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征信機構在社會信用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征信機構承擔的社會功能,社會信用是受到限制的,或者說社會信用是很難得到充分利用的。因此,了解、熟悉征信機構,對于充分利用社會信用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征信;機構建設;思路探析
一、征信機構的組織模式和類型
征信機構是指依法開展征集、披露、使用機構或個人信用信息等征信活動并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包括信用信息登記機構、信用調查公司、信用評級公司等。目前,各國的征信機構主要有兩種組織模式:一是由政府監管部門出資設立的征信機構,稱之為公共征信機構;二是由各種經營性組織或個人出資組建的征信機構,稱之為私人征信機構。
公共征信機構主要服務對象是政府監管部門,目前也對商業銀行提供服務。它以監管者的身份強制要求金融機構上報數據,所采集的信息種類不多,信息總量較少。公共征信機構不以盈利為目的,對提供的服務不收費或者少量收費。
私人征信機構是一個尋求利潤的企業,通過采集、整理、加工、出售信息獲取收入。私人征信機構主要通過與信息持有者簽訂協議采集信息,采集的主要是小額貸款,征信對象主要是消費者。私人征信機構還從有關行業廣泛收集信用信息,因此,它的服務面更廣,服務產品也更多。
從目前的情況看,在美國,征信機構都是有私人部門所有。而在歐洲,15個歐盟國家有7個國家建有公共征信機構,除法國外,其他國家同時也都有私人征信機構;美國、歐洲以外的地區征信機構的組織模式大多選擇私人性質。
二、我國征信機構發展現狀
我國企業征信業務是從1987年的外經貿部計算中心開始的,當時的背景主要是為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滿足海外調查我國企業資信的要求而設立的,此項業務一直延續至今。1992年底開始出現民營征信機構,1994年后外資機構開始進入我國。目前全國從事征信及相關業務的公司約有近百家,早期成立的征信公司注冊資金規模從十萬到一、二百萬元人民幣,后來陸續增資,但最大也不超過五百萬元。其服務對象主要是涉外企業和外資金融機構。這些企業盡管規模不大,但基本處于盈利狀態,有些還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最近幾年各地成立了一些征信機構,多數是當地政府部門為建立本地信用體系而成立的,注冊資金規模基本為數百萬至兩、三千萬元。由于國內征信市場并沒有有效開發出來,導致其業務規模、人數和其資金規模嚴重失調,基本處于虧損狀態,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很難改變。
與此同時,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各商業銀行參與,于1999年建立的中央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已逐步發展成為企業和個人兩大信用信息數據庫,目前已經為全國1400多萬戶企業和6億多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主要記錄了這些企業和個人在金融領域的信貸信息,以及在環保等方面遵紀守法的信息,日查詢累計270萬次。該系統屬于公共征信系統,主要對商業銀行開放,對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或者執法提供部分信息服務。受現行法律限制,對企業、個人以及社會其他中介單位和組織目前暫不開放。
三、關于對我國征信機構設立與發展的政策建議
討論我國征信機構的設立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也不能脫離現實,應盡量符合我國征信機構的現狀。
(一)新型征信機構的設立應堅持循序漸進、扶持發展的原則
1、征信機構的運作特點與資金運用方面。征信機構屬知識密集型信息咨詢類企業,不是資金密集型企業,更不是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運作特點和資金運用規律。其主要是收集、整理、分析各類信用數據,為社會有償提供各種信用信息服務,并在收集和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其數據庫。征信機構的資金主要運用于收集處理信息,最大投入在于數據庫的建立,而數據的采集通常是以批量方式得到,整體成本可以得到控制;數據庫的建立也是分步建成的,因此并不需要一下子投入大量資金。世界上任何征信機構都不會一下子建立一個擁有海量數據、包羅萬象的數據庫,否則其投入產出必定不成比例,短期內也很難做到。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征信公司鄧白氏擁有幾千萬家企業的數據庫,但那是經過160年的時間建成的,資金投入也是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而逐步進行的,其數據庫也并不能包含所有的企業信用信息,也不是所有數據都能做到及時更新,但這些并不影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征信公司。
2、征信機構的資金規模方面。毫無疑問,征信機構作為經營信用信息的特殊企業需要一定量的資金規模,以保證其足夠的經營能力,我們又必須尊重征信企業運作的客觀規律,不可拔苗助長,為其設定一個不切實際資金門檻。
若新成立征信機構最低注冊資金準入門檻設定過高,則勢必面臨全行業重組兼并,引入大量資本。現有公司的業務也可能受較大沖擊,本來為數不多的人才可能流失,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市場規模不可能急劇擴張,絕大多數公司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甚至出現虧損,對整個征信行業來說不僅無利,反而有害。因此,征信機構最低注冊資金問題應由國家立法機構慎重研究。
(二)央行征信系統的推廣應堅持立法保障、強勢推進的原則
中國人民銀行建立的征信系統,其發展目標應為將依托企業、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匯集企業和個人在稅務、合同履約、產品質量,以及個人身份、工商登記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全國范圍的公共征信機構。其發展方向應堅持逐步擴大信息的采集范圍與服務范圍的原則,因此,應盡快出臺《征信管理條例》,明確央行征信系統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逐步提升信息入庫率與更新率,繼續加大非銀行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將已經簽訂信息共享協議的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產品質量、通訊費用繳納等納入數據庫,同時在幫助中小企業建立基本信用制度的同時,將其信息全面納入數據庫。
(作者簡介:課題組成員:葉進、田晉軍、郭振江、宋計云、王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