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方 丁漢平
毛澤東同志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近半個世紀,無數農機戰線上的同志為此嘔心瀝血,奉獻不已。
處于蘇南第一方陣的丹陽市農機局的干部職工深感肩上擔子的重量,為了全市的農機事業發展,為了農民兄弟的全面小康,他們立足丹陽實際,堅持與時俱進,尤其是近年來,通過狠抓行風建設,致力又好又快,有力地服務和推動了丹陽市的“三農”工作。他們有目共睹的成績,得到了國家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廣大農村干群的好評。
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丹陽的小康,而實現丹陽的小康,離不開扎實有效的農機服務。近年來,丹陽市農機部門的干部職工大膽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新時期農機工作服務“三農”的新路子。繼2000年成為全省首批六家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市(縣)之后,經過“十五”以來的努力,全市的農機化水平又邁上了新的臺階,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總動力達44.9萬千瓦,農機總值已達3.15億元,主要糧食作物農機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90.3%,在全省處于第一方陣。
提起丹陽農機事業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其領頭雁———丹陽市農業機械管理局局長聶國書。聶國書不喜因循守舊,善于較深層次的理性思考,他堅持與時俱進,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創新,不斷激發活力,展示了果敢穩健的過硬素質。十年時間的實踐與考驗,聶國書用過硬的實績,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劃上了一個漂亮的感嘆號,也為自己的角色作了最佳的注腳。
聶國書是1998年出任丹陽市農機局局長的,十年來,他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以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風,帶領局領導班子一班人為丹陽農機事業嘔心瀝血,盡心盡職,從而讓丹陽農機事業騰飛在“十一五”之年。
自來到丹陽市農機局以來,聶國書堅持不斷學習研究,深入調查,注重探求跨越式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提出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發展觀念和措施,為丹陽農機工作步入全省第一方陣提供了正確指導。平時在工作中能夠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注重加強黨性修養、理論修養和黨建工作,通過嚴于律己,帶領局領導班子一班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廣泛調動全局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了人盡其才,較好地發揮了集體的作用。
丹陽市農機局近年來為“三農”發展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績,丹陽市廣大農民兄弟有目共睹,每年夏忙和秋忙前,聶國書都要帶領農機局干部職工深入農村開好現場會,指導農機工作;夏忙和秋忙中,聶國書局長又帶領干部職工深入一線做好農機服務工作;夏忙和秋忙結束后,聶國書又及時召開會議,總結經驗,抓好新農機具的推廣宣傳。農民兄弟稱贊聶國書是農機手的“貼心人”,是種田人的“靠山”,使農民利益的“保護神”。
亮點之一,重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服務高效現代農業,是農機工作面臨的一項新任務。丹陽市農機局按照收割機械高檔化、動力機械大型化、配套機械多元化、作業機械全程化、運輸機械專業化及適用高效的要求來謀劃和推進農業機械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取得了進一步提高,三麥收割機械化水平已達98%以上,水稻收割機械化水平已達85%以上。近年來,丹陽市農機局一方面引導農民購置高性能的聯合收割機,穩步提高糧食機械收割水平,另一方面重點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增擴機插秧面積,2008年全市實現機插秧面積15.6萬畝。
為提高糧食的品質,該局還推廣了糧食低溫烘干設備,大力提倡“不落地”大米,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亮點之二,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機。
為了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丹陽市農機局在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機械化基礎的同時,加大力度發展林、牧、副、漁等生產新需的各類先進適用的農機具。近幾年推廣了油菜直插機、油菜收割機,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而且有效地減少了菜籽的損失;推廣了植樹開溝機,提高了作業效率,為綠化造林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廣了菜葉機械和果蔬保鮮設備,不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延長了農產品上市時間,而且使農民的經濟效益有了明顯增加;推廣了漁業機械,為全市水產品的養殖增添了活力。
2007年該局又推廣了大棚多功能管理機和花卉、蔬菜、苗木用靜電噴霧機械等新農機、新技術。
亮點之三,發展生態農業,加快農機化步伐。
積極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農作物秸稈還田是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必由之路,丹陽市農機局在全社會關注的秸稈出路上,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將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為提高土壤有機質,防止秸稈焚燒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2008年實現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32萬畝以上。
秸稈打捆機的推廣。秸稈打捆機技術是解決秸稈的又一途徑,該局2004年就開始秸稈打捆技術的試驗示范,今年將依托大富豪秸稈發電項目,推廣秸稈打捆技術。
推廣秸稈氣化爐。目前全市已示范推廣小型秸稈氣化爐40臺(家庭用)。
亮點之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進一步拓展農機服務領域。
聯合收割機跨區進一步發展。該局每年都召開農機跨區作業信息發布會,通過會議、電視、報紙、廣播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農機跨區作業的意義、成效,另一方面通過典型事例和政府開通的綠色通道、優質服務,來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致富的農機具,通過培訓參加跨區作業的機手、修理工,組建跨區作業服務隊,簽訂跨區作業合同,發放農機跨區作業證等服務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全市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每年收入都在5000萬元以上。
水稻機械化跨區機插多方位發展。機插秧技術推廣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多贏,它是增產增收的好技術、經營創收的好渠道。導墅鎮農機管理員路梅生抓住了機插秧技術推廣的有利時機,帶領導墅鎮機插秧合作社在完成當地機插任務后,與新橋鎮、界牌鎮農民簽訂機插1500畝的合同;珥陵鎮長岸農機合作社利用地理優勢,給金壇市農民機插服務600多畝;延陵鎮錢國勤今年到鎮江新區機插350多畝,水稻機插秧跨區機插已成為多方位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