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長的驅動力,是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揭示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的根源在于缺失核心競爭力,進而為中小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相應途徑。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中小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生命周期之短究其根源是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弱。大部分中小企業領導者的經營管理素質水平不高;管理粗放,企業經營機制與結構普遍不規范;規模小,人才與資金資源短缺;急功近利,不思近取,不思創新變革,而致缺乏長遠眼光和預見能力。外部市場表現為處于低層次的價格競爭格局,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產品競爭力不夠突出,處于低成本低價值低利潤的微笑曲線的底端。
總而言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核心人才、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或核心品牌,中小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缺失,這是中小企業不能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之短具有外部因素:需求萎縮;資源成本普漲;政策環境不配套不相匹配,比如稅費以及信貸上對中小企業過緊;但最根本的還在于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由此表現出來缺乏核心人才、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或核心品牌,缺乏較強的盈利能力與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中小企業缺乏以核心競爭力為依托的競爭,僅有的成本優勢一旦喪失,就沒有其他支撐的優勢,風險自然無法消化吸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面臨生死存亡危機關頭時,核心競爭力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決定意義。有核心競爭力,才有源源不斷的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核心人才。構建核心競爭力是確保中小企業能長期具有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能使企業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中小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一)構建一支具有核心能力的團隊,孵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最缺乏的還是人才,創始者在企業初創時,應隨著企業內外環境變化,讓企業從依靠創始者個人素質逐步轉變到依靠優秀團隊、制度。要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企業的長遠命運維系于一個人身上是危險的,企業主來說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這對初創企業是起決定作用的,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通過不斷完善人力資源機制來發現、培育團隊,以此保證企業的更長遠發展,因為團隊的生命力比個人的生命力更加強大,制度的生命力比個人的生命力更加堅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資源的核心能力,特別是領導者的核心能力以及核心團隊的核心能力是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和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因素。
(二)培育核心價值觀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軟動力之源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企業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企業離開了它,就會失去的方向感和垂直重心。對企業來講,要追求長久的發展,就必須具有長久的動力,能夠引導企業突破它的壽命周期,這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體系。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企業文化的精神層面,指明了企業存在的意義和根本目的,決定了企業努力的大方向。它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牽引力、催化劑和助推力。從成功企業的經營實踐來看,大凡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背后必有獨特的企業文化作為支撐。這種獨特企業文化無不包含著倫理觀的滲透,對社會、員工、顧客以及相關利益方的責任。有清醒責任意識的企業才能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或突變,它符合人類生態的發展規律,能為內外部環境帶來價值創造,因而能與環境相適應,為環境所接納。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精神理念與核心價值觀。
(三)明確戰略定位,規劃核心競爭力培育的方向
戰略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指明了未來的方向,提供了發展思路。戰略為企業的未雨稠繆提供了準備,為企業資源配置提供導向,并能降低未來不確定因素或是環境驟變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所謂不預則廢,預則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取決于戰略決策以及執行,而戰略決策=F(內部長期環境、外部長期環境、決策力),戰略決策作為因變量要受到自變量內部長期環境、外部長期環境以及決策能力的限制。那些能清醒看到自身的優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挑戰和機會,對資源抱著辯證的態度而能夠妥善系統處理的企業才能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順境時容易麻痹,急功近利,缺乏長遠眼光與打算,而忽視環境日積月累突變,企業組織管理也會因此難以調整。在政策與市場環境仍不健全以及變化加劇的今天,中小企業應樹立戰略眼光,根據自身情況,找準產業定位,或進行產業轉型,并結合企業生命周期制定各階段相應的戰略策略,致力于提高產品附加值、走自主創新道路,以低成本差異化高價值、品牌發展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小企業在戰略的指引下,加強核心能力的培養與創新,這也是突破危機變革的唯一法寶。只有如此,才能化險為夷,從而實現戰略轉折點。
