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體育書刊、雜志中,對體育課程的性質、概念、目的與功能的認識很不一致,甚至有些混亂,尤其是在國家權威性課本《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因此筆者從學理角度來重新認識這幾個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有關體育課程性質,概念,目的與功能混淆的現象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體育課程性質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
從學科理論視角來看,這樣來表述體育課程的性質是不夠準確的,它更像是在描述體育課程的概念,而不是確定一個事物的性質。但在概念的描述中,卻又把體育課程的地位“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表述在內。即把體育課程的性質、概念、目的、地位都一股腦兒地堆積在一起,越想一下子說明問題,事物的性質、概念、目的、地位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把體育課程性質、概念、功能、目的、目標、地位分開來闡述比較妥當。
二、對體育課程相關各概念或含義的理解
1.體育課程的性質
何為性質?性質是指“一種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屬性、本質屬性”(新華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4:1069),按此理解,性質即是事物的本質,性質的確定是形成概念的基礎,確定性質在先,明確概念在后。那么什么是體育課程的本質呢?即體育課程與必修課程中的其它課程之間(如語文課程、數學課程、英語課程、生物課程、社會課程、物理課程、美術課程、體育課程、音樂課程、勞動課程等)有怎樣的本質區別呢?
首先,按“同”歸類、按“異”區分——把語文課程、數學課程、英語課程、生物課程、社會課程、物理課程等歸類為理論性為主的課程,把美術課程、體育課程、音樂課程、勞動課程歸類為實踐性為主的課程。其次,比較“體育課程與理論性為主的課程”之間的差異:(1)體育課程的學習手段是“身體練習與思維活動相結合”,而理論性課程是大腦思維活動,沒有身體的練習。(2)體育課程的設置內容是體育理論性知識與運動技術(實踐性知識),而理論性課程的設置主要內容是各科理論性知識,當然也有部分的實踐性知識,(3)體育課程的學習需要承受一定的身體與心理負荷,而理論性課程只承受一定的心理負荷,沒有生理負荷。(4)體育課程的學習是以戶外環境為主,而理論性課程基本在室內進行;(5)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側重的學生智力因素是身體時空感覺、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等,而理論性課程側重的學生智力因素是語言智力、邏輯智力、數理智力、自我認識智力等。(6)體育課程學習中有大量的學生身體之間的接觸與交流,而理論性課程基本沒有,(7)體育課程學習需要學生機體自我操作、體驗與悟性,而理論性課程則要求對外部知識的理解與悟性。最后,比較“體育課程與音樂課程、美術等實踐性課程”之間的差異:體育課程側重發展學生身體時空感覺、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等,而音樂課程側重發展學生樂感、節奏智力,美術課程側重發展學生物體視覺、空間智力等。體育課程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戶外環境,并承擔一定的身體負荷,音樂課程基本在室內,美術也可在戶外。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體育課程的一般特征有;戶外環境為主、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與心理負荷、身體練習與思維活動相結合、進行運動技術教學與運動文化傳承、有比較頻繁身體接觸性人際交往、側重于發展學生身體時空感覺、運動智力、需要機體自我操作與體驗等。我們從這些特性中提煉出本質特征——“以體育實踐性知識(運動技術)為主要學習內容”。當然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戶外環境為主”特征也是區別體育課程與其它課程的特征之一,但若把“戶外環境為主”也加在內,則有排除目前大量的體育館內的體育教學活動之嫌,如羽毛球、乒乓球、室內排球等項目。因此筆者認為這一本質特征已區別了體育課程與理論性課程(以各科理論性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也區別了體育課程與操作性課程,如烹調、勞動等課程(以各科實踐性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既然該特征已能區別其它課程,就不需要另加其它詞匯來進一步說明體育課程的性質,其它一般的特征應另行論述。因此筆者認為《課標》中體育課程概念的本質屬性的表述“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是不夠貼切的,其中原因主要有:其一,什么手段不明確,是學生學習手段呢?是鍛煉手段?還是健身手段?其二,這樣的表述否定了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大量的大腦思維活動(需要指出的是體育學習中的思維活動方式與理論性課程中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從而也造成了體育課程地位低下的觀念與現實;第三,如果把“身體練習”理解為一種學生學習的方式,并把這個詞匯與其它課程的學習形式匹配,則其它理論性課程的特征就變成了——“坐著學習”,但若“坐著學習”成為其它學科的主要特征,恐怕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任何學科的人士是絕難茍同的,第四,若把“身體練習”與其它學科的“大腦思維訓練”一詞相對應,則在總結體育課程特殊特征時,我們應該把它歸納為“身體練習與大腦思維活動相結合”,因為在體育課程活動中,學生進行身體練習的同時,具有且非常需要有大量的大腦思維活動(當然這種思維活動與理論性課程中的大腦思維訓練方式是不同的,前已有所述),如果缺少了這些思維活動,學生則變成了一臺臺機器,這種觀點也造成了長期以來“灌輸式”教學方式的根源,同時也形成了體育學科“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地位低下主要原因之
