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為了各自區域經濟的發展,僅追求自身利益,造成自然資源不合理地被開發利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些制約了整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章運用博弈論分析了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同利益主體間利益關系以及各博弈主體可能的行為,為政策當局制定合理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提供一定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區域經濟;博弈論;環境
一、引言
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決策者主體之間發生沖突時的決策問題及均衡問題,也是研究理性主體的決策者之間沖突及合作的理論。博弈論試圖把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數學化、理論化,以便更精確、更抽象地理解其中的邏輯,從而對實際應用提供決策指導。
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環境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協調統一。但現有市場環境下,環境資源沒有被市場所涵蓋,沒有所有權,沒有價格,因此人們為了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而過度使用環境資源,把本應自己支付的成本轉嫁到別人(包括子孫后代)身上。尤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為追求各自利益,造成自然資源不合理地被過度開發利用,導致環境被污染、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退化等一系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致使地區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與區域整體發展最優很難實現。這些不僅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構成了現實的威脅。
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博弈分析
?。ㄒ唬┲醒胝偷胤秸┺?br/> 中央政府追求的目標是使資源在空間優化配置,實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逐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實現地區間相對均衡發展。而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一般僅是轄區范圍內經濟發展。從理論上來說,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應該考慮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但前者可能更關注整個宏觀的可持續性發展,而后者關注的區域僅限于地方,這就出現了目標沖突問題。不僅如此,地方政府甚至忽視環境問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這就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博弈關系不得不予以足夠的重視。
中央和地方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制度。地方政府也是“經濟人”,它也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它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它的工作盡量要得到上級領導部門的認可。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講,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當前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在區域政策制定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甚至出現以較大的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小幅增長。而地方政府以“下有對策”作為執行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抵制政策將獲得大于執行政策的期望收益。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改變博弈參數、引導博弈方向,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實現有利于政策執行的博弈均衡。這就需要進一步整合中央和地方利益,進一步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完善政府間信息溝通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政績考核導向,進一步確立地方政府“執行文化”。
?。ǘ┑胤秸g博弈
產業政策的發展提倡專業化和協同化,地區間因為資源稟賦不同,在產業分工中扮演了不同角色。問題是:如果落后區域想打破原有分工或是想在原有分工中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地位,而有此愿望的區域又有多家,且彼此條件類似,那么區域政策的制定該做何考慮?
