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奇 吳京洪
[摘 要] 通過對廣東省高校教師師德現狀的調查 ,從高校教師的視角,了解當前高校教師師德的現狀及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進 行師德建設提出具體建議:應制定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應讓高校青年教師參與師德建設。
[關鍵詞]廣東;高校教師師德;調查研究
ぃ壑型擠擲嗪牛軬4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5-0102-05
教師作為一種“傳道、授業、解惑”的特殊職業,社會對其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要求。高校作 為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園地,其師德建設情況更為引人注目。近年來,關于高校師德問題的 研究為數不少,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師德的內涵和規范、師德建設的 現狀、加強師德建設的意義和加強師德建設的對策等[1]。但還存在一些 問題,這與對教師、學生的調查不夠深入有關。因此,我們對廣東省高校教師進行了一次調 查,從高校教師的視角,了解當前高校師德的真實現狀及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對調查結 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師自身不僅對高校師德現狀非常關注,而且對高校如何進行師德建設 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調查對象及研究方法
這次調查的對象是廣東省內三所部屬和省屬高校的教師。共發放問卷440份,回收問卷328份 , 回收率為74.5%,有效問卷321份(個別題目漏答不影響整個問卷分析的按有效問卷處理) ,有效率74.3%。
調查形式以調查問卷為主,同時,還通過與高校教師的訪談對調查的深度和廣度進行了擴展 。我們結合高校教師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及影響高校教師發展的其它因素,設計了高校教師師 德狀況的調查問卷(除個人基本情況外,共計40個題目,其中選擇題39個,開放式題目1個 ),對調查數據運用SPSS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
1.對高校師德內涵的界定
關于高校師德的內涵,一些官員和學者提出了各種看法。教育部部長周濟提出“愛與責 任——師德之魂”這樣一個新命題[2]。多數學者認為師德應體現在三個層次,即 “學高為師— —師德之基,身正為范——師德之本,熱愛學生——師德之魂”[3]。接受調查的 教師中,多數教師主張,師德應是 基本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準則,其中選擇“基本的職業規范、準則”的占68.5%,選擇“ 高尚的、 崇高的道德標準”的占27.6%,選擇“可以達到的、值得表揚和學習的標準” 的占7.6% 。同時,高校教師普遍贊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師德的內涵也應該不斷發展變化,選擇“完全贊成” 的 占27.6%,選擇“比較贊成”的占33.7%,選擇“贊成”的占32.7%,選擇“較不贊成” 的占1.9%,選擇“不贊成”的占4.1%。
2.對當前高校師德狀況的認識
在為何選擇當高校教師的問題中,選擇“它的穩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選擇“有較 高的收 入”的占2.1%,選擇“為了實現學術上的目標”的占30.9%,選擇“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 的占7.4%,選擇“其它”的占4.2%,與性別、學歷顯著相關(p<0.01),與職稱相關( p<0. 05)。在是否有離開學校,尋找其它發展的想法方面,選擇“有”的占24.4%,選擇“無 ”的占7 5.6%。至于離開高校的原因,選擇“工作壓力大”的占25.4%,選擇“收入和福利待遇低 ”的占28.8%,選擇“職業發展前景不樂觀”的占10.2%,選擇“工作的滿意度不高”的占33. 9% ,選擇“其它”的占1.7%。半數以上教師因高校教師職業的穩定性和自由性而選擇當高校 教 師,其中女教師所占比例更高,達67.2%,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 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所占比例最低,職稱越低的教師,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 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當部分男教師選擇當高校教師是為了實現學術上的目標,具有副 教授職稱的教師選擇此項所占比例也更高。
對“教師應是全社會的表率”這種提法,“完全贊成”的占13.1%,“比較贊成” 的占22.0%,“贊成”的占33.8%,“較不贊成”的占17.5%,“不贊成”的占13.7%。在 自己作為教師 的價值取向方面,選擇“培育人才、奉獻社會”的占53.4%,選擇“義利并舉、德利合一” 的占42.7%,選擇“等價交換、按勞取酬”的占3.9%,與性別、行政職務相關(﹑<0.0 5)
在對高校教師師德的內容及具體要求的了解方面,選擇“非常了解”的占6.3%,選擇“比較 了解”的占43.8%,選擇“一般”的占34.1%,選擇“了解一些”的占11.0%,選擇“不了解 ”的占4.7%,與性別、職稱相關(p<0.05)。至于獲悉途徑(可多選),高校教師多是通 過 《教師工作手冊》、“崗前培訓”及“相關文件”來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師選擇“《教 師工作手冊》”,有48.1%的高校教師選擇“崗前培訓”,46.8%的教師選擇“相關文件” 。關于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制度基礎,高校教師對《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教師資格條例》了解較多。有67.7%的高校教師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師了解 《 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師了解《教師資格條例》。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對高校 教師師德內容及其具體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師比女教師了解得深入一些, 職稱越高的教師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師德建設的成效
