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傳播甚廣的《值得重視的幾種錯誤思潮》〔1〕一文,發現這篇出自中國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李樹橋之手的文章,其寫作手法和觀點倒是比文章列出的思潮更值得注意。
文章主旨是點評“當今中國的社會思潮”。一開頭就采取排除法,稱“新權威主義、新自由主義”這些“外國的社會思潮”已經被國人關注過了;“專制主義、民本主義”等“中國古代的社會思潮”也已經關注過了。言下之意,這些都不屬“當今中國的社會思潮”。
排除了所謂“外國的”、“中國古代的”,作者列出了“正在社會上流行、傳播、發酵”的四大“思潮”:民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教條主義、無政府主義。四種主義,民粹主義居首,屬于主要的鞭撻、討伐對象,因此本文專就就其所批判的“民粹主義”作一點辨析。
一段時間以來,“民粹主義”一詞有些不尋常的出現于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作為一種可能的危險思潮,基于防患于未然而提出,自然有道理。但如果把民粹主義當成中國當下主要問題,甚至張冠李戴,借以回避和轉移現實問題,就值得注意了。但《思潮》所作的遠不止于此。
在《思潮》作者筆下,民粹主義是討伐——不是討論——的重點。當然,作者可以選擇只討伐而不討論,但起碼該清楚自己究竟在說些什么。首先得弄弄明白,什么是民粹主義?當下中國,民粹主義是不是形成一種社會思潮了?前一問題涉及理論,后一問題涉及對現實的判斷。誰也不能說自己理論上一定正確,事實判斷一定準確。但既然利用媒體公共平臺談民粹主義,讀者自然有權要求作者所談名實相符,也有權要求現實判斷不要離事實太遠。
那么,還是從基礎開始。
一、什么是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Populism)并非一個版本,至少有美國以人民黨主義為代表的版本和俄國以激進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民粹主義版本;不是一種走向,發展趨勢和結果可能是極權主義,也可能被吸納進民主政治之中。
在美國和俄國,民粹主義是幾乎同時出現于十九世紀中后期的運動或思潮。美國的人民黨主義與俄國民粹主義有區別,但在關注農民這一點上是共同的。人民黨運動是起于十九世紀后期美國中西部和南部農業改革者的政治聯盟,主張以廣泛的經濟政治立法來促進農民的利益。當時的美國,一些人以陰謀方式占有金融和政治權力并借此謀私和排斥人民。這一現實使人民黨主義者大多不相信代議制民主,而傾向于公民投票等直接民主手段。運動持續了二三十年,雖然最終在十九世紀末瀕于崩潰,但它的政綱和實踐影響了美國后來的政治,許多州關于全民投票公決、公眾創議權——即選民可以不通過代表而提出立法議案,在公民表決中進行投票、鎮民大會以及罷免等保障和強化公民參與權的憲法條文中,就有人民黨主義的影響。
俄國民粹主義是十九世紀俄國革命運動的一個階段。在這場運動中,激進的知識分子將農民、農民的宗教性傳統和價值觀理想化,希望在俄國農村中殘存的集體耕種傳統基礎上建立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
正如無政府主義并非絕對消極——在它作為“其他思想體系和運動的批判精神的一種來源”的意義上,就不乏積極性,民粹主義同樣不可輕率定論。無論美國版本還是俄國版本,本身都包含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發展因子。而且它并非獨立的思想體系,而是一種政治心態,往往要與其他意識形態或政黨相結合。例如人民黨主義,當它“與其他意識形態或政黨的結合,或者向其他意識形態或政黨的轉化,有兩種不同的形式。這取決于其他意識形態或政黨為國家所規定的角色”。當人民黨主義運動或集團被吸收進那些具國家主義性質的政黨,“由于國家主義(崇尚國家)的政治體制所固有的、趨向壟斷權力的必然發展,權力將會集中到極少數‘精英人物’乃至某個幾乎無所不能而又被自愿地推上絕對權力寶座的領袖人物手中。但對此卻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連懷疑也被保藏起來”。
但另一種情況是被吸收進民主政黨或政權中去,“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及其官僚集體和強制力量均被置于國家治理的各個層次上的人民控制和人民決策機構的制約之下”。瑞士聯邦制那樣的體制,就“接近于人民黨主義那種基本上是非集中化的、反國家主義的、參與制的理想”。在美國,如前所述,這種草根政治的理想,也通過被許多州納入憲法條文的全民公決、公眾創議權、罷免權等有所體現〔2〕。
