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就業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進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備受社會關注,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對學生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文章試圖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在充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職業道德和誠信教育在學生就業素質養成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強調要實現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努力增強其社會競爭力的育人計劃,以幫助就業主體自覺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農林院校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自主擇業”就業制度的建立,大學生的思想和人才觀念發生著變化,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惑。農林科院校畢業生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實激勵競爭的就業環境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如何在農林科院校學生中開展就業指導,值得我們思考。通過實踐工作總結,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就業指導工作充分結合,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困惑,把大學生培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
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在就業指導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進一步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樹立大學畢業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時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
在大學生中,主流的思想政治狀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缺乏社會責任感,注重個人發展、個人利益,片面追求自我設計,而忽視社會利益,甚至不惜犧牲社會利益的現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通過國情教育使大學生了解黨的方針政策,明白我國正在進行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與大學生的密切關系,從而增進大學生的責任感。引導大學生主動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在國家長遠發展前倡導犧牲一定的個人利益,提升愛國主義情懷。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責任的核心內容。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就業這個熱點問題上的反映即為大學生的“擇業觀”,同時也是影響擇業觀的重要內因。
目前,高等農林科院校的學生通過“兩課”學習,基本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立場堅定。但是,在面臨擇業這一關乎自身命運的實際問題時,由于就業指導教育中,忽視了思想教育,造成許多農林科畢業生不能把個人理想和國家需要有機結合進來,不愿吃苦,甚至貪圖享受,不求發展,目光短淺。大多數畢業生擇業時,首先想到的是留在大城市,到效益好的單位或部門去,對自身工作環境及利益考慮較多,而對國家的就業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及社會要求考慮較少,不愿意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就業趨向“功利化”。我國目前農林科類90%的畢業生留在了城市,絕大部分從事與農業無關的工作,同時,我國農林科技人員都面臨極度匱乏的局面。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擇業觀的偏差,歸根到底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偏差和理想信念的缺失。因此,在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加強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自覺把國家需要和實現個人價值結合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最能夠發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和誠信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養具備職業技能的社會建設者,具備職業教育的特點,職業道德教育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就是職業道德素質,但是不少畢業生都恰恰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心浮氣躁,不肯吃苦,缺乏責任意識和協作精神,這大大挫傷了用人單位的積極性。
因此,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要加強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責任感,職業倫理和敬業樂群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個人才智,引導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走向輝煌發展之路。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著少數的誠信問題,如少數畢業生在簡歷中弄虛作假,在擇業時,更多的是考慮自身利益,一旦出現偏差便擅自毀約或拒不履行合約;在畢業后逃避還清助學貸款等。雖然這些現象屬于個別現象,但仍有不少單位對當前畢業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機”,以至大大縮減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和擇業空間。因此,結合就業指導,加強誠信教育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以大學生全面成長為目標,實現“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努力增強社會競爭力”育人計劃
“全面發展”是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本質和核心,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對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成才與就業是高等教育的兩個目標,而要想成功就業就首先必須成才。
目前,農林科類院校由于受傳統辦學思想的影響,在人才培養模式中,仍舊存在一些不盡如意的地方,如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實際需求脫鉤,教學內容相對陳舊且與生產實踐脫節,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滯后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等等,這些不如意往往造成學生整體素質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與用人單位期望值差距較大。同時,農林科學生由于本身學農積極性低,部分學生只滿足于應付完成一些必學課程,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缺乏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農林科院校中,農村學生相對較多,與社會的聯系相對狹窄,部分農林科專業學生表現出觀念落后、知識面狹窄、社交能力弱、動手能力差、缺乏闖勁等弱點。這在當今競爭激勵的就業環境下,就業狀態相對處于弱勢。
針對農林科院校的這些特點,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必須緊密注重實效性,以大學生全面成長為目標,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社會競爭力。而綜合素質應體現在: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要切實加強以上素質的教育,以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大學生,從而適應新的不斷變化的就業結構,增強農林科大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年年.關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作用[J].現代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