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讓中國人刻骨銘心的年份。回顧過去的半載,事態百變,艱苦卓絕,特別是綿繡四川遭受地震重創,致使舉國為之心焦。
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及時有效的舉措、各種媒體相對透明的報道贏得了國內外的普遍贊譽。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的踴躍參與顯示了公民社會的成長潛力。而國際社會廣泛施以援手,也對即將舉辦奧運會的中國予以安慰和鼓舞。
多難以固邦本,殷憂以啟神明。所謂多難興邦,是從吸取經驗教訓的角度而立論的。此次汶川大地震,促使國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國家實力和發展模式,更加理性地反思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據統計,目前國內外用于抗震救災的捐贈款物為五百多億元,這在中國的募捐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數字看起來雖然不小,但卻遠遠不足以沖抵地震的損失。中國有十三億人口,五百多億元攤在每個人頭上約為四十元。必須看到,盡管廣大農民乃至城市低收入者也獻出了愛心,但中國各種社會群體的捐助能力是極其懸殊的。有人說,再大的困難除以十三億也算不了什么。這種說法作為鼓舞人心的宣傳手段未嘗不可,但卻不能成為衡量民力的根據。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鄉發展很不平衡,即便是城市,也遠未做到藏富于民。同時國家的行政成本十分高昂,比重竟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八,比世界平均水平還高百分之二十五。拿公車消費來講,早就聽說要改革,但實際情況卻是公車越來越多,每年耗費數千億元。因此,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確立公共財政體制已是刻不容緩。
中國的“崛起”,從根本上來說有賴于公民社會的成長。沒有公民社會的成長,沒有納稅人對政府行為強有力的監督,“崛起”就無法保證。在中央電視臺為抗震救災舉辦的募捐活動中,作家張抗抗突出強調了“公民責任”。她講得很好,因為我們每個人對災區奉獻愛心,不僅僅是出于“中華一家親”,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公民的社會責任。畢竟家國有別,現代國家并非家庭模式的簡單擴大和延伸。
過去的半年,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跌宕起伏,給國人以強烈的心理刺激,有些人幾乎給弄糊涂了,一時間竟理不清頭緒。實際上,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報道和評論從來都是多元并存,其中既有真實的,也有失實的;既有友善的,也有惡意的。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有莎朗·斯通就否認美國人民對中國災區人民的善意,正如我們不能因為美國街頭有乞丐就否認美國是個發達國家一樣。
作為奧運會的東道主,中國人理應以更大度的胸懷對待世界上的不同聲音。愛國需要理性,那種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說輕點是弱者心態,因為個體渺小,所以需要群體來壯膽;說重點是愚昧無知,因為缺乏反思能力,所以容易一觸即跳。如果縱容這種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則無異于飲鳩止渴。
中國舉辦奧運會,不是為了炫耀國力,更不是為了負氣斗狠,而是要將其他國家的長處學過來,以便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只有虛懷若谷、不斷反思的民族才會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