這種體現于制度安排上對精英分子的疑懼和對人民的信任,使民粹主義在政治上表現為平民主義的民主制,或者也不妨把這類制度安排視為民主的一種極端形式。
一般而言,“極端”常常意味著把事情推向反面。但我認為,在憲政體制下,國家制度中包含某些民主的極端形式(如全民公決、公眾創議權、罷免權等),并不等于就極端民主化了。實際上,成熟的憲政民主國家的制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這類因素,它們對精英政治構成某種制約;反過來,這種體制下的精英民主制成分也制約著平民主義。所以,在制度層面,極端不極端,要看有沒有足以與之形成對抗性力量的要素。
民粹主義的問題在于,它有著在原本并非截然對立的價值之間作絕對化取舍的傾向:信任人民而懷疑甚至反對精英分子,強調大眾參與而反對代表制,要求平等而反對一切等級關系,以及對外來者的排斥態度等。所以,問題并不在于信任人民、強調大眾參與、要求平等(其實對民主來說,這些本是題中應有之義),而在于對精英的排斥、對代表制的反對等方面。
近一二十年間,某些社會政策向富人、向權貴傾斜,通過擠壓平民的生存、就業空間給富人、權貴讓路,乃基本的社會現實;政治表達上的極度不對稱也是基本事實。與這種社會經濟、政治現實相應的,是透著強烈勢利氣息的社會風氣:吹捧權貴、蔑視平民特別是蔑視農民和城市下層——不久前媒體披露,某市有市民拒絕與民工同乘一輛公交車。僅這一社會生活細節,就透露了太多沉重信息。
如果說民眾與精英關系上的“極端平民化”是民粹主義主要表現,恐怕當下中國的問題并不是這樣。
二、《思潮》把什么當民粹主義?
“有人說民粹主義是農民社會主義。有人說民粹主義是民主極端主義”。開頭部分這兩句話表明作者知道民粹主義有兩大來路??墒菂s邁過兩大民粹版本的特征、發展方向,一下子就鎖定在“草根”、“激進”上。接下來引用俞可平相關文章,斷章取義地選取了有利于把民粹主義鎖定在“草根”、“激進”上的表述:“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民粹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它的極端平民化傾向,即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以此來評判社會歷史的發展。”由于“草根”與“平民化”的相通性,討伐對象便兌換成了“平民化”。然而,無論“草根”或“平民化”,本身并無貶義,毋寧說現代民主政治就是以“草根性”、“平民性”為底色的。只是,極端了,失了平衡,就會出問題,甚至走向反面。《思潮》作者引述時倒是保留了作為“平民化”定語的“極端”二字,實際上卻沒有理會這至關重要的兩個字;更沒有理會民粹主義的復雜影響和不同的發展走向,比如,被納入國家主義之中,或者與自由派結盟、被民主政治所吸納。于是,經過按需所取和非邏輯的跳躍,民粹主義就莫名其妙地與“平民化”成一回事了,而且民粹主義的多面性也不見了,只剩下純粹的消極性,隨后開始了嚴重的政治指控:
有些人打著為民請命的旗幟,把自己打扮成平民百姓的代表,否定其他群體的正當利益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制造平民群眾和精英群體的對立,在客觀上起了激化矛盾與撕裂社會的作用。
他們……苦心孤詣地聚合并渲染社會上的不滿情緒……把改革開放以后新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妖魔化。
民粹主義喜歡“惡搞”,一陣子把國有企業的高管說得一塌糊涂,一陣子把私營企業家說得一無是處。
這一攬子指控充滿誅心之論,對此倒不必在意??蛇@些指控究竟是怎樣跟民粹主義聯系起來的呢?文章沒有顯示。唯一可以勉強把二者拉扯在一起的,就是那個“平民化”。因為“打著為民請命的旗幟”、“打扮成平民百姓的代表”、“制造平民群眾和精英群體的對立”的指控中,都少不了“平民”。然而,“打著旗幟”也好、“制造對立”也罷,都意味著搞陰謀。指控別人搞陰謀,得用證據說話。證據呢?是這些人“指責我們的改革發生了方向路線問題”,“把……企業家妖魔化”。所謂“妖魔化”,就是“把國有企業的高管說得一塌糊涂”、“把私營企業家說得一無是處”??墒?,這仍然都是作者的斷言而不是證據。如此論證方法夠奇特:每當需要證據,便提出新的斷言,結果形成了一種不斷用新斷言來證明前面斷言的無證據長鏈條。證據是沒有,不過,在蔚為大觀的斷言鏈條中,隱在民粹主義背后的真實的討伐對象已見端倪,緊接著的設問更挑明了目標所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有沒有人盜竊國家財產,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非公經濟的‘第一桶金’是否合法?”——原來,一連串指控是沖著揭露批評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和利用非法手段暴富現象而來的!
