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莎莎
【摘要】俄羅斯作曲家安納托利·伊凡諾維奇·庫夏科夫(Kusyakov, Anatoly Ivanovich,1945—2007)創作的手風琴作品《冬季素描》是一首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作品。作品屬于新型標題性組曲,作者在傳統手法基礎上加入諸多現代音樂元素,以多幅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俄羅斯冬季的美麗景象。
【關鍵詞】庫夏科夫 《冬季素描》 新浪漫主義 手風琴音樂
一、庫夏科夫生平簡介
安納托利·伊凡諾維奇·庫夏科夫(Kusyakov, Anatoly Ivanovich,1945—2007),作曲家、教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家。1945年6月7日生于舒亞伊萬諾夫斯基州,次年遷居沃羅涅日。作為俄羅斯杰出作曲家,庫夏科夫曾獲得很多榮譽:1977年前蘇聯作曲家比賽獲獎者;2004年國際“巴揚和巴揚藝術家”會演獲獎者;肖斯塔科維奇俄羅斯作曲家聯盟獎金獲得者;俄羅斯格涅新音樂學院“銀碟子”獎章獲得者;1986年被授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藝術活動家”稱號;2005年被授予“俄羅斯聯邦民族演員”的稱號。同時,由于對全世界手風琴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榮譽獎章。
二、組曲《冬季素描》的分析
第一樂章:《窗上的冰花》
本樂章作曲家采用了較為簡單的單三部曲式,其結構圖示如下:

A部以行板的速度、很弱的演奏力度,在c自然小調上奏出主題句a,緊接著呈現出由a句材料發展而成的 a1句,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線,空靈的高八度單排簧變音器音色,配合手風琴特有的顫風箱技巧營造出朦朧夢幻的的意境,將聽眾帶入到一個晶瑩神秘的冰雪世界。隨后a1句轉向降b小調,也為B部的進入作了調性上的準備。
B部是對A部主題的進一步發展,采用傳統的復調手法,尤其是b句(9-13小節),采用卡農技法,先行聲部與和應聲部之間構成了上四度不嚴格卡農。迂回上行的旋律線條,不斷漸強的力度變化和極具色彩的變化音,將樂曲情緒層層推進,直到進入到第14小節,這是全曲的最高潮。緊接著,旋律級進下行,逐漸減慢減弱,一切又恢復到了開始的靜謐。A1部作為全樂章的回顧,變化再現了A部與B部的材料。最后,主——屬——主的空曠四五度音程疊置配合漸弱的使用將人們的視線延伸到了窗外的茫茫雪原。
第二樂章:《三套馬車》
傳統的單二部曲式結構、復古的中古音階加之典型的模仿馬蹄聲的伴奏音型構成了這一生動精致的樂章。全樂章結構圖式如下:

本樂章承接第一樂章演奏,引子的弱力度及輕巧的演奏技法提示(leggiero)將人們引向茫茫雪原,放佛隱隱傳來若有若無的馬蹄聲。a句(4小節)+b句(5小節)為9小節的收攏性樂段,采用呈示性陳述。a句由第2-3小節的素材發展而成,連貫的下行旋律、起伏極大的力度變化和頓音的使用將音樂中輕松諧謔的意味強調出來。b句所用的素材以迂回走動為主,在中弱力度的基礎上配合以漸強漸弱的變化,好似馬兒興奮卻又小心翼翼行走的情態。隨著第10小節漸強的使用和聲部音響的加厚,馬車由遠及近,不知不覺已近在眼前。
A1部開頭強力度的使用和四個聲部的疊加仿佛是對馬車的近景描寫,這里所使用的材料源于A部。左手表現馬蹄聲,演奏要隨意,11-13小節的重音要用手指表現,風箱平穩,不要刻意表現重音。這一部分次中聲部講節奏加密,似是馬鈴聲叮當悅耳,氣氛更見活躍。b1 (15-20小節) 通過把A部中b句的材料進行音區及節奏上的變化形成前后呼應。使得b1句聽起來似乎是雪原上的呼嘯北風與馭風而行的雪橇間兩問兩答的詼諧效果,音響生動逼真。
尾聲依然借用了第2-3小節的材料,只是在這里,時值的延長、音區的降低、力度的漸弱以及第25-29小節所使用的四個和弦中音程距離的拉大彷若是馬車漸遠,消失在茫茫天地間。
縱觀整個樂章,作曲家在四個部分,三種場景中僅僅使用了兩個基本材料,將傳統素材與現代技法相容,以極度簡練的筆法為我們生動傳神地描摹了俄羅斯冬日雪原上三套馬車的愜意之旅。
第三樂章《相聚在一起的歌唱》
此樂章采用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其結構圖示如下:

