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保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以往人們講環保,要是講城市、工業的環保問題,農村、農業成了環保遺忘的“空地”。其實,農村、農業是環保的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
關鍵詞:農村;農業;環保;大有作為
有人說:中國的城市像歐洲,中國的農村似非洲。這話是一種牢騷型夸張、夸張性牢騷。不過,也還是有點“根據”,尤其是因污染和無人管理而導致的農村“臟亂差”情況,是與非洲農村有點相象。如今,我黨發出了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我們當把農村環保、衛生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上,不能讓農村成為被環保工作遺忘的角落。
一、農村“臟亂差”現狀及原因
當前中國的大多數農村,用“臟亂差”來描述是一點不過分的。而造成該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的宏觀政策有缺和宏觀管理不善。本文從宏觀上論述該問題。
有文章說:今天的中國農村、農業,正在演變為立體交叉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和產業。污染已從城市大步走進農村,目前,農村許多地方不惜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讓一些小農藥、小化工、小造紙等五小企業“占山踞寨”,從而,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專家說,這種以大量化肥、農藥、塑膜等工業化的生產要素和相應技術手段取代傳統的勤耕細作加有機肥料等生產要素的農作,使人們一邊享受著五谷豐登、牛羊肥壯、魚蝦滿塘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給本來的山明水秀、天藍日麗、空氣清新的生存環境帶來難以修復的破壞。很顯然,這一切的財富和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也有人著文說:“……隨意搜索了‘農村污染’這個詞,僅在9月23日至10月23日30天中,發生在全國各地農村的人為的污染大氣、江河湖海、土壤、農作物的重大環境事件就多達17起……另據研究,許多規模化養殖場沒有污染防治設施,大量糞便、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畜牧業圈養的牛、羊、豬等排泄氣體釋放大量甲烷,已經成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者,對大氣的污染比汽車尾氣還嚴重。我們短短30年就集中遭遇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很明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二是對動物排泄物缺乏管理和合理利用。
二、農村的環保對策
人類總是在“遇到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道路上前進的。既有亡羊,必須補牢。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們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社會已開始更新以往的建設思想。2003年,我們提出了放棄單純追求GDP,強調搞循環經濟、環保經濟、有效經濟的發展理念;2005年,則進一步提出資源節約、保護生態的觀點,黨的十七大則進一步全面地確立了建設“生態文明”系統理論。據此,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調整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由此,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農村、農業發展,開始注重解決農業生產的環境污染問題、向良性生態、可持續性農業轉變。作為重視農村、農業環保的重要措施,2008年初,國務院批準把農業污染列入全國污染普查,時至7月,國務院還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全國農村環保會議,重點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切實把農村環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根據以上“解決農業生產的環境污染問題、向良性生態、可持續性農業轉變。作為重視農村、農業環保”的對策,宜從宏觀上做如下方面的努力。
(一)風物長宜放眼量,力倡可持續的發展
系統理論要求我們,做任何事當立足于整體、全局,應從全局的得失中考慮局部。風物長宜放眼量,為了使社會發展不僅是經濟的、不僅是城市的發展、尤其不僅是眼前的。從現實暴露出來的各種矛盾看,那種只考慮GDP不考慮環保,只考慮城市環保不考慮農村環保的做法,是極有可能使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努力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被頻發的各種社會矛盾所中斷。農業、農村問題專家溫鐵軍說:全國70%人口的環保問題在農村,毫無疑問,農村環保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必須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將農業發展轉到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方向上來。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生態文明提出一年有余,農村環保制度至今仍是空缺。鑒于此,各級領導者,相關部門和人員,應從全局、系統的高度,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使之深入人心。那種抓全面小康就只抓經濟、拆環保就把目光只對準城市和工業,是一種跛足行為,應盡快糾正。
(二)讓農村、農業“見錢眼開”,嚴拒利大污染也大的產業“進山入寨”
