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情智教育”的實踐、“關懷教育”的辦學理念、“情智并重,突出主體,強調建構,綜合培養”的教學風格和“問題——研究——問題”的教學模式,對全市乃至全省的中小學和師范語文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幾年前,我們鎮江中學的發展面臨許多困難,諸如師資流失,資金匱乏,生源不足,拆遷、基建和兩校合并等,但我們始終把師資建設、內部管理和提高質量作為主要工作來抓,而把師資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學校發展教師。
解決教育的問題,究其根源,都必將歸結到教師問題。而教師問題的關鍵在其專業成長和發展。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沒有學生的茁壯成長;沒有教師的有效發展,就沒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但由于編制的規定,學校往往顯得人手偏緊,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還有的老師年復一年地教高三,教師就缺少了學習、研究的機會;或許由于學校經費的不足,校長常常無法安排教師學歷進修或外出交流;高考的壓力,使得大部分骨干教師工作量不斷增加,有的教師甚至是日夜疲于奔命,休息得不到保證,又遑論學習提高和工作的幸福感呢?以上現象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當前一些學?;蚨嗷蛏俚拇嬖谥?。那么,校長和學校應該干什么?關懷教師,發展教師,讓他們在忙碌中得到快樂,在焦慮中產生期盼,在付出后得到回報,在辛苦中享受到成功。
不斷改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我常對教師講:“吃苦而不吃虧,辛苦但心不苦?!边@幾年,我們老校改造投入1.1個億,但學校還是把改善待遇和工作條件放在了首位,僅為教學服務、用于購買校車、安裝空調、配備手提電腦和多媒體設備、建設校園網等的資金投入就高達880萬元,2003年11月份,我們重新制訂了《教職工獎金發放辦法》和《教職工教科研獎勵條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師的生活待遇。工作待遇的提高和工作條件的改善,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師工作的含金量。
優化師資結構和鼓勵學習進修。這幾年,我校師資變化最大。從2003年的160人發展到2008年260人,其中新聘37人,調入與引進35人,四中合并64人,計136人,而調離、辭職與解聘的有35人,凈增長101人。在這大進大出的過程中,師資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高級教師從5年前的18位增至目前的99位,翻了5倍多;中高級教師之比從不到60%上升到目前的80%;教育碩士和研究生從5年前的5位,增至今年的30位,增長了5倍,今年暑假又有12位青年教師報考教育碩士。在物質條件改善的的情況下,學習、進修成了教師發展的第一需要。近幾年來,我們很重視人的智力的投入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實施了“名師工程”、“青藍工程”和“青年教師123速成計劃”。目前市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已達55人,近3年在市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和市級以上評優課中獲一等獎者達30人次。外出學習、觀摩和賽課等,更是不計其數。一大批青年教師在迅速成長,現在28—35歲的青年教師擔當了學校教書育人的主力軍。
改革管理模式與提升育人水平。機制約束人,機制改變人,好的機制更能提升人。我校建立了“一個脊梁,兩個翅膀”的教育管理模式?!耙粋€脊梁”就是年級部管理,“兩個翅膀”就是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教師團隊,以備課組長為核心的學科團隊。有了這三者的整體聯動,才有教師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我校積極推行管理重心下移,把學校的教師隊伍一分為三,每位教師都把年級當作自己的學校,都把年級部當作自己的家一樣去經營,每一個人都有了高度的認同感和親切的歸屬感。我們實行了“捆綁式成長導師制”,改變了一個班主任包辦一個班級的做法,而是要求這個班的每位任課老師和班主任捆綁在一起,共同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從一個人單兵作戰,到數人一齊上陣,大大提高了管理和教育的效益,也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整體水平。我校還積極實行“備課組教學質量全程負責制”,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核心作用和備課組群體研究的巨大效能。領導和專家多次到我校觀摩和參與我校學科組的業務活動并給予了較高評價。這“一個脊梁,兩個翅膀”的管理模式,本質上強調的就是合作,在合作中教師明白:“責任比能力更重要,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教師群體,一旦形成團隊精神,就會產生很強的凝聚力,迸發出內動力。
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和怡人的工作環境。環境育人,風氣育人。我始終在思考:一個學校的思想靈魂是什么;一個學校應該提倡什么,摒棄什么;學校的所有成員在想什么,應該做什么,怎樣才能做好;大家的核心價值觀和共同追求又是什么,應該怎樣去實現。因此,我提出并一直踐行著“關懷教育”的理念,這是我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也成了全校師生的自覺行動。
以“關懷”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在我們學校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和諧和良好的工作氛圍上。沒有了為人上的拉拉扯扯,建立起了公正平等的團結互助之風;沒有了工作上的惡性競爭,建立起了共同向上的良性合作之風;生活上互相關心,工作中互相幫助,文人不相輕,謀事不謀人。所以,我們形成的是平等文化、合作文化和民主文化,讓大家的心理更健康,思想更純正,人與人之間更和諧。連續三年高考三級跳的佳績,就是在和諧中產生的。
