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描述物種相互關系的種群競爭模型來研究產業集群中具有競爭關系的實體間如何采取正確策略達到自身與集群的穩定狀態,同時在模型中引入競爭影響因子,定量分析企業間的競爭強弱對企業發展的正負反饋作用,對防止企業陷入過度競爭起預警作用。
關鍵詞:種群競爭模型;產業集群;競爭影響因子
一、引言
將生態學中生物集群的很多規律運用于人類經濟系統中的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理論研究的最新視角。在此基礎上,國內部分學者借助描述種群增長和有限資源間定性規律的Logistic方程建立種群模型用于研究產業集群企業間相互關系取得一定成果。在集群企業間諸多關系中,競爭關系是最為突出和復雜的。由于相同或相關行業的企業和機構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緊密聯系的集合體,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空間內,各種環境要素包括技術、原材料、勞動力、資本和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需求總量超過實際的資源數量而引起的競爭現象就更容易發生。當前對于產業集群中的競爭現象研究多基于產生原因、性質及競爭力來源方面的理論研究,在基于數學模型的定量研究方面較少涉及。
本文則是在對產業集群經濟環境進行合理假設和定義后,借助基于密度關系的種群競爭模型進行集群內企業競爭關系的分析,同時在模型中引入與收益成本相關聯的競爭影響因子,對競爭給企業帶來的正負反饋影響進行研究,從而在企業在將陷入以犧牲利益為代價的惡性競爭時給予正確的預警指示,指導產業集群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基于密度的產業集群的競爭模型
自然生態中的處于同一環境下的種群之間有一種重要關系即是競爭關系,同種或不同種的許多個體對食物和空間等生活的必需資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當需求量超過供應量時所產生的相互作用就稱為競爭。對于生物種群的競爭研究正是基于種群的密度和有限資源之間的關系而建立模型的。
?。ㄒ唬┘僭O與模型構建
首先,在不考慮相互競爭的情況下引入生態學中的logistic方程來描述種群增長與環境間的動力學特征,它是生態學中預測種群密度的有效工具。
=rN
其中,K表示環境負荷量,r表示種群個體增長率,N表示種群大小,( )稱為Logistic系數,反應種群對有限資源的消耗導致的對它本身增長的阻滯作用。
對于產業集群環境的假設也基于集群企業生產產品密度與有限勞動要素之間的定性規律。假定集群中僅有兩個企業(多個企業情況類似)甲、乙,兩者生產同一種產品,因而存在著市場上的競爭。同時假定企業存在的區域空間上各種資源要素數量有限,故存在集群產量的上限。假設N1、N2分別為甲、乙兩企業的產出水平,r1、r2分別為集群企業甲、乙的個體相對增長率,K1、K2為其資源利用最大容量即為理想狀態下的各企業的最大產量。分別制定甲、乙兩個企業的Logistic增長方程:
=r1N1(1- ); =r2N2(1- );
以Logistic方程為基礎,進一步考慮種群之間的相互競爭。借鑒種群增長符合一定規律的Lotka-Volterra競爭方程。此競爭方程是在Logistic方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構成了種群競爭的理論模型。
假設兩企業的競爭程度可用競爭系數A12和A21表示,A12表示種群甲的每個個體對種群乙的競爭抑制作用,且A12= 表示將企業乙的產出折算成企業甲的產出比率,顯示了有限的環境下企業乙的產出對企業甲所產生的效應。同理可得A21= ,顯示了將企業甲的產出折算成乙的產出對企業乙產生的效應。同時為研究企業間競爭對不同企業自身的影響,引入競爭影響因子,即由競爭后帶來的企業單位收益與單位成本的變化θi= >0。甲企業中每個產量消耗資源對自身企業的增長的抑制作用等于1/K1,乙企業中每個個體產量對甲企業增長的抑制作用等于A12/K2,企業間的競爭對企業自身的影響作用涉及到每個產量產生的作用即為θ1/K1。同樣,乙企業中每個產量消耗資源對自身企業的增長的抑制作用等于1/K2,甲企業中每個個體對乙企業的增長的抑制作用等于A21/K1,企業間競爭對企業自身引發的作用體現為θ2/K2。由此可得甲、乙企業的競爭方程分別為:
=r1N1(1- - + )①
=r2N2(1- - + )②
(二)穩定解分析
此模型描述了種群之間基于密度的幾種主要競爭狀態,從①、②可以得到甲、乙企業競爭達到平衡狀態的方程為。
若不存在間競爭關系,即方程中A12或N2等于0和A21或N1等于0時,此時明顯沒有競爭帶來的影響,即θi=0,兩個種群各自遵循Logistic方程,即兩個企業都能夠占有各自的全部區域資源環境自然發展直到企業生產產量達到各自的環境負荷量為止,此時兩個企業達到平衡。
若存在間競爭關系,競爭的結果將取決于K1、K2、θ1、θ2、A12和A21這6個值的相互關系。對于甲企業而言有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完全戰勝乙企業的產品,即N2=0,N1=K1+θ1=U1,對于不同競爭環境下θi取不同范圍的值,企業的競爭勢能有不同的反應,則K1+θ1也體現出競爭給企業帶來的不同影響。第二種情況與之相反即N1=0,N2= (1+ )=U2意義類似。由此畫出的對角等值線U1U2上的其他點表示了甲企業的其他平衡條件。同理可得乙企業的平衡等值線V1V2,其中V1= (1+ ),V2=K2+θ2,現將兩條等值線疊加分析。
當U2>V2,U1>V1時,則甲企業的等值線總是位于乙企業等值線的上方,此時在兩等值線的左下方 >0產量是隨著時間增長,右上方 <0產量隨著時間遞減,因此不管處于被兩條等值線劃分的哪個區域內,平衡點都趨于點(U1,0),說明甲企業得勝,乙企業失??;反之當乙企業的等值線總是位于甲企業等值線上方時,即V1>U1且V2>U2時,兩條等值線的平衡點趨于(0,V2),即乙企業得勝,甲企業失敗。失敗的企業將被處于競爭優勢的對手排擠出市場,最終失去企業生命力而消亡。
