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集群內洽了契約屬性,集群成員之間的契約指向是對集群剩余的控制與分配。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集群成員往往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集群治理的直接目標就是通過一系列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降低集群成員的機會主義傾向,使得成員之間有序競爭,維持企業集群的穩定存在和持續發展。集群剩余是集群治理的物質基礎和激勵根源,其市場化分配過程形成對集群成員的有效激勵;而“聲譽”則構成企業集群約束機制,限制集群成員機會主義傾向。
關鍵詞:企業集群;契約;集群治理
一、引言及相關研究回顧
從全球范圍來看,經濟競爭主體已超越企業邊界,以企業集群為主體的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在中國,企業集群也顯現出蓬勃生機;集群經濟形態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俯拾皆是,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企業集群繁榮興盛的同時,其穩定性和存續風險同樣不應該被忽略。企業集群興起的同時也伴生衰敗風險。企業集群如何進行有效治理,以規避風險,保持競爭優勢,是一項重要課題。既有研究已觸及到集群治理問題。Johanson & Mattsson認為集群內互為導向的企業間關系使得彼此傾向于建立長期聯系,協調企業集群的整體發展。Brown認為由企業代表、政府部門、協會組織、相關產業代表、業內著名人士等組成的集群委員會主持的民主管理和決策模式,實現集群自我組織的力量均衡,一定程度上能保證集群成員之間協調行為的有效性。李君華、彭玉蘭認為企業集群內企業會自覺約束自身行為以遵守集群的共同文化。李新春通過案例指出“領袖型”企業的主導作用對集群發展非常重要。喻衛斌在對集群交易特征——關系型交易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企業集群內部成員間的雙邊治理。
上述研究中均包含集群治理的痕跡,或體現著集群治理思想,或已刻畫出企業集群的治理形式。但是,由于企業集群是十分復雜的區域經濟系統,沒有明確的治理主體,也不同于企業治理那樣有著清晰的組織治理架構。因此,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關于集群治理的理論分析邏輯。本文將以契約理論為背景理論,嘗試探討企業集群的治理機制。
二、企業集群治理的契約解釋
契約理論將所有市場交易都視為契約關系,并將其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要素。作為介于純市場與企業科層之間的“中間性組織”,企業集群如同企業組織一樣內洽了契約屬性。一般而言,企業集群這一類中間性組織并不具備企業組織同等的權威性,指令性的生產計劃和資源轉移在集群內部行不通。但是,企業集群由眾多集群成員——企業或者個人構成,成員企業平等、獨立地參與集群經濟運行過程,彼此之間的經濟聯系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協作與競爭行為受到市場機制作用。梁琦的研究表明,集群內企業間存在著“需求-成本”聯系和“后向-前向”聯系兩種關聯效應,這兩種關聯關系都是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的。顯然,市場契約關系是集群成員之間的經濟聯系紐帶。同時,集群內部還存在內嵌于社會關系中的隱性契約。集群中的企業相互靠近,在長期交往中建立起信任關系,容易形成本地化的共同文化,并逐漸形成集群成員之間的隱性契約關系。
內洽了正式契約和非正式契約的企業集群具備了治理的基礎。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行為人的有限理性,市場契約基本都是不完備的,行為人存在機會主義傾向。企業集群的存續和發展有賴于集群成員的合作,消除其內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共同抵制機會主義行為,一致應對外部環境變動。顯然,對企業集群進行治理有良好的契約基礎;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治理機制設計和治理制度安排,約束集群成員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得集群成員有序競爭,從而降低集群衰退風險。
三、基于契約的企業集群治理機制
(一)企業集群的激勵機制
企業集群的存續與集群內部單個企業的參與密不可分,而企業參與企業集群的最大動因來自于對集群額外收益——集群剩余的樂觀預期和分享要求。顯然,具有共享性和整體性特征的集群剩余保障企業集群的存續和發展。
集群剩余是集群治理的物質基礎和激勵根源。市場經濟系統中的企業是理性的,其選擇經濟活動方式的主要依據是成本-收益分析;企業加入集群往往是基于對分享集群剩余的樂觀預期,即加入集群的利潤超過不加入集群的利潤。企業納入集群生產系統,成為某一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即能夠分享到集群帶來的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和范圍優勢,也能利用集群內相對穩定的營銷渠道和區位品牌,取得較高的預期集群剩余,因而企業往往將參與集群作為其長期目標。一旦退出,企業因集群而來的剩余將減小甚至消失,機會成本很大。顯然,可預期分享到的集群剩余構成了企業成員違約的機會成本,也成為企業集群交易順利進行的激勵根源。企業對參與企業集群分工的“熱衷”程度取決于預期集群剩余的大?。辉谄渌麠l件相同的情況下,可預期的集群剩余越大,企業違約(或退出集群)的機會成本越高,則企業集群存續的風險越低,穩定性越強。
