,有作者與讀者間的交流、反饋,討論、辯論,批評、申說,這樣的言語表現才能體現生命價值。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由純粹的“訓練”性寫作,轉向提倡“發表”性寫作,通過各種形式的發表,包括課內外的發表,口頭與書面發表,紙質文本與電子文本的發表,讓言語在流通中實現其社會交際功能。
同時,語文的社會交際性還體現為對當代生活的介入與干預。這主要體現在所發表的內容的時代性、當下性,要能對現實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一生活和第二生活——書本)保持關注與敏感,迅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反應。要改變現今學生作文題材基本上是寫親歷的遭際,和抒發一己瑣屑的喜、怒、哀、樂的狀況,更多地關注他人與社會,生活與人生,自然與人類,現實與未來,等等,在全球化視界下思考外部世界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見。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就出得比較好:
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之外,以下現象也大量進入我們的視野,請看一組社會廣角鏡——
鏡頭一:武俠小說風靡了幾代讀者,其實以俠為人格理想,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精神傳統;言情小說則往往將花樣年華與感傷情感交織在一起,這都是作品吸引眾多青少年讀者的原因。
鏡頭二:中學時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學子的生活,幼稚與成熟,青春與成長,追求與迷茫,是一種難解的情結,在校園的綠草地上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鏡頭三:時至今日,廣告已成鋪天蓋地之勢,連世界名曲也進入了某些品牌的廣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樂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樂旋律。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卡通、音像制品、韓劇、休閑報刊及時裝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對當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審視和辨析。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
文章字數不少于800字,不要寫成詩歌,題目自擬。
這道題目涉及的是當下的文化生活與學生精神成長的關系。提供的材料開放性程度較高,內容規定性復雜,便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言說的角度與主題。同時,這些內容離學生很近,是年輕人的共同話題,表達見解容易形成對話與交流,能較好地顯示言語的交互性特點。
高考負有引領基礎教育的責任,尤其要重視、體現語文的應用性、交互性,就是說在言語題、話語題中單考查古代、現代的經典作品的賞析、評論是不夠的,也要注重當下的言語應用。因此,在高考中要注重體現學生對現實的思考語言說,要彌補以往在這方面的嚴重缺失。除了在大作文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外,還要設計一道有較高分值的題目,來體現信息時代對資訊的重視,提供一定的閱讀資料,要求學生作出自己的梳理、歸納與評析,最好還要能夠體現一定的交互性,與資料中的觀點、其他讀者的觀點形成交互性商榷,以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以下為美國的作文評價標準,它也是極為注重交互性寫作的,可供參考。
紐約州《英語語言藝術核心課程》對寫作的要求:
標準1:為獲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學習語言。
作為說話者和寫作者,學生將使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依照英語語言慣用法去獲得、闡述、應用和轉達信息。
標準2:為文學反映和表達而學習語言。
作為說話者和寫作者,學生將會使用口頭的和書面的英語語言系統中已被廣泛接受的語言習慣進行自我表達和藝術創作。
標準3:為批判性分析和評價而學習語言。
作為說話者和寫作者,他們將使用那些符合英語語言表達習慣的口頭和書面語言,從各個不同的視角提出他們的觀點,以及表達他們以經驗、思想、信息和事件為基礎的判斷。
標準4:為社會互動交流而學習語言。
學生聽、說、讀、寫,將是為了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交流與互動。學生將使用約定俗成的英語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習慣,與廣泛領域里的社會人群進行有效的社會交流。{3}
由這些標準可以看出:
1.寫作的應用面是很廣的。涉及到信息處理、文學反映和表達、批判性分析和評價、社會互動交流,就是說涵蓋了實用和文學領域里的所有方面。
2.“社會互動交流”是寫作學習的基本目的。前三個方面是寫作的基本內容,最后落實在第四個方面,就是“與廣泛領域里的社會人群進行有效的社會交流”。這就是我們說的交互性寫作。
3.注重“語言習慣”的掌握。幾乎每一條都有相似的要求:“依照英語語言慣用法”“會使用……已被廣泛接受的語言習慣……”“使用那些符合英語語言表達習慣的……”“將使用約定俗成的英語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習慣”。之所以反復強調語言習慣,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互動交流。
{1}{2}雷新勇《大規模教育考試:命題與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84、181頁。
{3}王愛娣《美國語文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第145~146頁。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