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業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學生作為創業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教育培養體系的不同,尤其是財經類和非財經類院校之間,提供的創業支持系統和創業氛圍都影響創業者的創業行為。財經類院校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明確自己在大學生創業過程的角色與責任,幫助大學生建立創業模式。
關鍵詞: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創業模式;創業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總量已由1999年的100多萬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600多萬,而且需求的結構性差異較大。同時,2007年,我國大學生實際失業率為20%,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積極創建創業型社會。財經類院校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活動的領頭羊,有責任搞好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使得大學生樹立創業理念,找準創業模式,開辟創業之路。本文從分析我國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分析入手,總結了目前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選擇的主要創業模式,找出影響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及其選擇的主要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建議與對策。
二、我國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類型及特點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實踐中的創業模式不斷增多。目前學術界從各種不同的維度對創業模式進行劃分,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朱光喜認為大學生創業模式是指大學生在特定區特定環境中形成的,在創業動機、創業方式、產業進入、資金籌集、組織形式等方面具有相似形,典型性的創業行為,是各種創業因素的配置方式。財經類院校是以經濟管理類學科為主的高校,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創業模式與其他類別的院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按照其組織形式,將對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劃分為4大類:
第一,模擬孵化模式是大學生受各種創業大賽的驅動和高校創業園區環境的熏陶、資助、催化而進行的創業活動。該模式對資金、技術、創業者能力以及政府支持要求較高。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普遍較高,創業策劃能力較強,但是由于專業限制,財經類院校的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大部分是服務行業。
第二,積累演進模式是大學生為了實現就業的同時積累資本和經驗,由個人或幾個人組成的創業團隊白手起家。該模式的資金需求較小,在管理上主要是采取自我雇傭的業主組織形式,產權關系上以個人獨資或合伙投資經營為主,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市場敏感度較高,善于發現市場機會,利用專業知識對環境進行分析,在學校周圍經營服裝、餐廳、酒吧、化妝品等生意,積累原始資本。由于自身對大學生消費群體較了解,所以成功的概率較高。
第三,概念創新模式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新穎構想、創意、點子、想法進行的創業活動。該創業模式集中于網絡、藝術、裝飾、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新興行業,創業的資金需求量較大,組織管理上個人獨資、合伙、股份公司均可。但對個人的能力要求較高,要求創業者具有良好的知識、技術和素質。許多財經類大學除開設管理、經濟、貿易等傳統課程外,還設有藝術、網絡、計算機等,與純藝術類、理工類等專業性強的院校學生相比,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在進行概念創新時,能更全面地考慮經濟因素。
第四,加盟代理模式是大學生個人或團隊以“辦公室型小企業”形式從事創業活動,憑借加盟企業的品牌開展業務。財經類院校大學生選擇這種模式的比例很高,選擇行業主要是科技含量比較低的服務行業。財經類院校大學生以此模式創業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充分了解學生的消費需求,立足校園以及周邊市場,能夠更好地服務學生消費群體;二是具有較高的市場敏感性,能深入了解市場,同時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了解大學生市場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創業基金,大部分的大學生選擇加盟代理模式也只是做校園代理,企業規模和未來發展都受到了限制。
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時多數選擇積累演進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這兩種模式的行業選擇余地很大,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財經類專業知識,以及創業素質和能力,成功的概率也較高。由于技術的專業限制,財經類院校的大學生一般只有通過購買專利技術,或者與技術擁有者進行合作等形式進行模擬孵化創業,這較之工科院校就不具有優勢。概念創新模式由于對創業者個人的能力要求較高,在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的選擇上所占的比例也不大。
三、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主要制約因素分析
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及其選擇,具有不同于其他類型院校的特點。目前,財經類院在對大學生創業模式的選擇上支持力度不夠,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嚴重制約大學生創業模式的選擇。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如下4類主要因素:
(一)創業課程沒有形成體系