2.體育課程的概念
概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總結,只有概念明確,才能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從而獲得正確的認識。要使概念明確,就必須給概念下定義,定義是提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最常見的一種下定義的方法是屬概念加種差的方法。列寧說:“下‘定義’是什么意思呢?這首先就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個更廣泛的概念里”,第二步就是要找出在種概念中區別“這種種概念”與“其他種概念”的性質來,這叫做種差。即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的屬概念,概念中的種差就是我們所指的事物本質,也即上述所說的體育課程的性質,而屬概念則是課程(必修課程)。因此我們不難推斷出體育課程的概念(本質+屬概念):“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體育實踐性知識——運動技術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必修課程?!边@里還需要補充一點,把體育實踐性知識——運動技術作為主要學習的手段是否就不要體育理論性知識,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我們在學習體育實踐性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體育理論性知識,只是學習體育理論性知識不是純粹地通過看書、看報或通過上室內理論課來獲得,而是把身體練習與理論性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或者說把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穿插于體育課堂教學的身體練習之中,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在運動技術教學的同時,也傳授了理論知識。如果靠單純地通過看書、看報或通過上室內理論課等與其它學科無異的形式來學習體育理論知識,那么可以說,通過這種方式而得的體育理論性知識是不可靠的,當然在我們的體育課程教學中,也有體育室內理論課教學活動,但它與一般意義上的理論知識學習不同,一來學時非常短,每個學期只有2次課左右,二來它是作為運動技術學習的補充內容,學生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后,再學習一些有關的理論知識,可以對已學的體育實踐性知識有更好的理解。
但接著的問題又出現了,若按此概念來理解,就難以解釋體育課程與群眾性體育鍛煉、課外體育鍛煉、學校體育業余訓練等概念的區別,因為這些概念也是以體育理論性知識與運動技術(實踐性知識)為設置內容的,因此筆者認為,在運用本質特征無法說明與解釋概念時,還可以借用事物的主要目的來闡解,其中的理由是“事物的主要目的”可以區別一些容易混淆的相關概念。因此我們把體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增進中小學生的健康”用來區分學校體育、業余訓練(以提高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體育鍛煉(以增進群眾的健康為主要目的)、大學體育(增進大學生的健康)等概念。
綜上所述,我們可把體育課程的概念界定如下:“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體育實踐性知識——運動技術為主要學習內容,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的一門必修課程?!?br/> 這里尚需補充的是體育課程概念的外延,因為它涉及了體育課程概念的大小。要理解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從課程概念的角度來分析。在國外,課程為Curriculum,它主要源于拉丁語的“跑道” (cur sum race course),轉義作為教育上的術語,意味著學習者的學習路線。迄今為止,有各式各樣的有關課程界說,如“學習程序”,“教程內容”,“計劃化的學習經驗”,“一連串有意識地結構化了的學習結果”等。而課程的這一“進程說”概念“認為課程是一定學科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進程,不僅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和順序安排,還包括規定學生必須具有的知識、能力、品德等階段性發展的要求。[教育大詞典280]”,而以美國教育辭書為代表的課程定義,它所表示的領域也已經大大擴展了,它是包含了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乃至評價方法在內的廣泛內容。
體育課程是新課程實施以來新出現的名詞,之前運用比較普遍的概念是學校體育,學校體育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內容更為廣泛,既包括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也包含課余運動訓練、課余體育競賽、校外體育等,而體育課程是在目標上、內容上比學校體育更為具體化的概念,在內容上則相對窄一些,除了體育教學,還包括“以學校為單位,大部分學生參與的”課外體育活動與校內體育競賽,但不包含以少部分學生為對象的課余運動訓練。因此若按教育學的理論來理解,體育課程的外延既包含體育學科教學(即通常所說的體育教學),也包含課外體育活動,因為課外活動是體育教學的補充與延伸。
