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中國廣電業的發展,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湖南廣電。說起湖南廣電的點點滴滴,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魏文彬。
從他1993年執掌湖南廣電的帥印至今,十幾年過去了。湖南廣電在中國廣電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無論是獨立制片人制,還是平民視角,百姓情懷;無論是成功上市的電廣傳媒,還是氣勢恢弘的金鷹城、落地長沙的金鷹節;無論是娛樂中國的《快樂大本營》,還是唱響中國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魏文彬一直率領著湖南廣電挺立在中國廣電業發展變化的風口浪尖,為人所未為。
告別那最后幾縷炊煙
面對這些可以用輝煌來形容的成就,本以為見到的會是一個滿面春風的魏文彬。誰知,仔細端詳坐在對面的他,在他臉上卻找不到絲毫的志得意滿,眉梢眼角深鎖的竟然全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憂慮。
“我承認,我在湖南廣電有些特殊作用,有很高的權威”,魏文彬坦然說道。當然,這種權威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此龐大的團體要建立對某一個人的信任,需要經歷一個不短的過程。從不信任,到懷疑,到相信,甚至往往要歷經九死一生,才會產生一個領袖式的人物,從此收服眾人心。從43歲擔任湖南廣播電視廳黨組書記、廳長起,魏文彬所經歷的風雨坎坷,其艱辛不足為外人道,卻點滴留在了湖南廣電人的眼中心頭,他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膽識與魄力成為了湖南廣電的靈魂人物。
但是,很快魏文彬就意識到了這種權威里面存在的隱患。“一個媒體,一個傳媒集團,如果過分地依賴某一個人的能力與權威,這是不安全的。”信任、權威走向極致就是盲從:對也聽他的,不對也聽他的。
“中國文化中有綿延了幾千年之久的家長制,由一個家長控制家族中所有的一切,每個人都要看這個家長的臉色行事。于是乎,講假話的人來了,爭風吃醋的人也來了。”魏文彬說,“不管這個家長是英才還是庸才,都不能讓這種體制繼續下去了!”因為,無論這個家長有多么出類拔萃,多么天賦異稟,他一個人的智慧都無法超越一群人的智慧。在魏文彬看來,這就是專制與民主的區別所在。
“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告別中國文化中的這最后幾縷炊煙呢?”魏文彬點燃了一根煙,深深地吸了一口,煙霧氤氳。
作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家長”,魏文彬卻站了起來,大聲疾呼,要大家齊來打破“家長制”、“一言堂”的氛圍。大概早在5年前,他就在湖南廣電提出要建立一個健康的,能充分發揮每個人個性與創造力的文化環境。“環境不好,草木不生啊”,一句話道盡了他的心思。魏文彬在乎的并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真正掛心的是湖南廣電這份事業的前途。
養情養性,養知養志
“我昨天說了一句很怪的話”,聊著聊著,魏文彬突然冒出了這么一句話。他說,“人的智慧創造了高科技,但是高科技回過頭來又破壞人的生活,扼殺人的智慧,讓人變得很簡單,很懶惰,變得很可怕。”他舉了網絡這個現成的例子,在他看來,世界上,目前為止還沒有什么東西比網絡更可怕的,任何另類的觀點、行為,都能通過網絡找到傳播的途徑。
“我確實感到很憂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加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 泱泱大國,怎么能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沒有自己民族的主流意識?而建立與完善這種核心價值體系,媒體責無旁貸。“我們媒體生產的文化產品應該是養情養性,養知養志的”。說到興起處,魏文彬提筆凝神寫下了“養情養性,養知養志”這八個字。情也好,性也好,知也好,志也好,他認為,這些就是我們民族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的軟實力。
那么如何生產出不斷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引領人們追求高尚生活的文化產品?自然離不開創新。魏文彬深深地吸
了一口氣,緩緩說道:“創新是我們所有傳媒人,日思夜想的問題,永恒的主題。創新是我們的生命啊。”