一些相對落后的農村,他們思變心切,又求富無門,于無奈中,有的地方只好“拾起人家甩掉的東西再甩”,引進那些被別人淘汰的污染重的小化工、小農藥等企業。我們政府對此現象,應作換位考慮,理解其“求富無門、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有了這樣的換位思考,我們就能產生切實地幫助農村落實生態文明倡導下的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從以上思路出發,政府的有效作為應當是轉變以往的補貼方式,讓農村、農業“見錢眼開”,從而,嚴拒利大污染也大的產業“進山入寨”。對這一點,溫鐵軍也有精到周全的見解:“金融資金不再以任何政策優惠補貼造成大量污染的規模化、高耗能的農業,而應盡快補貼給使用農家肥,零排放的兼業農戶和小規模生態農業。政府應該將財政政策的重點,從用于治理污染改變為支持零排放的有機小農,或者支持綜合性農業合作社的循環農業,而不應該資助高排放的生產方式。比如現在政府拿錢資助化肥生產,但是作物對化肥的吸收量有限,絕大多數都排放到大氣和水體中,有哪些生產方式能像農業這樣造成如此高的污染排放率?不能再資助破壞生態環境的生產方式,而改為對從事有機種植技術和實驗的研究進行補貼,對采用有機種植的農戶進行補貼,以形成恢復農業有機生產的外部激勵機制。因為最低成本的有效治污政策在于依靠有機小農,因此應當重新發揮傳統有機小農生產的成本和生態優勢,促進小規模農戶為主體的農業循環經濟成為有效經濟。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循環經濟、有效經濟,強調以人為本。在新農村建設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就要以農民為本,原則是零排放。政府只資助零排放,高排放不但一概不予資助,而且還要限制,并對高污染的行業課以高懲罰,進而建立起清潔生產且符合生態發展的產業體系。”
當然,所謂使農村“見錢眼開”,也只是促進農本環保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對策的實施,同時當貫以科學發展觀教育,讓環保、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城鄉聯動,共建環保長城
有人有一個構想:作為農村環保另一重要方面,可利用糧食、果蔬等農副產品的安全關系到城鄉所有人的“城鄉共同點”,推動城鄉聯動,共建環保長城。應當說,這一構想不失睿智和可操作性。
如今,因糧食、果蔬等農副產品的不安全問題,導致的各種疾病,嚴重威脅著人的健康和壽命。在鄉里時有“吃農藥梨、果,癌癥發病率奇高”“食激素魚、肉,兒童普遍肥胖畸形”等消息見諸媒體。這一嚴峻的現實,致使食品安全問題不但成了城里人的重要話題,就是農村人,也常掛在嘴邊上了。
有資料顯示,當年,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為了反哺農業,曾有效地組織城鎮社區去支持農業。受此啟發,我們的城鄉聯動,共建環保長城,即可仿照而建。這不僅可給農村的良性生態農業提供人力和資金,還可以在聯動中互利互惠,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全食品、蔬菜生產基地和穩定的銷售市場。可以設想,只要城鄉協同,農業有機生產和進行良性生態的試驗,便有了雙向的動力,故而,農村環保長城的建立,是有特別的現實意義的。調查表明,在江蘇的某些城鎮(如鹽城的姜德明蔬菜基地)和北京郊區,正在從事這項組織的醞釀和試驗,個別地方已邁開第一步。對這一點,政府應予以足夠重視。可以預計,在一個市場成熟、計劃并行的市場計劃經濟里面,城鎮聯動將愈來愈成為普遍的社會行為,尤其是在關顧城鄉人們食品安全的“聯系環節”上,這種城鄉紐帶性組織,一定更具“朝陽性”。
不難想象,這種以加強農村環保為宗旨的廣泛的城鄉聯動,以及相應組織的建立,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在保障生態文明下倡揚對良性生態產品的消費認同和消費文化,另一方面在經濟效益上減少其他部門在流通環節所過度占有的農產品利潤,保護生產者及消費者雙方的利益。這樣的組織,鹽城也將其稱為綠色組織,朝陽聯盟。有人贊揚說,這樣的城鄉聯動,讓農民掙錢,為市民省錢,讓農村清潔,叫市民放心,功德無量。
(四)讓“政府回歸”農村,使農村環保不被遺忘
在很長時間里,我們檢查政府的環保“作為”,僅限于機關、城市和工業等,中國廣大的農村,成了環保的盲區、死角。這其實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為,中國存在著廣袤的農村,決大數的人口也生活在農村,我們的政府居然對此不作為和少作為,是不可能不造成農村環保工作的“無政府”狀態的。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分析,目前,農業、農村,已經成為全國污染總量達1/3-1/2。問題既已出現,困難亦已造成,我們當痛定思痛,下決心改變。
我們黨有從農村干革命的傳統,民主革命中的農村包圍城市、土改,建國后人民公社化運動,雖有教訓,但是也為政府有效地組織管理農村積累了不少經驗。并且,這一傳統中,包涵著一個十分正確的出發點,即一個為人民服務的黨,一個以人為本的黨,就不應把工作的著力點長期置放到人口最多的地方和方面之外。
故此,面臨新形勢、新問題,我們當發揚過去的光榮傳統,——讓“政府回歸”農村,實行有效的領導和管理。我們當乘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東風,把農村的環保工作融入各項工作之中。目前,從“政府回歸”農村的緊迫性出發,我們首先要克服近30年來以“承包”代替一切的思想,在各項工作中,包括環保,重新樹立起“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觀。
三、重建“大寨式”村社
搞好農村環保,關鍵在組織和有組織的領導、重視。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性的首要特征就是組織。在現代化生產力面前,不僅是環保,其實是農村的各項事業,都要求高度地組織化。農村承包30年來經驗,也明白告訴了我們這一點。也正是如此,我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通過土地流轉、組織各種類型的合作社的決定。現實中,中國農業的高分散的個體的勞作,不可能做到有效的內部監督和管理,因而也不可能治理污染。
一是加強農村黨支部的組織建構,提高戰斗力,發揮農村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以往的實踐表明,一個有戰斗力的黨支部,是農村各項事業的保證;也當然也是農村環保的保證。
二是重新組織。客觀地反思歷史,人們不難明白:高度組織是當年大寨創造奇跡的保障。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必須高度組織的要求,我們應在群眾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重建各種類型的合作社,包括以上所說的帶有城鄉聯動性質的合作社,從而使農村環保工作既有組織實施的力量,也有有效的利益制約和必要的監督。
三是統一規劃農村住宅,建造相對統一集中的住宅和有序的生活管理秩序。30年前的大寨經驗是,在群眾逐步組織起來后,規范有序的生活管理就成為必然和可能。群眾有規劃地——必要時由政府和集體幫助——集中建宅。這不僅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也便于建造相應設施,有效地對農村養殖遺污、生活垃圾及其他污物排放,實行統一管理。如此,既能有效地減少污染,又可以美化農村環境——去非洲化,從而,起到一事雙益的作用。
在從環保意義上說,農村也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招生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