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真真
【摘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道德情操、促進智能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弘揚獨特個性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秋《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試驗區投入運行,其中審美體驗價值作為音樂課程價值的主要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標準》中的重要理念直接影響著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建設與發展。重視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對當今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音樂教育 審美價值
音樂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是美學——藝術哲學的一個分支,同時又是音樂學的一個部門,是以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學規律為宗旨的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它特別把音樂的本質與特性,音樂的形式與內容,音樂的創作、表演與欣賞,音樂的功能,音樂的美與審美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音樂教育與音樂美學的研究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音樂美學與音樂教育結合而成的音樂美育思想,在我國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在西方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到3世紀的古希臘時期,距今都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F如今,音樂美學對我國音樂教育而言又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主要體現在音樂的審美價值上。
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是將音樂列入中小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的理由。然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音樂學科面臨許多自身體系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問題中。
1.片面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導致音樂教育的非藝術化傾向[1]
中國的音樂美學思想以功能論為主,音樂教育也是以功能論為其指導核心。美育長期以來不受人們重視,人文藝術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同時美育與其他課程特別是與德育的關系問題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使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在這種美學觀的影響下,導致音樂課只關注音樂課程的外在價值,特別是對文化課的輔助價值,忽視音樂課程的內在審美價值;只注重非審美的體驗而忽視審美體驗;忽略音樂教育在培養創造力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只注重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學生在音樂方面興趣愛好、表現力創造力的培養……種種誤區必然導致了在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對其審美性、藝術性的漠視,這種音樂課是極為失敗的。
2.違背普通音樂教育的規律,導致音樂教育的專業化傾向[2]
不顧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音樂審美教育特點,在教學內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化傾向,這是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形式主義在音樂教育方面最廣泛的體現就是其專業化傾向?!靶问街髁x置其他于不顧,只集中在藝術作品的內在素質及其內在的優秀所占的比例上,否定了超藝術的意義和價值的存在,或者至少否定了它們對藝術作品和藝術體驗的任何意義有所貢獻?!?[3]
總體上講,現行中小學音樂教材,受專業音樂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內容上專業化程度較深,過于注重音樂知識的傳授。同時,教材編排沒有為學生留下思考和創作的空間,這與音樂的創造性特征嚴重相悖。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教師中心論依舊占主導趨勢,音樂課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無法參與到音樂中來;另一方面,過于注重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精英模式的教學方式,無法實現普通音樂課程的自身價值與目標。除了以上問題外,還有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評價制度不健全,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家庭音樂教育的脫節,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分離,國外音樂教育理論在我國出現水土不服等等。總之,“音樂教育在表演課方面成績斐然,而在普通音樂課方面的成績卻少得多,也就不足為怪了?!?[4]
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對音樂教育課程標準進行了調整。首先從價值觀上對音樂課進行了重新定位,把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價值放在了第一位。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p>
——貝雷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
審美“是人在滿足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向更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種涉及著許多高級心理功能的復雜心理狀態,而不是一種單一的刺激——反映”[5]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應貫穿著所有的審美因素,并應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音樂教育首先應當是音樂的審美教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灌輸和技巧的堆砌。很長一段時間中,教育者對音樂教育的理解走入了一個誤區,即音樂應當為某種功利服務。審美功能與人對于某種社會需求不同,審美體驗總是與現實生活中的功利態度保持一定的距離。[6]如果你在聽音樂的時候完全把音樂當做一種非音樂教育(如政治教育之類)來對待,消除了這種距離,那就不是審美?!叭绻魳方逃蔀閷徝澜逃?,那必須首先是音樂教育?!盵7]雷默指出,音樂教育在之前包括現在都是一種非音樂教育,反音樂教育。教師包括社會都在提倡非音樂體驗,在阻止對音樂產生審美體驗,在造就非音樂教育的人?!胺且魳方逃鞯囊磺芯褪亲璧K音樂教育”。[8]
根據重新定義的音樂價值觀,對新大綱中課程目標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具體到實施建議中,大綱指出:
“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
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通過音樂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像,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盵9]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我們以科學實踐的方式和方法來教授音樂、學習音樂,使音樂偏離了人類的生活實踐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種思潮的影響我們過分強調了音樂的德育價值,將音樂教育視為促進德育的一種工具。應該說,音樂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樂教育的長處在于給人的道德觀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應該是審美教育,而我們的課程改革將確立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這才是我們音樂教育的理想目標。因此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教材,乃至教學的全部過程都必須體現這種理念。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必須調整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堅持下列音樂審美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學中,應充分揭示音樂要素(節奏、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進行枯燥的、單純的技巧訓練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應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而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還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的技能技巧的學習過程應始終貫穿著學生的情感參與,只有這樣,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審美價值,成為審美教育。
注釋:
[1]《義務教育新課程(音樂科)課程標準及解讀》
[2]《義務教育新課程(音樂科)課程標準及解讀》
[3]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
[4]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
[5]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
[6] 英國現代美學家愛德華·布洛“心理距離說”
[7]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
[8]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
[9]《義務教育新課程(音樂科)課程標準及解讀》
參考文獻:
[1]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修海林 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杜威:《作為體驗的藝術》,摩羯圖書出版社,1958年版
[6]張前 王次昭《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
[7]管建華《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的心路歷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
[8][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麗夏·希漢·坎貝爾《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視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