把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納入體育課程之中也是當前體育課程改革所需,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近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數據表明,青少年學生的體能素質近二十年來持續下降,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超重與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學生的視力不良率高達83%,面臨嚴峻的教育問題、學生的健康問題,國務委員陳至立在會上特別強調了青少年健康素質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健康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档谝弧羁痰仃U明了體育是青少年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石,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長此下去則民族虛弱,國無可用之兵,必將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國家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大課間體育工程”、“1小時體育活動工程”等校內課外體育活動,而這些活動的實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堅持才有成效,因此筆者認為把這些校內課外活動工程納入體育課程的設置與計劃之中是順理成章之事。
3.體育課程的功能
體育課程的功能主要從體育的功能引申而來,對于體育的功能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有學者認為體育的功能有健身、娛樂、促進個體社會化、社會情感、教育、政治6個方面,也有論者認為體育的功能歸納為生物效能和社會效能,生物效能包括健身、健美、保健、延壽;社會效能包括教育、娛樂、政治、經濟。由此有學者認為“體育課程的功能”主要包含了本位功能與延伸功能(潘紹偉,學校體育學2005),本位功能有: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能、機能與適應能力。促進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發展,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化進程。體育課程的延伸包括了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外交功能。體育功能與體育課程功能林林總總,我們到底應如何來理解體育課程的功能呢?
何為功能?“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環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與能力,是事物的客觀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某一事物的功能是由這一事物的結構所決定的,是其他事物所不能取代的”(李誠忠等,1991),如毛筆的功能是由毛筆的結構所決定的,它的結構決定它的主要功能是書寫毛筆字(當然還具有一些其它次要功能,如裝飾功能等),由此推理,鋼筆的主要功能是書寫鋼筆字,鉛筆的主要功能是書寫鉛筆字。就課程而言,數學的主要功能應該是準確計算數字;語文的主要功能是合理組織與表達文字。美術的主要功能是描繪線條、色彩、圖形等等。
從系統論角度出發,體育課程的功能應與體育課程的結構存在著邏輯關聯。依此理解,要了解體育課程的功能,就需要認識體育課程的結構。體育課程的結構應包括體育教學、面向全體的課外體育活動,由于體育課程的結構是中性的,因而體育課程的功能也是中性的,沒有什么褒貶的含義,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體育課程的功能,體育教學這個要素的本質功能是傳授體育理論性知識與運動技術的功能,影響學生身體發展的功能,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功能;而課外體育活動這個要素主要功能復習與鞏固課中所學內容功能;影響鍛煉習慣形成功能等。除了這些體育課程的本位功能之外,還具有一些其它的衍生功能,如體育課程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外交功能等,當然這些衍生功能并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內。
另一方面,教育具有另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通過各個學科的課程設置,傳承各類學科的文化。而體育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的某個學科之一,在有效發揮學科功能的同時,應與其它學科合二為一,共同實現教育的整體功能——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功能。就體育課程而言,通過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等各環節,使學生習得體育的各種文化知識,并使學生走向社會后,利用當今社會交往中頻率較高的體育文化與各階層的人相處、社交,有效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設想,作為一個社會人,連網球、足球、羽毛球等節目都看不懂,那么他在社會交往中一定存在著很大局限性。
綜上所述,論者不同,體育課程的功能有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首先應以系統論“結構決定功能”的角度來認識體育課程的功能;其次從“體育課程是學校教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一特性來闡述體育課程的功能。并把體育課程的本質功能表述為:傳授體育理論性知識與運動技術的功能。影響學生身體發展的功能;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功能,影響鍛煉習慣形成功能;傳承體育文化功能。