在高校師德建設必要性方面,選擇“非常必要”的占28.0%,選擇“較必要”的占19.1%,選 擇“必要”的占32.5%,選擇“有些必要”的占14.3%,選擇“沒有必要”的占6.1%。關于當 前師德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選擇“教師缺乏獻身精神”的占8.6%,選擇“教師缺乏責任感 ”的占37.9%,選擇“師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選擇“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贊成高校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方面,選擇“非常贊成”的占11.4%,選擇“比較 贊成”的占15.9%,選擇“贊成”的占21.6%,選擇“基本贊成”的占20.6%,選擇“不贊成 ”的占30.5%,與職稱顯著相關(p<0.01),與學歷相關(p<0.05)。在對學校對師德建設采取 過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選),有54.2%的教師選擇“制定教師職業規范”,有39.1%的教師選 擇“教師職業道德培訓”,有39.1%的教師選擇“考核中有師德要求”,有9.5%的教師選擇 “制定學術道德規范”,有5.9%的教師選擇“師德標兵評選和師德報告會”。在所在學校師德建設取得的成效方面,選擇“顯著”的占4.7%,選擇“較顯著”的占28.1%,選擇“一般 ”的占47.2%,選擇“有些效果”的占9.0%,選擇“沒有效果”的占11.0%。
教師雖認為高校師德建設較有必要,但除比較了解“制定教師職業規范外”,對其它措施都 不太了解。對高校是否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態度多樣,雖多數教師持贊成或基本贊成態 度,但不贊成的教師也為數不少,特別是低職稱的教師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
5.高校師德的評價方式
在評選高校師德標兵的必要性方面,選擇“很有必要”的教師占14.8%,選擇“較有必要” 的占26.4%,選擇“一般”的占28.6%,選擇“有些必要”的占4.7%,選擇“無必要”的 占25 .5%,與職稱、學歷相關(p<0.05)。高校教師對目前師德標兵評價標準的了解程度不高,選 擇“非常了解”的占0.6%,選擇“比較了解”的占10.8%,選擇“了解”的占12.3%,選 擇“ 基本了解”的占23.4%,選擇“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師較認可目前高校師德標兵的評 價標準,選擇“完全認可”的占5.6%,選擇“比較認可”的占75.0%,選擇“認可”的占5.6 %,選擇“基本認可”的占5.6%,選擇“不認可”的占8.3%。在是否會把師德標兵作為 自己 仿效的對象項目上,選擇“完全會”的占4.5%,選擇“比較會”的占10.3%,選擇“會”的 占31.9%,選擇“基本會”的占25.8%,選擇“不會”的占27.4%。
對最了解的師德評價方式,選擇“自我評價”的占11.9%,選擇“集體評價”的占21.5%,選 擇“學生評價”的占46.4%,選擇“組織測評”的占9.6%,選擇“社會評價”的占10.7%。關 于最贊成哪種師德評價方式上,選擇“自我評價”的占7.0%,選擇“集體評價”的占27.9% , 選擇“學生評價”的占41.2%,選擇“組織測評”的占7.7%,選擇“社會評價”的占16.2% ,與職稱相關(p<0.05)。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對目前師德標兵評價標準了解程度較低,“不了解”的占52.8%。 其結果導致教師雖基本上認可目前高校師德標兵的評價標準,但部分教師不會把師德標兵作 為自己仿效的對象,甚至認為無必要評選師德標兵。高校教師比較了解“學生評價”,也比 較認同“學生評價”。越低職稱的教師越認同“學生評價”,越高職稱的教師,越不認同“ 學生評價”,教授認同“學生評價”的比例明顯低于副教授。
三、討論
1.高校師德建設現狀不容樂觀
近年來,不少高校進行師德建設,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師對學校的措施不認同。 教師對師德內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識,即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但不少高校領導,對師德內涵 的看法仍偏于泛化,過于務虛,與多數教師的看法差距甚遠。因此,高校師德建設的措施難 以為教師所接受,如高校師德標兵評選,主要是其立意太高,遠遠超過了高校教師對師德內 涵的共識。一些與師德建設有關的措施,也不受教師的歡迎,如要求高校實施“師德一 票否決制”,教師態度因職稱、學歷的不同而差異顯著。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師德建設時, 應廣泛了解教師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實可行。
2.對教師職業性質的新看法影響師德的塑造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教師對教師職業性質的認識也在發生改變,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師德 內涵的認識及自身行為。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對教師職業性質的認識,有傳統的一面,但一 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選擇也出現了。如一些教師對“教師應是全社會的表率”的提法,持 不贊成的態度,一些教師把“把按勞取酬、等價交換”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一些教師認為 “個人或部門利益高于學校利益”,多數教師不贊成過于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不少人在選 擇當高校教師時,多是從“它的穩定性和自由性”和“為了實現學術上的目標”等方面考慮 ,而沒有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及對其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要求的一面。當前高校教師師德 現狀不甚使人滿意,部分源于人們對高校教師職業性質的錯誤認識,不少教師也認識到這 一問題,如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多的教師對師德失范最不滿意的方面集中在“過分看重個人 利益,熱衷創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進行師德建設時,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加以一 定的引導,使高校教師認同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