(四)識別并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性和領先性
中小企業要在戰略的指導下,分析價值鏈,識別出適合自身的競爭優勢,構建獨特的競爭優勢。作為中小企業,競爭優勢可以表現擁有核心產品、核心品牌或核心技術,或在價值鏈中的某個環節上具備獨具難以模仿的整合組織能力,才能在較長時期里避開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取勝于市場,為社會創造獨特價值,也為自己創造了價值,并不失時機地對自己的競爭優勢不斷進行擴大增強,從而增強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實力。核心競爭優勢可以發展鞏固核心競爭力,反過來,核心競爭力也可以培育更多的核心競爭優勢,二者相輔相成。
(五)科學的企業管理機制、組織架構是核心競爭力的硬件運作平臺
價值觀是企業的思想,是企業的軟件,那么管理機制、組織架構恰恰是企業的硬件,決定組織肌體的健康,是核心競爭力的運作平臺,二者相得益彰。管理機制、架構是企業的肌體,決定了企業能否高效運轉,能否合理配置各種資源。特別是中小企業規模逐步地發展擴大時,更應該轉換經營機制,變初創時的人治為科學規范的法治為主,只有如此,才能適應企業發展壯大,才能確保核心人物、核心思想、核心競爭力的延續培育與發展,也決定了組織能否對資源有效地整合和協調。世界500強企業之所以具有在全球攻城掠地的能力,靠的是成熟深厚的企業制度、組織架構的支撐。科學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企業的權力、決策、執行運行機制;企業組織結構的敏捷性、柔性決定了企業運營的靈活性、速度、效率乃至效益。現代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需求變化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消費者需求正朝個性化、多變化發展。所以現代企業組織架構應該朝著扁平化、網絡化,信息化、虛擬化、開放型、制度化方向發展,這是造就企業高度柔性,敏捷性、反應性、整合性、規范性重要的保障,也是當今企業制勝的重要組織制度保障。在企業組織結構或流程設計上,尤其注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信息鏈就象企業的中樞神經,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要更好地結合和響應,從而構建更為完善更有競爭力的供應鏈系統,造就企業核心競爭力。因為現代企業的競爭不是單個企業與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企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比如沃爾瑪、DELL,依靠強有力的供應鏈系統,形成與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有效地協作,創造出更高價值的價值鏈取勝。
中小企業本身機制結構不成熟,不完善也是制約它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所謂規模、品牌、核心技術、人才,這都只是企業看得見的表象競爭優勢,支持這些表象競爭優勢的是被隱藏的核心競爭優勢,即人才組織能力和復雜流程的管理能力。所以善于改善管理機制、變革理順組織結構和流程,加快信息化改造,強身健體,在供應鏈中取得更多的主動地位,更好地在順境乃至逆境下從容應對。
(六)構建學習型、創新型組織,促進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核心競爭力同樣也需要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要經歷企業內部知識、經驗、能力的積累與整合的過程。組織的學習創新能力決定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而決定它的領先力、延伸性與拓展性。
在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創新變革,就是滅亡。創新變革決定組織肌體的適應力,確保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適應能力。在企業的不同生命周期企業要有對外對內敏銳感知能力,要隨著企業自生命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特征來不斷地發展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都可以造就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而組織創新的能力又取決于組織的學習能力。學習在本質上是競爭力的源泉。企業發展最后決定力量、后勁力量來源于組織學習能力的提高。企業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變革得更及時。美國管理學者彼得·圣吉曾斷言:“未來企業爭勝的本錢是學習。”為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業中,已有40%的企業以“學習型組織”為樣本,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成功的企業將是學習型組織,學習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命力的源泉。通過學習和實踐,企業就能獲得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形成恒久的競爭能力。
學習型組織的締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名的《第五項修煉》中提出:“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關鍵,在于通過知識管理、文化熏陶、制度建設及技術支持等手段,增強組織內的凝聚力,促進學習的層次由員工個人行為向整個組織群體的行為轉變。”中小企業要長大變強,就要重視構建創新型、學習型組織,讓知識、學習共享,讓外部的知識內化,內部的知識員工共享吸收,員工通過學習得以個人創新發展,也促使企業創新,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發展的源泉與保障。
三、結束語
aEdO6+gISH6A61+I31npZmqa3QgQqXUrVz2piKKK9qU=
中小企業是企業中特別缺失核心競爭力的一族,也是中小企業失敗得多的根本原因,中小企業的失敗影響著社會穩定與發展,特別是環境急劇變化下的大量失敗,更應該喚起對它們可持續發展的思考。除了企業要重視健腦強身、重視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維護、提升之外,外部環境也應該給予科學地支持引導,因為中小企業大部分是處于成長,有些可能還是初創的企業,所以外部環境是否公平、相適應影響著它們順利發展。政府不是壓小扶大,而是對中小企業給予成長道路上的支持引導。政府規范宏觀環境,改善產業集群、服務配套環境,在財稅信貸等政策法規上應該對那些肢體良好,有著發展前景符合產業政策但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給予支持引導。這對于中小企業的做大、做強有著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光忠.核心競爭力與資源整合策劃[M].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