A部放佛是表現農民的,好似他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聲,觥籌交錯,一幅生動充滿趣味性的畫面。演奏時可以表現得野一點,粗獷些,。低聲部以第1-2小節的節奏型及其變體貫穿,重音的運用幾句詼諧意味。當音樂進入c句時情緒變的柔和,大連線的出現、力度變化幅度的縮小以及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線條好似人們在說悄悄話,演奏時要表現得隨意。第20小節中聲部以及21小節高聲部迂回下行的斷奏三連音像是人們愉快地在笑。隨后,愉快的情緒稍做緩和,為B部對比性材料的出現做好鋪墊。
B部采用華彩手法,以兩個音響空靈的四度音程疊置的特殊和弦為基本材料,利用手風琴的特殊音色效果,輔以速度、力度、音區及音色變化營造出童話般的夢幻色調,朦朧而溫馨。在經過第25-26小節的過渡之后,音樂回到了a句的主題,成為本樂章的合尾,好像是眾人余興未盡隱隱而歌。
尾聲部分以不規則的琶音上行和漸弱漸慢的速度力度變化,最后以開放排列的主和弦結束了全樂章。
眾人的歌聲漸漸消逝,側耳傾聽,窗外隱隱傳來了北風的呼嘯……
第四樂章《北風》
本樂章采用的是簡單的復樂段曲式,下圖展示了它的基本結構:

高聲部波浪式的快速跑動,低聲部起伏連貫的旋律線條以及豐富的調式色彩變換,形象地描摹出了蒼茫雪原上北風呼嘯的的影像。
引子從調式屬音上開始,以很弱的力度開頭,不知不覺中音才出來,仿佛是北風吹起的前奏,遙遠而神秘。
音樂進入A部時旋律慢慢變得清晰起來,高聲部音符的急速跑動襯托起低聲部連綿起伏的單音旋律,象是茫茫雪原上凜凜北風裹卷著點點白雪遠遠而來,空氣中彌漫起刺骨寒意。演奏時注意風箱起伏不要太大。A1部以復調手法將A部主旋律加厚,同時將音樂的力度由A部的弱提升為中強,層次遞進,強弱起伏增大,仿若是北風漸漸刮近。而在第29小節開始的中聲部以從ba2到g1的連續長音下行,將北風漸行遠去的情形臨摹的惟妙惟肖。樂章末尾在低聲部空曠的五度音程的襯托下高聲部以一次上行音階結束了本樂章的北風之歌。
第五樂章《古老的俄羅斯敘事詩》
本樂章由一個較為規整的帶尾聲的四重復樂段構成,其結構如下:

略顯陰暗的調式色彩,稍帶憂傷的變音器音色和盈滿憂郁的沉重旋律構成了這一樂章的主題。整個樂章所凸顯的是一種情緒上的變化演進。開始部分以如歌的行板奏出,A段以二聲部復調手法寫成,a句的旋律以波浪式起伏為主,輔以大連線,使整句顯得起伏而連貫;b句旋律線較前句稍顯平和。兩句間形成對比,像極了詩歌的抑揚頓挫。在此后每一段主題出現時作曲家以復調手法加厚聲部織體,并同時將節奏加密、強度增大,使音樂增添了變化的色彩。借由這樣的手法,音樂完成了由A部薄薄淡淡的憂郁傷感到A3部排山倒海的狂熾濃烈的情感轉變。在尾聲中,作曲家以力度的漸弱,節奏的拉寬和聲部間音程距離的拉大使起伏跌宕的情緒在稍作緩和之后繼而進入節日的縱情狂歡之中。
第六樂章《節日歡歌》
此樂章可看作是復三部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由第五樂章的開放性終止和弦以漸強力度推放而出的強力度和弦將節日的熱烈氣氛凸顯出來。作曲家雖然使用的是4/4的常規節拍,打破常規節奏重音使音樂洋溢現代氣息。A部以快速音階式跑動、強力度和弦和抖風箱技巧為色彩,為聽眾勾勒出一幅節日篝火把酒狂歡的景象。
中部引入新材料,以低聲部的不協和分解和弦襯托高聲部的流暢旋律,仿佛是歌手在人們嘈雜的歡歌笑語中縱情歡歌,氣氛熱烈而溫馨。在經過40-47小節的過渡后,音樂進入了D部,D段同樣屬于平行樂段,材料源于第四首《北風》,其結構為9小節+11小節,但在此,力度和情緒都較之有很大變化,似乎是北風的凜冽寒意已融化在節日的烈酒歡歌中。剩下的只是它那一份毫無顧忌的狂縱。
再現部A2,回到C大調,屬于平行樂段,其結構為6小節+4小節。第一樂句材料源于首部主題。緊接著第一樂句是結構為4小節的第二樂句,隨后便是8小節的連接。此連接部分增加了再現部的規模。豪放之氣更甚于開始,節日的狂歡已達到高潮。緊接著的尾聲以緊湊的節奏、切分的重音以及不協和和弦長時值保持最終以極強力度結束于C大調主和弦上,為狂熾的晚會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三、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組曲《冬季素描》主要運用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在其基礎之上加入現代音樂的創作元素,從而形成了一部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作手法并體現新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它以傳神的精妙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俄羅斯冬日美麗畫卷,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俄羅斯民俗風情的音韻組圖。
參考文獻:
[1]《中國手風琴的多元化發展》李聰主編 上海音樂出版社
[2]李妍 《根植傳統 面向現代 ——庫夏科夫兩首組曲〈冬季素描〉〈追憶往昔〉研究》,中國手風琴在線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index.shtml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