“今天中午跟聯想的老總一起吃午飯,說起湖南廣電靠創新闖天下,他突然問我一個問題:你覺得創新要靠什么?”魏文彬說,“他問得我一愣,可我還就喜歡這樣突如其來的問題。”他略作沉吟,跟那位老總說,創新需要“四懂”:
一要懂政治。“我講的懂政治,你可不要以為是那些條條框框,空話套話”,魏文彬強調,“我說的是,不要為了唯利是圖、沽名釣譽、嘩眾取寵而創新,而要為國家大義而創新,為民族未來而創新,要為建立、完善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而創新。這才叫懂政治。”
二要懂民情。要真正深入地了解老百姓,了解各個年齡層,各種文化程度,各個地域,各種信仰的民眾的特點和需求。只有懂民情,才能扎穩自己的根,才能找到自己創新的源頭,得到潺潺不斷的活水。
三要懂歷史。沒有歷史感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對人來說,對媒體來說,同樣如此,需要以史為鑒。
四要懂趨勢。不僅要知道昨天的事,也不要老盯著今天的事,還必須知道明天的事。飯桌之上,突然之中,卻將創新的根本數語道破,看似急智,其實只是借此機由將他多年來對創新孜孜以求之的深沉思索與現實作為凝結成珠璣數語,怪不得連他自己也頗覺滿意。
知我者謂我心憂
當我問起他閑來喜歡做些什么,有些什么業余愛好的時候,魏文彬停頓的時間超乎尋常的久。并且,最終他竟然給不出我一個答案。因為他實在想不起來自己有什么閑暇的時間可以去愛好些別的什么。
2008年,纏繞在魏文彬心頭的最大的事是什么呢?
“中國的傳媒產業還不成氣候,不成規模”,他的語調緩慢而沉重,“構成產業的關鍵是核心企業,但我國傳媒產業的核心企業在哪里?像維亞康姆、新聞集團、迪斯尼這樣的傳媒集團,我們有幾個?”說到這里,他停了下來。我正想開口,他卻自問自答了,語氣略微有些激動:“一個也沒有。不對,半個也沒有!那我們何談傳媒產業?”
那么出路是什么呢?他說自己反復思考的結果就是改革,除了改革,還是改革。
“改革的重點應該是改制。我們應該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企業,體制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且最好是由國家控股的。但首先,它一定要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就湖南廣電來說,就是要改制。改制的核心是要組建一個新的市場主體,并且把它的命運交給市場,興衰成敗,都將由市場決定,而不再依靠任何行政的力量。
“我覺得我們中國應該有自己傳媒產業的航空母艦”,這個向來敢想敢做的湖南漢子一如既往的果敢,“我將把湖南廣電的資源,包括人才資源,盡可能地注入這個市場主體。這些資源只有放到市場中去競爭,跟各種因素、力量進行結合、碰撞,才會產生巨大的能量。而如果繼續放在行政的、事業的體制下,這些資源就只是一堆破銅爛鐵,誰也不會去盤活它。”
事在人為,路要靠腳走。“什么都靠上面、等政策的話,我覺得這不叫改革”,寥寥數語,擲地有聲。
這就是魏文彬2008年想得最多的一件事。“今天中午我還接到辦公室主任的電話,告訴我這個新的市場主體的注冊資金已經到位了,工商、稅務方面的登記也做好了,這些事情的進展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告訴我,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最為牽腸掛肚的。”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湖南廣電這份事業雖然不算很大,但是我為它付出了半輩子的心血,甚至是一切。所以,怎么能不讓我情牽之,夢繞之,魂守之?”
魏文彬,1950年1月生于湖南桃源。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湖南廣播影視集團董事長,高級編輯。1969年12月在湖南漣邵礦務局洪山煤礦工作.1974年9月在湖南師院中文系學習,1977年9月在漣邵礦務局宣傳部任新聞干事,1981年12月為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編輯,1984年始歷任湖南電視臺新聞部主任、湖南電視臺副臺長、湖南電視臺臺長,1992年7月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湖南電視臺臺長,1993年4月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黨組書記、廳長,1998年12月任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南省廣電廳黨組書記。2000年4月起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同年12月兼任湖南廣播影視集團董事長。2008年1月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