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學實踐中應注重穿插對時政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關心時事。
關鍵詞:中技生;時政;主動
本文根據中技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愛好新奇的心理特點,就時政在中技德育課程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問題進行了探索,在教學實踐中注意穿插對時政的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關心時事。本文主要是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實踐的:
一、組織學生課前時政演講
每次課利用20分鐘進行時政演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評論時政,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而非教師一言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靠自己的講述來解決問題,而應通過引導,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如電視、報紙、網絡等),讓學生自己關注世界和我國的發展,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話可講的問題進行專題材料收集,給學生一個獨立的取材空間。每一次課后,都布置學生課后去搜集專題材料,并要求學生善于提出質疑。因為學生的質疑是在占有較多的感性認識并且迫切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好時機,也是學生的求知欲被調動起來和激發起來的好時機。教師只有抓住這一良好時機,組織學生對質疑的內容進行討論,才能使學習獲得新的認識,獲得新的知識。
例如學生在收集美伊戰爭有關材料時,發現美國在反恐問題上持雙重標準:一方面聲稱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悍然發動對伊戰爭。學生對美國政府的行為心存疑慮,提出了質疑。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用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國家關系實質等知識分析。學生在獲得滿意答案的同時,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正是由于教師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組織學生收集身邊的熱點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有的學生在演講前會帶著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給同學傳閱;有的學生會在黑板上畫幅漫畫導入演講主題;有的學生會把演講內容制作成課件……學生很踴躍,在討論中師生的認識趨于一致,情感得到交流。很自然地,學生在開放環境中自主學習、主動收集和加工處理政治信息的能力也有了不斷地提高。
二、設置專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研究
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潛在能力逐步轉化為獲取新的知識的新的潛在能力,如此周而復始形成學生不斷前進的階梯。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懂得如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開啟學生智力,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每一個階段,設置一些專題,讓學生針對這些專題去搜集新聞,然后再根據新聞進行評析。
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專題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一是從哲學角度,一分為二地分析,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但由此形成的“抗震精神”則是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學生大量搜集志愿人員感人事跡,了解什么是奉獻精神、獻身精神,領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實現人生價值的真實內涵。也為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礎。二是從人性角度,懂得人都是有感情的,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能團結一切力量,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大災面前沒有倒下,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三是從政治學的角度,引導學生搜集黨和政府的一言一行,體會“三個代表”思想,從而進一步堅信黨的領導;國家的性質和職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等等。引導學生從一個知識點、幾個知識點、政治常識、經濟常識以及包括地理、歷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全面展開綜合分析材料。這不僅展示了政治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思維區域多樣化,學生片面的思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矯正,培養了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熱情。
三、圍繞教材基本理論搜集時政材料,增強學生的理解力
時政熱點問題是當代學生感興趣的問題。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政治理論、經濟理論、文化理論等各個領域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觀點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變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如對戶藉制度的改革,全民醫改,新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對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主導地位的認識,對現代金融體系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等方面,都是如此。因此,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可以以時政熱點為有效載體。
在具體的材料選擇時要做到時政材料體現教材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理論寓于時政熱點材料中。教師在備課中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引進最新材料,讓學生置身于發展的社會中,提高學習興趣。同時,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會主動學習,要求學生圍繞教材基本理論搜集時政材料,做到小角度,深挖掘,深刻理解基本原理、知識點的含義。如講解社會保障制度時,要求學生搜集我國有關實際情況,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資金來源、保障方式,比較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明確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穩定社會的重大意義。
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為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專題演講、專題辯論、展示學生制作的網頁、寫作小論文、展示專題研究成果、舉行時政知識比賽等。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政治思想素養,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為加深對社會保障制度意義的了解,筆者讓學生進行了《廣州市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課題研究,學生通過政府網站、有關書籍了解我國具體社會保障制度,實地走訪調查困難家庭,聽取困難家庭所在的左鄰右舍、居委會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意見和建議,特別了解到由于目前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而引發的一些社會問題,深切感受到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學生也能創造性地提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舉措,這有利于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進一步思考的方向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經常對政治理論提出質疑。作為政治教師要認識到,理論總是在與實踐的相互沖突和推動中發展,蓬勃發展的社會改革在推動政治理論不斷前進的同時,也對政治理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以至于有些傳統的政治理論對有些社會現象和政治現象很難進行合理的解釋。這正是說明生機勃勃的現實生活需要日益鮮活的政治理論,這本身就符合理論源于實踐、高于實踐的一般規律。作為政治教師如果能客觀看待這種挑戰,并且有意識地把這種挑戰與學生進行交流,可以使學生在掌握政治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理論發展的一般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更能激發他們進行理論探索的興趣。
例如經濟生活中著名的“儲蓄”悖論:從單個居民的角度來說,儲蓄和節儉任何時候都是應該被鼓勵的。但是如果全社會的人都非常節儉,社會需求將大大減少。沒有了需求,供給也就沒有了對象,只能逐步萎縮,社會經濟最終將會受到極大影響。可見從社會生產的角度并不是越節儉越好。這是一個典型的分析角度不同——個體分析和群體分析——結論也不同的例子。
總之,研究性學習轉變了教師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改變了課堂的結構,變一講到底為合作討論;改變了課堂內容,變重知識傳授為重能力指導。而時政專題教學,則有助于形成師生之間生動活潑的心靈交融,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活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最終達到學生獨立創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永福.要處理好課改中的若干關系[N].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