集群剩余通過市場化分配對集群成員進行有效激勵。集群剩余的分割與集群成員的地位、談判能力以及對集群的控制能力等因素有關。分享盡可能多的集群剩余的動機激勵著集群成員越來越深地卷入集群分工的生產體系。企業成員不斷強化自身的異質性能力,以謀求在企業集群中的關鍵地位;持續地開展創新活動,以在激烈的“背對背”淘汰賽中勝出,最大比例地占有創新收益。集群剩余的市場化實現機制,激勵集群成員通過自身發展、壯大,加大對本地市場的影響,逐步增強對集群的控制能力。
?。ǘ┢髽I集群的約束機制
企業集群內生的懲罰機制構成對集群成員的非正式制度約束。加入企業集群的守約成員,能夠分享到集群帶來的預期集群剩余;同時,集群內部也自動形成了參與集群企業的“聲譽指數”,并可以通過聲譽效用來保證成員之間正式合約的履行?!奥曌u”實際上是一種非正式契約,可以理解為集群成員為了獲得交易的長期利益而自覺遵守契約行為所導致的社會評價。參與者從相互協調和長期交往中得到利益,抑制了短期行為的沖動,為樹立和維護良好的信譽提供較強的激勵;同時,集群內企業通過利益和風險共享機制來維護和鞏固信譽,使合作變得可信,而良好的信譽一旦樹立并得到維護,反過來為長期交易和長遠利益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證,鼓勵合作行為,促成組織間的協調。顯然,長期利益、信譽、合作和協調之間使企業集群內形成了良性循環,相互強化。一旦個別成員出現違約的機會主義行為,集群的本地化溝通使得任何違約者將不可避免遭受到組織懲罰:一方面,可以終止交易關系,給違約者造成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可以使違約者的市場聲譽貶值,聲譽“指數”下降,甚至將違約者驅逐出集群的受益范圍。無論是終止其交易行為還是市場聲譽貶值,都會給違約者帶來巨大損失——享受的集群剩余減少直至消失。
?。ㄈ┢髽I集群治理機制的優化取向
集群剩余的存在和分配成為企業集群治理的基礎和焦點。集群剩余使企業集群存續有了物質基礎;同時,集群成員之間也將從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出發爭奪集群剩余的分配份額,而集群剩余的形成和分配都是在市場上通過交易實現的。可以認為,集群成員之間的契約指向是對集群剩余的控制與分配。
集群剩余分配的契約安排是集群治理機制設計的關鍵。集群成員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生產網絡中。由于網絡組織內部信息不充分,集群成員不得不面臨去處理與上下游供應商和服務商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參與到集群網絡中的成員的動機都是控制并盡可能多地分享集群剩余,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展開對集群剩余分配的控制和爭奪行為;于是,集群剩余的分配導致集群成員之間基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博弈行為,如何在多對多的委托-代理博弈中實現對每個成員的有效激勵將成為集群治理問題的關鍵。顯然,集群治理類似于供應鏈治理,基于多重委托-代理的機制設計和合同設計將是企業集群治理機制的優化取向。
四、主要結論
本文在揭示企業集群契約屬性的基礎上,探索了基于契約的集群治理機制以及治理機制的優化取向。研究認為,作為介于純市場與企業科層之間的“中間性組織”,企業集群內洽了契約屬性,是由眾多成員基于分工-交易關系構建起來的契約網絡;參與到網絡中的集群成員以正式和非正式契約為彼此之間的關系紐帶,共同參與企業集群整體的額外收益——集群剩余的創造和分享,因而集群成員之間的契約指向是對集群剩余的控制與分配;由于集群內契約的不完備性,集群成員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往往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集群治理的直接目標就是通過一系列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降低集群成員的機會主義傾向,使得成員之間高效協作、有序競爭,維持企業集群的穩定存在和持續發展。研究發現,集群剩余是集群治理的物質基礎和激勵根源,其市場化分配形成對集群成員的有效激勵;而“聲譽”則構成了企業集群內生的懲罰機制,是限制集群成員機會主義傾向的非正式契約約束。
在中國,企業集群的成長狀況參差不齊,各地企業集群發展基本上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集群內生的動力機制和自我協調機制不完善,大量原生型企業集群徘徊在衰退的邊緣。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推動企業集群良性發展的動力機制十分必要。本文所提出的企業集群契約y9ah7lyTyLuINSRIO4eIbbYcQG8LdVR3XkAZKtbkvCE=治理機制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驗證和理論支持;另外,企業集群契約治理的作用機理和相應制度安排也需要更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魏江.企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