在學校管理中,我的任務主要在于設法為教師的才智發揮創造適宜的條件,減少或消除教師在自我實現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實踐證明,滿足人的需要是激勵機制的核心,校長的一個最重要任務就是給教師提供充足的機會來滿足他們個人發展的需要。教師把自身的發展作為第一需要,而我則是把“發展教師”作為首要工作。用共同的核心價值武裝人,用科學的制度改變人,用學習進修提升人,用優秀的文化感染人,用心靈的關懷溫暖人。
二、教師發展學校。
學校發展了教師,反過來,教師就能推動學校發展。問題是,校長有沒有發現教師的作用,學校有沒有充分發揮教師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赡茉谖覀兊墓芾碇校浯罅诵iL個人的作用,長期習慣于我決策你執行,我要你怎么做,你應該怎么做。其實,教師發展到一定的時候,他們會推動你去思考,叫你怎樣領導得更好。我想,這就初步進入了教師發展學校的層面了。
要形成高度一致的目的性。一個群體應該有共同的價值取向,一個學校應該有一致的目標追求。我們學校有五年、八年、十年的發展規劃和目標。前五年,走出低谷,甩掉落后的帽子。2003—2004年,我們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奮力趕跑”為目標;2004—2006年,我們提出“全面改革,全力以赴,全面提高”的目標;2006—2008年,我們則提出“全力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辦學內涵”的奮斗目標。從全面整頓秩序,到全面內部改革,再到全面提升內涵,五年走了三大步。在正確的目標引領下,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取得了成功。今后的五年,我們有信心把鎮中辦成我市最好之一的高中,實現我們“復興鎮中”的夢想。
要不斷激發教職工的信心和活力。工作的壓力使教師容易倦怠,單調的生活使教師缺乏活力。所以我們除了有高遠目標的引領,還要不斷尋找辦學過程中的亮點、興奮點,用工作和生活中的新的元素去激發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的改善,人有我有,使教師克服了自卑感;老校改造中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建成了一座花園式的學校,鎮中人心中產生了自豪感;兩校合并,在一度慌亂中恢復了鎮定,我們實現了1+1大于2的理想境界,全體師生樹立了做大做強的自信心;以年級部為軸心的內部管理改革的全面推進并獲得成功,使大家鼓起了“新一輪改革,新一輪發展”的勇氣;而教學質量的不斷攀升,高考成績的三年突破,更使大家內心蕩漾著成就感和幸福感。幾年來鎮中的進步和發展,靠的就是這股剛從低谷中掙脫出來的奔突之氣,靠的就是“愛拼才會贏”的昂揚之氣。這股氣來源于新的元素,這股氣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量。
更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創造性。有目標,有士氣,就有了主動性,產生了創造的靈感和創造的沖動,要始終相信,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創造性,真理往往來自于群眾。最近兩年,我們明顯感到,很多教師胸中涌動著一股股的激情,他們有很多話要說,他們有很多很多事想做。我們似乎迎來了一個個體沖動、集體創造的時期。這里僅舉幾例:新課改方案對課程開設要求很高,有些時候,往往忽視了所謂次要課程的開設,有教師提出能否把“德育課程與校本課程結合起來,把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寒暑假工程結合起來”,我們采納了這一建議,這樣既經濟又高效,一箭數雕。按慣例,我們每年開學講工作計劃,每學期結束校長作工作總結,有教師提出,能否把開學校長一人講學校工作計劃,變成中層講處室計劃,年級部講管理計劃,教研組長講學科建設計劃;能否把學校的學期總結,改成頒獎大會或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評選呢?2008年初,即去年的學期最后一天,我們就舉行了“鎮中十大新聞評選和2007年感動鎮中人物頒獎大會”,場面之隆重,氣氛之熱烈,內容之精彩,事跡之感人,出乎意料,又深受教育。
我當了五年多校長,走過了三個階段,猶如跑步,開始時,我領著大家跑;接著我和大家一起跑,享受到共同拼搏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再后來,感覺大家推著我跑,激勵著我帶好頭,走向成功!
鏈接:張玉坤,現任鎮江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省特級教師,省、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中心副主任,鎮江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張玉坤教學上是行家里手,在教科研方面也是個成功的探索者和實踐者。1997年以來,他先后在省級各類報刊發表研究文章50多篇,范圍涉及中師、大專、中學、小學等。近兩年來發表的論文更多著眼于“素質教育與師資隊伍建設”等前瞻性思考。出版論著《小學百科趣味詞典》,主持多項十五、十一五國家、省、市級課題研究。
2003年1月張玉坤調任江蘇省鎮江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作為一校之長,他以校為家,該校以一個億的投資,擴地60畝,新建校舍4.5萬平方米。他帶領校長室一班人努力工作,勵精圖治,順利實現江蘇省四星高中的轉評工作,2004年7月又強強聯合,完成了原四中高中部與鎮中兩校的整合。在他的積極帶領下,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2007年初,學校校園改擴建一期工程順利完成。
張玉坤視學校的教學質量為生命,帶領校長室一班人堅持走素質教育發展之路,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經過努力,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達線率名列鎮江市前茅,其中2006年比2005年高考一次性(本二以上)達線人數增長49.5%;2007年本二以上上線總數548人(含體育藝術類),其中本一達線人數比上年增長70.07%,本二以上達線人數比上年增長41.57%,增幅均居全市第一;2008年高考又獲大面積豐收。
走內涵發展之路,科研強校之路,是張玉坤始終不變的辦學信念。他們“情智教育”的實踐、“關懷教育”的辦學理念、“情智并重,突出主體,強調建構,綜合培養”的教學風格和“問題——研究——問題”的教學模式,對全市乃至全省的中小學和師范語文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