兩個設問所涉問題關系到全社會所有人的正當利益有沒有受損,經濟運行是否健康、有序,什么樣的制度缺失需要面對,等等。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既是現實問題也是理論探究對象,而且人人有權過問??墒恰端汲薄纷髡甙詺馐?,一句話就要大眾和媒體統統閉嘴:“這一類問題是司法問題,而非理論問題……這些是在法庭上進行聽證和判決的問題,而非在媒體上進行討論和炒作的問題?!弊髡呦敕庾〈蟊姾兔襟w之口,這著急上火得很沒來由,而媒體“炒作”之說則離事實太遠。媒體的實情是什么?是炒“皇”、炒“星”、炒花邊新聞的空間大得出奇,偏偏在最該發揮作用的輿論監督上動作偏慢而且乏力。經由媒體披露的重大經濟案件(無論國企還是私企),比事件本身慢了許多步,早就不該是新聞了。嚴格說來,這是媒體失職,盡管媒體有著不得已的苦衷。《思潮》作者甚至霸道地以“司法問題”為由否定在媒體“討論”的權利。然而,“司法問題”就神秘得到了連媒體討論都要禁止的地步?不讓公開討論,莫非只能“腹誹”?只能“道路以目”?
這且不說了。可是,揭露批評國企高管和私營企業主中的問題跟民粹主義有何相干?
但作者用一種令人大開眼界的方式硬把二者扭在了一起。叫人閉嘴后,便描繪出一幅勞資關系和諧,國企、私企精誠合作,協調發展的圖景。緊接著詞匯一變,指控就轉回民粹主義了:“民粹主義極力在工人群眾與企業家之間制造對立,表面上為工人群眾爭利益,實際上是從就業、稅收和工資等方面摧毀工人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動搖國計民生的根基,侵害工人群眾的根本利益?!辈恢雷髡咭庾R到沒有,這段話其實把“工人群眾”看成了企業家施與恩惠的一方。
“制造對立”、“摧毀生存發展機會”、“動搖根基”、“侵害根本利益”……罪名大得嚇人。證據呢?一如既往,沒有!但正如在前面一連串斷言鏈條中露出的端倪一樣,這段指控字里行間也透露出,真實目標是對國資流失、暴富現象以及弱勢群體遭遇的不公正提出批評的人。作者在多得令人咋舌的無證據斷言中繞來繞去,說穿了,其實就用了一個公式:揭露批評國資流失和種種不合法致富現象,就是反對精英;道出弱勢群體的困窘,呼吁公正、呼吁善待社會下層,就是“打扮成平民百姓的代表”,就是“否定其他群體的正當利益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而批評也好,呼吁也罷,都是在“制造對立”,都是民粹主義的表現。
至于國資有沒有流失、暴富群體中有沒有不合法行徑,弱勢群體有沒有受到不公正對待,等等,全然不在作者視野之內。遺憾的是,回避了這些關鍵性問題,一連串判斷全成了信口開河。
三、睜眼瞎還是屁股決定大腦?
