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作保障。而要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的途徑,除各項經營收入穩步增長外,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規避風險。風險小了,才能避免各種損失,間接提高農村信用社經濟效益。
所謂風險,并不僅僅只是針對不良貸款而言。在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而給信用社的經營效益帶來的可能損失,都屬于風險的范疇。從理論上來說,沒有風險的收益是不存在的,風險的程度有大有小,風險產生的成因亦是多種多樣的,有因為內部管理不當造成的管理風險,有因利率變動而帶來的市場風險,還有因企業經營不善不能及時歸還貸款造成的違約風險……顯而易見,風險已經滲透到信用社經營的各個領域和操作環節之中,風險的防范與化解亦是信用社工作的當務之急?,F就農村信用社風險的成因及防范措
施進行一下個人闡述。
一、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形成的原因
?。ㄒ唬┙洜I方式上的局限
農村信用社根據國務院及人民銀行的要求,主要服務于“農民、農村、農業”。我國的農業以小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農村企業數量又極少,規模又不大,技術水平比較低,并且因為易受自然環境和市場因素的影響,所以農村信用社所吸收的資金主要都是農民的零星存款,而其中定期存款占比較高,以致資金的籌集成本相應也較高。農村信用社的貸款主要是發放到田間地頭的小額農戶貸款,經營管理費用較大,庫存現金占壓和運鈔費用開支、資金的結算,以及其他各項營運成本等等,都比商業銀行要高出許多;農業的高風險、低收益又決定了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而造成貸款農戶財產及生產遭受損失,以致難以償還信用社的貸款,勢必使信用社間接成為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巨大損失的風險承擔者。在機構的設置與分布上,農村信用社點多面廣,業務量多而金額小,規模有限,增資擴股的渠道狹窄、單一,資本金不足,抵抗風險的能力也相應較弱。
?。ǘ┕芾聿坏轿?br/> 農村信用社自1996年與農業銀行脫鉤后,專業人才少,許多人員甚至對金融政策法規、金融基本業務不熟悉,難以勝任本職工作。一些信用社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沒有打破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兒,對工作業績好的沒有實施獎勵,對落后的、違規經營的又沒有采取懲罰措施,以至于職工們思想渙散,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對風險隱患漠不關心,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難以形成團結一致干好工作的好勢頭。部分工作人員還缺乏吃苦精神,工作力度不大,一遇到點困難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缺少對抗風險的戰斗力。
?。ㄈ┙洜I機制不靈活
按照有關規定,基層農村信用社應當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事實上的情況卻是基層信用社經營不夠靈活,而且由于聯社統得過死而沒有實現責、權、利的有效統一。大多數信用社只有放貸約束機制,卻沒有制定完善的效益考核辦法和放貸激勵機制,“惜貸”、“怕貸”、“懼貸”思想較為嚴重,限制了業務的發展。另外,信用社在經營中還缺少自主權,從人到財、到物的管理權全部收歸聯社,妨礙了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旦出現了經營風險也會因之而轉嫁給聯社承擔,每個基層信用社經營狀況的好壞及風險的大小,與其管理者的報酬、待遇和職工的工資、福利并無太大影響,因此職工們工作主動性差,整體缺乏化解風險的壓力和動力。
?。ㄋ模┲贫劝才挪缓侠?br/>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多次變革給農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加大了道德風險和資產風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規模小、效益差的鄉鎮企業被改組、被兼并或是破產,有的故意借此機會逃債廢債,導致信用社大量資金損失,一部分債權懸空。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黨政領導經常以行政干預方式指令貸款,造成部分信用社資產風險。并且現行《擔保法》中規定,土地所有權以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均不允許用來辦理貸款抵押,許多農村貸戶無物可以用來抵押,再加上辦理抵押登記的手續比較繁瑣,費用較高,造成信用社的大量貸款實際上并無抵押擔保,債權難有保障。
?。ㄎ澹┍O管約束缺乏
就農村信用社自身來說,雖然大多按合作制原則建立了社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以及監事會,但由于各種原因,實際上是形同虛設,并不能真正實現民主管理,信用社的自我約束能力有限。
就監管機構來說,銀監會首先是監管操作上難。銀監會的監管是以金融機構內控機制和行業自律機制為基礎的,外部的監管只有通過內部的有效監控機制,才能發揮應有作用,由于農村信用社尚未建立行業自律組織,銀監會在對信用社實施監管時難以準確定位。
其次是大多農村信用社虧損嚴重,歷史包袱也不輕,以致對其違規經營行為所進行的經濟處罰有時不能及時兌現;又因為農村信用社缺乏經營人才而不能順利對其法人代表實施行政處罰。
再次是基層信用社數量較多,并且指令性監管項目也較多,而銀監會現有負責合作金融監管的人員有限,監管手段有限,在監管工作過程中常會出現顧此失彼、鞭長莫及的狀況,特別是對風險業務監管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缺乏應有措施,不能及時解決。
二、防范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的對策及建議