國外的創業教育從小學開始,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在具體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方面,國內財經類院校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系統化的創業培訓體系、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創業導向的課程體系。由于國內創業教育的跳躍性和間斷性,使大學生對創業知識沒有形成系統化的認識和應用,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知識結構、創業個性心里品質,也限制了大學生創業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創業模式的選擇。一方面,由于缺乏對企業運行、市場環境、管理、風險投資、創業家和企業家等方面知識的了解,創業成功的概率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創新意識滯后,使創業者對創業模式的選擇受到限制,即偏向于服務業、零售業等資金技術要求低的創業模式。
(二)財經類院校的創業實踐教育匱乏
財經類院校的創業實踐包括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實踐主要有模擬實驗室和學生參加校企的運作,校外實踐有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以及大學生科技園。但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能夠參加創業實踐鍛煉機會的人數很少;二審創業實踐正處在探索階段,院校并沒有形成規模化、全方位的創業實踐培養體系;三是對實踐環境的要求較之理、工、農、醫等各學科沒那么嚴格,使得財經類院校對創業實踐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財經類院校的創業教育手段的匱乏,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機會和實踐指導甚少,限制了大學生創業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也限制了創業者對部分模式的選擇。大多數創業者往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創業實踐機會,從而更多選擇積累演進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
(三)財經類院校缺乏有力的創業扶持政策
資金技術的限制制約了院校從事科研項目的能力和積極性,從而使得財經類院校缺乏建設創業園和科技園的基礎。資金的匱乏限制了。因此,在對待設立創業基金、創業園等問題上,財經類院校并沒有實際的行動,這也是創業基金較少、創業園建設滯后的原因所在,加之財經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是以理論為主,缺乏技術支持,使得財經類院校大學生主要從事資金少技術含量低的服務性行業,因此在創業模式的選擇上更傾向于選擇積累演進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在模擬孵化模式和概念創新模式中由于缺乏技術支持,財經類院校學生選擇這兩種模式相對綜合類院校大學生不具有優勢。
(四)財經類院校大學生缺乏創業融資渠道
國內的風險投資家主要投資即將上市的成熟項目,而大學生創業項目大多屬于中試階段,風險相對較大,很難尋求社會融資。大部分的大學生主要靠個人從家庭,親朋好友處借款,這限制了大學生創業初始資源的獲得,也制約其選擇概念創新和加盟代理兩種創業模式。創業基金的缺乏還使得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風險小的創業模式,收益小的保守的創業模式。從而限制了創業思路和創業規模。
四、啟示與建議
通過以上對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類型、特點及其制約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學生在進行創業模式的選擇時仍然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仍需改進。
(一)逐步形成機會導向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目前,雖然財經類院校已經開設與創業課程及其相關課程,但是每門課程都比較獨立,他們之間沒能形成可以讓學生系統掌握的系統性架構,學生難以獲得綜合、完整的創業知識。完整、系統、動態的創業理論知識是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業模式成功選擇的重要條件。對于這一條件,學校不僅僅要重視它是否已經存在,而更要關注它的存在有沒有帶來相應的作用,從而及時做出調整,用體系化的創業理論知識引導大學生正確選擇創業模式。
(二)提供更多的實踐教育機會
我國的傳統教育一直是重“教-授”式的理論培養,缺少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培訓,雖然由于時代發展的需要這種課堂講學的傳統教育有所改觀,但是見效不大。大學生創業模式的成功選擇在已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需要的自己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書中沒有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所謂“實踐出真知”。而目前,我國財經類院校對創業實踐的培養方面比較薄弱。很多學校通過開展校內外創業比賽實現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只有個別財經類院校設立自己的孵化中心,相對較全面地提供創業機會。要想財經類院校大學生的創業模式越來越多樣,大學生能夠越來越理智清醒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就必須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三)加強創業扶持政策,促進孵化中心的發展
財經類院校專業多偏向于文科類,在學校創業實踐方面比較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從而創業園建立困難。而工科類院校由于專業多偏向于科學技術領域,吸引了較多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孵化中心建設發展的速度比較快。相比較而言,財經類院校在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需要政策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作為一個國內外都在使用并被認可的創業模式,財經類院校應出臺政策,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孵化中心,為學生創業選擇提供更多的機會。
(四)建立多元化的創業融資渠道
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資源是資金。無論何種創業模式都需要資金支持,創業基金籌集是我國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瓶頸。創業基金籌集問題一旦解決,大學生創業模式的類型會更加多樣化,選擇的空間也會相應增大。在創業融資渠道上,可以通過政策扶持,開通創業基金的“綠色通道”,還可以從全國金融體系戰略的高度來建立完善的內部融資,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機制。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