比信口開河更糟糕的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作者就勞資關系發表的宏論,怕是會讓人以為撞見外星人了呢:“工人群眾和企業家本是利益與共、相輔相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同一體。”好像勞資之間原本親密無間,無須博弈、談判,中國更是不存在勞資沖突的理想國!似乎壓低工人薪金、欠薪、逃薪之類損工人以肥資方是媒體憑空編造的,總理為農婦討薪、國務院規定限期清理拖欠工資是多此一舉!
“民粹主義……從就業、稅收和工資等方面摧毀工人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動搖國計民生的根基……”好像是企業家提供的就業崗位、付的工資給了工人生存發展機會,似乎就這一個群體身系著國計民生的根基,其他群體都白吃飯來著。然而,那些被認為從資方得到生存發展機會的工人,特別是其中低收入、高付出、無保障的農民工,他們為國家經濟所作的貢獻一點不比企業家少,可以說,沒有他們,城市建設將立即陷于癱瘓。如果作者尊重這一基本事實,肯定不會把話說得這么離譜,話里話外大有資方養活工人、工人仰賴資方的意味。盡管也說“利益與共”之類漂亮話,卻掩不住頌揚資方、為資方辯護的立場。作者的頌揚、辯護立場,也從語言表達和所選詞匯上耐人尋味的不平衡中透出。比如,凡提及工人和“企業家”,搭配詞分別是“群眾”和“群體”,無一處例外,決不混用,尊卑貴賤涇渭分明。不過,最表明作者立場的,還是那種一觸即跳,動輒給揭露和批評我國勞資關系問題的人扣帽子、羅織罪名的做法。
羅織的罪名,諸如“制造矛盾”、“撕裂社會”、“動搖根基”,條條非同尋常。然而,勞資矛盾是批評者制造的嗎?前不久,浙江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勞動工資處處長陳秀慶說:“勞資沖突已是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欠薪則是其核心?!睂Σ黄?,這是媒體披露的。來源是《南方周末》2007年5月10日第十八版。按作者的邏輯,《南方周末》在炒作,這位陳處長在制造對立、在摧毀和動搖什么什么根基。我剛在網上看的一個新帖,大概也屬此列。帖子上有幅圖片,拍的是5月21日河南鄭州劉莊蔬菜批發市場門口橫幅:“拾菜偷菜下賤可恥?!痹谑卟藘r格暴漲的情況下,一些貧困市民靠拾菜葉解決一些生計,竟成了公開打擊對象,還用上了“下賤”、“可恥”這種在某些西方國家肯定引起訴訟甚至政治事件的極端侮辱性詞匯。
對這些,作者盡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抵死不予承認;也盡可以堅持認為勞資關系是和諧的,社會底層沒有受欺侮、沒有遭到不公正,對立、沖突是民粹主義制造的。只是,認為“勞資沖突已是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有事實有數據,2004年,建筑行業累計拖欠工程款就高達三千六百六十億元;交通、鐵路等行業拖欠情況還逐年增加。
但民粹主義之為民粹主義,不是因為強調平民化,而是把這一點推向極端。可作者自己這種一邊倒、不平衡又該叫什么主義呢?