假設甲、乙兩區域毗鄰某湖泊,甲、乙兩地方政府都可選擇依托湖泊發展能耗大、污染高但能為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稅收的產業。甲、乙兩地都有兩種策略(發展、不發展),實施不同策略會帶來不同結果,如圖1所示:

贏得矩陣表示,實施不同策略會給甲、乙兩地帶來不同的效用,假設該效用主要體現在對各自區域GDP增長率的貢獻上,這與各地政府把追求GDP增長率作為地方政府主要工作目標的實際情況相吻合。該贏得矩陣的含義是:
1、甲地發展高污染產業、乙地不發展,甲地的效用為10,乙地的效用為0。
2、甲、乙兩地都發展高污染產業,甲、乙兩地的效用都為8。
3、乙地發展高污染產業、甲地不發展,甲地的效用為0,乙地的效用為10。
4、甲、乙兩地都不發展高污染產業,甲、乙兩地的效用為0。
從上面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甲、乙兩區域最優策略的納什均衡點為(8 , 8),即甲、乙兩區域為追求GDP增長率都發展高污染產業,盡管其結果是破壞了環境,而且會引起鄰近區域的模仿,但發展勝于不發展,結果是出現“公地悲劇”現象。
?。ㄈ┑胤秸蛥^域內企業博弈
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目標函數不一樣,環境保護權益性博弈也將是一個重復演進的長期過程。“環境保護”這種正外部效益很強的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低效率的,容易出現市場失靈。這就需要代表國家或社會公眾利益的政府出面干預,通過定期、不定期地制定各種政策、法規和環境標準,督促企業采取達標措施。企業對政府每次頒布的環境標準和法規比較清楚,但政府很難或是很少了解企業的成本、效益、環境標準執行情況,常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并且,短期內環境改善或污染損益不易表現且很難計量。因此,企業與政府就形成了一個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亦即動態貝葉斯博弈)。假設將區域內所有有關企業看作企業A,地方政府看為B,就構成了兩個博弈方的動態博弈。圖2表示政府與企業間博弈的一個子博弈,p1、p2、p'1、p'2、q1、q2 指博弈方選擇對應策略的概率,對方很難準確把握,(W、U) 指A、B博弈方的得益。在此博弈中,如果p1= 1,p2= 0,那么博弈提前結束,當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有更高的要求時,政府又開始制定新的環境標準,博弈再次進行,環境質量將得到不斷改善,即虛線以上部分就成為動態博弈的一個子博弈。但政府的“行政干預、經濟調控、法律”等手段對于廠商來說是一種威脅,如果q1>q2,則它是可信的威脅,那么廠商在上階段很可能選擇“執行環境標準,履行環保義務”,即p1>p2;反之q2>q1,博弈繼續向下進行,形勢將越演越烈,環境向著惡性方向發展。目前,我國的環保法規不夠嚴厲,罰款金額還不能致使嚴重排污企業傾家蕩產,甚至對他們而言,即使上交罰金,仍有高額暴利,因此,政府的干預、法律法規只是一種不可信的“威脅”。這就是大量企業敢明目張膽排污、破壞環境的原因。

(四)企業間博弈
企業間的“囚徒困境”,設有甲、乙兩個規模不大的企業,它們對已被污染的環境都有兩種選擇:投資保護和不保護。如果都不保護甲、乙的收益分別為R1、R2;當投資環境保護時,收益分別為N1和N2。進行保護時,環境得到改善,但由于環境改善的長期性和正外部性,使得對環保投資往往大于從中得到的短期直接收益,即R1>N1,R2>N2。收益矩陣如圖3所示,第一個數字為甲企業的收益,第二個數字為乙企業的收益。很明顯,無論甲企業選擇哪種決策,乙企業的最優決策均為不保護(R2>N2);反之,無論乙企業采取保護還是不保護,甲企業的最優策略同樣是不保護(R1>N1),即納什均衡為(不保護,不保護),此時陷入了“囚徒困境”。
?。ㄎ澹┢髽I與居民博弈
假定有企業和居民兩個參與者,企業從事生產活動時有污染環境和不污染環境兩種戰略選擇。當其選擇污染時,可以不考慮產量限制和治理成本等問題,收益為R;當其采取措施不污染時,收益為N(容易判斷出R>N)。居民也有要么向有關部門投訴或自己參與治污,要么聽之任之,不參與環境保護兩種選擇。假設環境改善后給人們帶來的總福利為W,附近共有n個居民,每個居民分得利益為W/ n,參與保護需付出T單位成本。收益矩陣如圖4所示:
由于居民制止企業污染或直接參與保護付出的代價往往大于從中得到的直接收益,即W/ n-T<0;但R-N,即單個企業所轉移的外部成本一般而言小于環境總福利,即W-(R-N)>0。因為[W-(R-N)]/ n>[W/ n-T],故居民的最優選擇是不保護,同時又有R>N,N≥N,即企業的最優策略是不保護。因此,博弈的納什均衡為(污染,不保護)。
三、結論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比較復雜,不同利益主體在博弈過程中相互影響,它們所代表的利益也是相互制約的,靠市場自身力量或政府宏觀調控很難實現地區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與區域整體發展最優。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同時,正確引導、制定適宜的法律法規、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來加強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同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僅要考慮目標區的可能行為,還要考慮非目標區的行為選擇,及時調整政策實施的效果與預期目標的偏差,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