當V2>U2,V1<U1時,此時兩條等值線交叉如圖1(a)所示。根據 與0值比較的關系可以將第一象限劃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值發展趨勢如圖箭頭所示,可以看出甲乙兩企業處于不平衡狀態,平衡點分別為交叉點、U1或V2也就是說明兩個企業誰都可以得勝,都可以抑制對方,或者處于兩者共存狀態,但交叉點是不固定的,依賴于兩個企業最初的可利用資源。
當U2>V2,U1<V1時如圖1(b)所示,此時各個區域的點都趨向于交叉點,說明此種狀態下甲乙兩企業可以處于共存狀態,即兩個企業誰都不能完全戰勝對方,平衡點向交叉點收斂,企業分別在各自的環境資源負荷量下以特定的規模生存。
?。ㄈ﹨捣治?br/> 由上述幾種情況我們分析其他參數值的大小對企業間競爭的影響:
當K1=K2時,即甲乙兩企業分別在其資源利用最大容量即為理想狀態下的各企業的最大產量相同,這種情況只有在甲乙兩個企業的規模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并且企業的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等方面也完全一樣才可能實現,此時競爭對于兩個企業的影響必定都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到:θ1=θ2。則此時:當A12<1,A21>1時,則甲企業的等值線位于乙企業等值線上方,則甲企業勝;當A12>1,A21<1時,乙企業的等值線位于上方,乙企業勝;當A12<1,A21<1時,甲乙企業平衡,如上述(c)狀態;當A12>1,A21>1時,甲乙企業處于競爭不平衡狀態,如上述(b)狀態。
根據A12和A21的定義可以得到A12=1/A21,則A12和A21不能同時為小于1或者大于1,因此第三、第四兩種狀態不可能出現。分析得到,同質企業的激烈競爭就是以排斥對手為目的的競爭,要么甲勝乙敗,要么甲敗乙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企業間應該保持一定的相異性,在產品的革新與創新,市場的推廣,銷售對象拓展等方面都要保持與其他相近企業的不同之處,避免完全同質的情況出現。各個企業若要獲得長久發展,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應選擇自己有特色或有優勢的領域進行經營。采取經營思路,市場拓展,產品宣傳等多方面“錯位”的方式避免競爭同勢。同時企業也應該在確保核心能力的方面努力,力爭在各個方面占據優勢,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資源,并且利用自己的優勢不斷創新,避免產品流于大同。
由甲企業競爭方程 =r1N1(1- - + )可得,當 =0時,甲企業處于平衡狀態。在等值線的左下方 >0,則企業的產量會增加;在等值線的右上方 <0企業的產量會減少,依此來討論競爭影響因子的取值。對于不斷加強的競爭,影響因子數值逐漸減小直至為負值。當θi>1時,代表企業間競爭對于企業的影響是正反饋的,此時單位產品的銷售收益完全大于生產成本,對于企業效益有完全放大作用。在現實社會中,某些企業為了避免競爭對手的出現往往會居安思危率先謀求新的發展道路,不斷加強自身的快速感知與應變能力,在產品創新與學習能力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都說明具備競爭意識可以刺激企業不斷進步,使競爭優勢不斷加強。當1>θ1> 時意味著競爭產生并對企業的影響將有所改變,單位產品的收益與成本的比值有所下降。在這個階段,企業間的競爭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影響,為了保證市場戰勝對手,企業往往會采用加大投資力度,增加成本投入技術創新工作,在銷售手段上會使用降價促銷等手段,這些都使企業的贏利情況較理想狀態下有所降低,但是總體還是處于獲利增長階段。當競爭繼續增強,競爭影響因子不斷減小,達到θ1< 時,這時企業間的競爭便超過了正常競爭的范圍演變成過度競爭,此時帶給企業的是負反饋影響。過度競爭會最終導致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的惡性競爭,致使企業利潤缺失進而因為利潤降低的原因導致創新缺乏。作為集群形式,過度競爭的影響更主要體現在對集群產品消費者、群內企業和群內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以及集群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它破壞了企業之間正常的信任和承諾關系網絡,最終導致集群停滯、衰退、消亡。由此分析可知,適當的競爭可以給企業進步的刺激,過度的競爭則會成為企業前進的屏障,因此可以以競爭影響因子的邊緣狀態建立預警機制,防止企業以犧牲利益為手段盲目參與惡性競爭。
三、結論
產業集群間企業間的競爭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經濟現象,在避免盲目投資、盲目競爭等問題上不僅要有多方面的理論研究,更重要的是有直觀理性的定量分析。將企業單位產品收益與成本的比值作為競爭影響因子引入種群競爭模型中,分析企業間的競爭強弱程度對企業發展的不同反饋影響,得出結論是:企業間保持互異性是達到自身與集群整體穩定狀態的必要條件;同時更要注意把握競爭尺度,當單位收益與單位成本的比值的值不斷縮小達到θ< 時,企業將陷入競爭危機中不健康地發展,以此為界限可作為企業間進入過度競爭的臨界狀態,設置預警機制指導整個產業集群穩定良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