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不僅僅是關系到信用社自身生死存亡的金融問題,而且更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全局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切實加強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以保證農村信用社的穩健運行。
(一)加強銀監會的監管力度
首先,完善金融監管責任制,落實監管責任,明確高風險社的化險責任、非高風險社的防險責任、銀監會與聯社的監管責任。
其次,充實監管人員,加強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水平面。
再次,完善對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監管機制和手段,提高監管工作效率和質量,強化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及時發現并處置各類風險,特別是支付風險的擴大和蔓延。
最后,要加大對高風險社的處置力度,督促農村信用社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增資擴股,充實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充率,以增強信用社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
?。ǘ┐罅μ岣呗毠に刭|
農村信用社職工整體素質的高低在激烈的金融競爭中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信用社經營的成敗。農村信用社要想從根本上發展壯大,就必須通過加強金融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來提高員工素質;通過考試、考核改善員工隊伍結構;根據職工的個人素質、工作成績和工作能力等因素綜合考核,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培養出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硬的新世紀金融人才隊伍。
?。ㄈ﹥灮Y產結構
首先,對新增貸款要確保其“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農村信用社應按照貸款風險管理系統對借款企業進行等級評定。對于貸款風險度大的企業不予發放貸款,而對風險度較小的企業可以根據其具體情況采取抵押貸款、擔保貸款和信用貸款方式予以發放貸款。建立“審貸分離”制度和集體審查貸款的規章,成立貸款審批小組,按照程序辦理每筆貸款。要加強對所發放貸款的監督管理工作,定期對貸款狀況及風險進行檢查和分析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或減少風險。
其次,要想方設法清收不良貸款,盤活存量。目前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占比較高,欠息較大,資金運轉困難。針對此種現象,農村信用社應抓緊落實債權,補辦、完善抵押和擔保手續,依靠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清收,避免信用社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ㄋ模┩晟苾炔抗芾頇C制
首先,應提高員工的內控意識,增強職工遵紀守法的觀念,自覺地用銀行各項規章制度來約束自己,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其次,應當完善內控措施,根據農村信用社自身特點,科學地制定本系統的風險防范指標體系,對不同時期的風險及其程度進行監測和預防,在注重銀行經營“三性”的前提下,完善內控制度,使其成為促進農村信用社穩健經營的保證。
再次,健全內控制度約束機制,規范經營管理行為,在遵守現行法規的基礎上對農村信用社內部現有的各項規章進行全面清理和補充,使之形成體系;并加強和完善信用聯社內部稽核的權威性,賦予稽核部門相對獨立的地位,保障各項制度、措施的貫徹和實施。
最后,要深化農村信用社勞動用工和工資制度改革,建立與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新型勞動用工和工資制度,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ㄎ澹幦∠嚓P優惠政策
農村信用社由于長期承擔支農政策性業務,并形成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所以對農村信用社予以適當政策扶持是合理的。如果像目前這樣基本按照商業銀行的標準向農村信用社納稅,那么對于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承擔一定政策性業務,經營規模不大而資金成本較高、形成較大金融風險、歷史包袱較為沉重的農村信用社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因此,在農村信用社的困難情況下適當給予一些優惠的差別稅率亦是必要的。
應增加央行支農再貸款、保支付再貸款和專項再貸款,解決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不足、已經或可能發生支付風險、包袱較為沉重等問題,幫助農村信用社恢復生存、發展的能力。
應在農村信用社自身承受能力的范圍之內,允許其提高呆賬核銷的比例,加大其核銷呆賬的力度,增強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補償能力。
應針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的特點,對農村信用社存放央行款項實行優惠利率,實現保本微利,降低農村信用社的財務風險。
?。┘訌娹r村信用社的“三防一保”工作
農村信用社在日常工作中應謹小慎微,防微杜漸,強化內部管理,細化內控制度,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規章制度操作,完善防范措施,堵塞一切漏洞。對于農村信用社各個要害崗位的員工應經常進行審查,并經常進行崗位輪換,發現有不良勢頭的要將其立即調離崗位。并且要實行經常性的“三防一?!睓z查制度,落實基層網點的“群防群治”,防范各類案件的發生,維持經常的經營秩序,在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效益。
?。ㄗ髡邌挝唬汉颖笔√粕绞懈赘G信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