4.體育課程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即教育想要達到的結果,它與功能不同,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環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與能力,而不是一個結果。體育課程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單位的課程,它的課程目的應該以體育課程特征出發,系統地概括體育課程主要要求。目的是功能的具體化,如毛筆的功能是書寫毛筆字,那么毛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掌握書寫毛筆字技能并進行毛筆字書寫來表達詞義、抒發情感、傳遞信息等,因此體育課程的目的可以闡述為:(1)掌握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2)通過掌握運動技能過程鍛煉身體,促進學生身體健康,(3)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經常利用體育進行鍛煉的習慣,(4)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4)通過班級集體體育活動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展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5)通過體育課程學習,傳承運動文化,使學生成為一個懂得運動文化的社會人等。
《課標》中沒有“體育課程目的”的表述,而只有體育課程的“總目標”表述。而《課標》中對“總目標表述”本應是體育課程的目的與總要求,并不是體育課程的總目標。因為目標與目的是不同的,“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現普遍的、總體的、終極的價值?!澳繕恕焙小袄锍獭钡囊饬x,表現個別(特殊)的、部分的、階段(具體)的價值。從形式關系說,像教育目的(aim)→教育目標(goal)→教學目標(Objectives)那樣,是從教育的一般性的方向作用,到日常教學中的具體的教學所追求的目標。目的和目標,是表示對于教育的抽象的一般的方向乃至更具體的方向。因此建議把《課標》中的體育課程的“總目標”修改為體育課程的“目的”,體育課程目標則另行闡述。
5.體育課程的地位
《課標》中描述的這一段“體育與健康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與體育課程概念基本無關,因為概念必須詞匯簡練,把事物的本質屬性與屬概念說明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一些可有可無的文字添加在內,因此體育課程的地位可以單獨列出。有關體育課程的地位,事實上已有不少的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在各個時期均有不少的論述:如蔡元培先生在我國首次提出培養健全人格的“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并指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廢者也”。 毛澤東同志在早年發表的《體育之研究》文中精辟地論述道:“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合。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合也?!边@段話不僅闡述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說明了體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提出了“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導思想,為今后的學校體育發展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學說對體育也有了科學的認識,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條件下對青少年一代的教育時指出:“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3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即體育學校和軍事訓練所傳授的那種東西,第三,技術教育這種教育要使兒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獲得運用多種生產的最簡單的工具技能?!倍鞲袼挂舶洋w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闡述,他說:“教育是指體力和智力的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绷袑巹t指出:“青年人特別需要活潑的朝氣,有益于健康的體育活動……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等等。
以上這些精辟的論述早已存在,但學校的體育活動總是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自我矛盾境地,這個問題的產生說到底還是體育課程的地位不高之緣故,體育課程雖是學校學科的組成結構之一,但歷來都是作為學校的“副科”而存在的,增設中考體育分值似乎提高了體育學科的分量,但也是到了初三下半年才臨時抱佛腳,對學生的健康真正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近年來的青少年體質測試結果社會震驚,人們似乎才終于認識到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但要把體育活動真正從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并落實到位,看來還有走一段比較長的路。
盡管如此,作為體育學科的業內人士,理應明確自身所從事的體育課程的地位,在綜合教育家們、思想家們的精辟論述基礎上對體育課程標準中的闡述進行必要的修改:體育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策略、培養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人才的重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