3.考核評價制度對師德建設的導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現行考核評價制度過分看重教師的科研成果,雖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 括了教學和社會服務。原因是教師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還會給對學校帶來 許多好處。由于現行考核評價制度的引導,不少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對教學則得過 且過,對學生不管不問。不僅如此,個別教師由于過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竊他 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現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變,應在重視科研的同時,也要給教 學 適當的重視。對教師教學的考核機制應進一步完善,不能僅看是否完成教學時數,更要尊重 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付出,在這方面教師的師德最容易體現出來。至于師德評價方式,應 重視“學生評價”,原因是高校教師比較了解“學生評價”,也比較認同“學生評價”。
四、建議
1.應首先制定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
職業道德規范代表的是一個行業的成員一致認同的合適的行為準則。國家或高校在進行師德 建設 時,應首先制定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讓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有據可依。作為一個高 校教師,職業生涯開始就應該熟悉職業道德規范。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已有一定的法律基 礎,如《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但缺乏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解釋。教育部人事司 主編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一書對職業道德雖有所解釋,認為教師職業道德主要 由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作風和職業榮譽 八個因素組成,但學校難以以此作為考核內容的依據,教師也 難以遵守。因此,國家或高校應結合高校教師對師德的認識,盡快制訂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 ,引導教師的價值取向,約束教師的行為。職業道德規范制訂后,應通過各種途徑讓教師了 解,并加以遵守。
2.應讓高校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師德建設
近年來,不少高校非常重視師德建設,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師的參與,特別是 青年教師的參與,如高校師德標兵的評選,許多教師難以參與評選過程,而且選出來的師德 標兵,多是有行政職務、高職稱的教師,難以成為青年教師仿效的對象,并使他們認為無必 要評選師德標兵。缺乏青年教師的積極參與,高校師德建設效果倍受影響,而與此同時,高 校 青年教師的比例卻越來越高。為了使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師德建設,選擇對他們比較公平, 也比較為他們所認同的措施非常關鍵。如目前高校教師師德評價方式多樣,但低職稱的教師 多認同“學生評價”,這也是多數高校青年教師比較認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對其它評價方式 ,如“組織 測評”、“社會評價”、“集體評價”,“學生評價”對青年教師更為公平一些,把他們和 其它教師置于同一起點上。因此,高校在進行師德建設時應考慮層次性,面向青年教師所采 取的措施應更切合青年教師的實際,從而增強青年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
[參考文獻]
[1]王露璐.高校教師師德問題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06,(1) :76-78.
[2]周濟.愛之責任——師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3]劉東英.師德之現實判斷[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89-90.
(責任編輯 黃建新)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ought of the Current Morality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Facul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Jian-qi,WU Jing-hong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 g 510275, China)Abstract: Recently the morality of university faculty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 en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niversity faculty in Guangdong pro vince, the authors ten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morali ty of university faculty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construction of faculty mo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ulty. Detailed advic e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has been brought forth at the sa me time.
Key words:Guangdong; the morality of university faculty; investi 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