四、一點厘清
《思潮》談民粹主義,整個一風馬牛。但的確代表了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即把民粹主義當成棍子,誰批評強勢群體,站在受損的平民一邊,民粹主義帽子就可能扣向誰。前一陣重慶楊武夫婦為維護自己私宅而進行抗爭,此舉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但被有的法學家說成是民粹主義;知識分子失去道德感召力,面對這一事實,有的人不反省自身在這些年出現了什么樣的分化、其中一些人陷入了怎樣的道德沉淪和腐敗墮落泥沼,卻說他們被民粹化思潮妖魔化了……
民粹主義如此方便地成了可以隨時掄起來砸人的大棒。
然而,站在受損的底層或平民一邊說話,并不就是民粹主義;批評“精英”也并不就是民粹主義。
談底層處境困頓、謀生艱難,是在表述一個事實;農村人也好城市底層也罷,都不是受歧視和虐待(尤其受來自公權力的歧視、惡待)的理由。我談的是國民同等待遇問題和導致國民待遇不公現象的體制問題,而不是在對這部分民眾進行道德評價,不是把他們的價值或習慣理想化,更不是要否定其他階層的貢獻,排斥其他階層的利益。
迄今為止,人們談及底層,主要還是基于民生多艱的現實,呼吁社會公正,呼吁善待底層,給留一條自救、謀生的路,并不涉及對平民價值觀的判斷,與民粹主義無涉。拿輿論對楊武夫婦的支持來說,我看就不是因為其平民身份,而是因為他們的遭遇引起了廣泛共鳴。就在去年四月間鳳凰衛視晚間一次訪談節目,一位為被拆遷戶打了多年官司的律師列舉了大量觸目驚心的案例。其中一例發生在武漢:幾十戶人家,上班時間家中物件被所謂拆遷公司搬運一空,沒了蹤跡。三年多過去,至今未獲解決。
如果說把平民理想化是具民粹主義性質的價值判斷,那么,這不是我國的現實。現實情況是漠視底層的勢利心態讓人感受強烈。誠然,包括進城謀生農民在內的底層中,犯罪現象的確不少,但動輒把底層犯罪率作為反對取消城鄉二元戶口制或以此給外來人口進城設置門檻的人,卻閉口不談以下事實:第一,論犯罪率,我國掌握或靠近公權力的公務員群體特別其中的官員犯罪率也很高,已經披露出來的官員犯罪涉及面之廣之深,令人觸目驚心;對社會的現實危害和長遠危害最大的也是官員犯罪。第二,底層犯罪,很多情況下是被迫的,比如,為了所謂城市清潔而驅趕各種非正規就業的人而阻斷人家勞動謀生的路,就必然生出許多事端。拿一些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偷稅漏稅現象來說,不堪重負的高稅收和稅外收費無底洞應是原因之一。相反,官員犯罪不是生活所逼而是欲壑難填,是憑借本應服務于人民的公共權力去侵犯和侵占人民的權利。
至于“精英”群體名聲不佳,越來越成為批評對象,對這個現象,依我看,如果是精英的話,不必過度反應。第一,精英群體在社會上占有或支配著更多資源,受到更多關注或批評,應是社會的常態。第二,當招致了廣泛批評,首先需要反省的是這個群體在社會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即使遭到誤解,也沒必要動輒拿民粹主義帽子砸人,至少應該分辨針對著精英群體的社會情緒是根本要排斥精英,還是對精英群體的作為表示不滿或失望。第三,談及精英,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即我國目前語境下,“精英”中包括了太多偽精英。此處無意展開,只引述美國文化評論家威廉.亨利遺作《為精英主義辯護》中一段話,他說:“美國社會中同樣遍是頭腦糊涂的精英分子,其中有的人起的作用極壞。有些人憑借出身或宗教信仰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于這種人我根本不會去為他們辯解。有人不是憑借學識和成就,而是靠著其他途徑躋身于一個得享榮寵的小團體里,而且為此自鳴得意。這種人令人生厭……”還說:“一旦才干不再是擔任政府官員的唯一條件,信奉精英統治和褊狹就沒啥兩樣?!薄?〕我國的情況,遠比威廉·亨利說的糟糕,招致廣泛的批評甚至反感,再自然不過。動不動就揮舞起民粹主義大棒,其實是缺乏底蘊的表現。
回到《思潮》,我想說的是,談思潮不能不關注當前現實而迫切的問題。當權力和資本成了社會上不斷升值的硬通貨,當官本位思潮長盛不衰時,這個社會就蘊含了太多的風險。作者文末表示要“排除各種各樣的干擾”?!芭懦蓴_”一說過于霸道,但我相信本意是想維護社會和諧??墒牵绻粚嗔Φ暮鞣菫檫@一最大亂源保持警惕,反而在“排除干擾的名義下”堵塞言路,恐怕結果會南轅北轍。
注釋:
〔1〕載《改革內參》2007年第9期。同一文章以《當前我國社會思潮點評》為題出現在2007年4月9日《經濟觀察報》網絡版,并有光明網、南方網、網易、新浪、搜狐等各大中文網站轉載。
〔2〕這部分主要采用了《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的“民粹主義”詞條的解釋,并參考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相關詞條。引文均出自前者。
〔3〕(美)威廉·亨利著:《為精英主義辯護》,胡利平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