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事一議”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配套政策,它主要用來解決“后稅費時代”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事實上,“一事一議”在解決農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修建村級道路等村莊集體生產公益事業建設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一事一議”在實踐中還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制度本身的,也有操作方面的。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一事一議”效力的發揮,因此必須加以解決。有鑒于此,文章主要從“一事一議”制度本身存在問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一事一議;稅費改革;搭便車
一、“一事一議”的制度困境
(一)制度剛性
《“一事一議”暫行辦法》和《“一事一議”實施細則》都規定通過“一事一議”籌資不得超過人均15元的上限,并作為一項硬性要求,不得逾越。
這樣規定,本來是為了防止鄉村兩級亂收費,確保農民負擔切實減輕,但也給“一事一議”的實踐帶來麻煩,使“一事一議”難以集中到足夠的財力辦大事。
另外,“一事一議”項目往往是在年初議定的,但如果年中出現突發性事件需要資金如何處理?對這兩個問題,《暫行辦法》和《實施細則》都未明確說明。
“一事一議”是一種民主化的村莊公共產品供給機制,民主化取向的制度設計,有利于促進村莊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但是,能以“一事一議”解決的村莊公共產品是有限的。因為,任何制度都存在一個效力的問題,它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對此,“一事一議”的制度設計有明確的規定,“一事一議”主要是解決村莊范圍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修建村級道路等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建設的籌資籌勞問題。也就是說,“一事一議”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的“收納桶”,并不是說什么樣的籌資籌勞都可以借“一事一議”之名進行。制度設計上做這樣的限制,主要是防止鄉村兩級將“一事一議”當作大籮筐,沒有錢或錢不夠用的事項均往里裝,進而使“一事一議”成為新的亂收費亂集資的口子,加重農民負擔,但客觀上規制了“一事一議”制度的效力。
因此,要使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能夠跟上農村發展的形勢和村民的多元化需要,還必須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改革上下功夫,探索更為合理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如在農村公共產品資金籌措上加大上級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嘗試市場化改革,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產品的供給等。
(二)非強制性不能排除“搭便車”行為
曼瑟爾·奧爾森曾指出:“除非一個群體中人數相當少,或者除非存在著強制或某種其他的特別手段,促使個人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行動,否則,理性的、尋求自身利益的個人將不會為實現他們共同的群體利益而采取行動。”公共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特征,導致“搭便車”行為的產生。這實際上給消費者提供了一種刺激,使他對公共產品的貢獻盡可能小于(甚至為零)他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利益,而希望他人承擔更多的成本。
“一事一議”是一種自主供給的方式,不帶有強制性。受小農意識的影響,從個體理性出發的村民很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理,使得資金籌集不到位。
(三)表決形式的規范化問題
由于《暫行辦法》和《實施細則》都沒有對表決形式做出具體的規定,因而,在“一事一議”實踐中,各地的表決形式各異。盡管我們不能苛求村民能自覺采用科學規范的表決形式,但是,從制度設計上來強調這一點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一事一議”有效實施的思考和建議
(一)改革和完善“一事一議”制度
1、根據受益主體和籌資主體相對應的原則,可適當縮小議事范圍。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位議事的,可靈活制訂籌資籌勞規則。例如在修筑一條或幾條道路時,可以通過受益主體協商,有機動車的村民多繳到上限額,無車的可以減半征收等等,其具體實施方案可以經大家討論決定。這樣既可以充分提供小集體所需的公共品,又符合公平原則,皆大歡喜。
2、適當靈活下放上限設置決定權。國家《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規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實行上限管理,這樣限制了村集體籌資籌勞的能力。本人認為應該考慮不同地區、不同發展程度的村莊的不同需求,不制訂統一的籌資籌勞標準,無論從籌資額上還是所議的項目上,都可以放松。
3、不宜硬性完全取消“兩工”。在某些農村公共品的建設上,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仍是必要的,一些農民也對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因此可以在村民自愿的情況下允許“兩工”存在。如某些公共品的技術含量并不高,比如在農村修水泥路,由本村村民自己興建顯然可以使成本降低,能夠部分減輕農民負擔。由此可見,硬性地取消“兩工”不盡合理,這樣的制度顯然不符合“激勵相容”的原理,在實施中勢必要被打折扣。離開了帶有公有權利性質的法律或行政強制力,農田水利及其他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一事一議”制度,很難真正有效地實施下去。因此政府在認真貫徹落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基礎上,必須充分聯系本地實際,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把“一事一議”的議事規則寫進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并在實踐中認真貫徹執行。要盡快規范和完善農村“一事一議”的相關政策法規,做到“一事一議”有法可依,讓“一事一議”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不斷提高村民的議事意識、議事水平和議事能力,確保“一事一議”規范運作。對擅自挪用、平調、擠占“一事一議”款項的要嚴肅查處,屬私人貪污、挪用的追究刑事責任;對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并簽字后,不按時繳納款項的,按違反合同論處,申請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仲裁,也可依法起訴。
(二)促進“一事一議”制度有效實施的相關配套改革
“一個制度安排的效率極大地依賴于其他有關制度安排的存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不完善是農民負擔難以減輕的主要原因,減輕農民負擔光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必須進行機制改革”。
農村“一事一議”能否順利實施,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村稅費相關配套改革能否到位。配套改革搞好了,既有利于農村稅費主體改革成果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也有利于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順利實施。
1、切實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建設。說到底,“一事一議”是民主決策的一種實現形式,其實施有賴于村民自治的深入發展。村民自治包涵的民主理念、民主意識的一整套制度規范都有益于“一事一議”制度的實施,而且,村民自治實踐奠定的民主基礎,有利于“一事一議”的推行。當然,“一事一議”實踐也會反過來促進村民自治的發展。而這種良性互動局面的出現,還得取決于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從農民的視角來看,加強村民自治中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建設將更有利于村民自治的深入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一事一議”將有利于村民自治的發展。當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難以開展的一個關鍵原因在于村干部缺乏權威,村民對組織者缺乏信任與支持。因此必須開展以村民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工作。以此為突破口,建設起村兩委與村民的溝通渠道,充分發揚村民民主,改變村民心中對會議“多年不開會,開會就要錢”的不良印象,讓村民真正感到“一事一議”是在決策他們自己的事情,進而愿意為改善自己的生產生活條件而出工出資。
2、改革城鄉二元分治制度。如果一個國家是一個城鄉二元社會,有一個分裂的雙層社會結構,那么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社會福利的提供,財富和福利的增長都會陷入窘境,但是民主化將阻止這種分裂,這正是福利國家產生的重要條件和社會后果。在沒有對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分治制度作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在農民收入普遍偏低的現實下,“一事一議”制度不大可能完全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但我們不能因為“一事一議”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困難而放棄,因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還將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一事一議”至少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過,我們也應當承認,要最終解決包括村級公共品在內的農村公共品短缺問題,還得靠改革不合理的城鄉二元分治制度,并采取“以工補農”的方式來扶持農村發展,加大財政對農村公共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民收入,關心農村的發展,使“一事一議”達到理論和實踐上的圓滿。
3、推行“一事一議”必須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從根本上來看,國家應在收入分配上進行稅收及公共財政體制創新,加大向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一個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真正有效的公共財政體制。目前,縣鄉兩級財政基本上是吃飯財政,根本無錢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因此,國家財政支出制度,要體現把財政增長主要用于農村教育、文化、科技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宗旨,逐步減少農民自己出資出勞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比例,使城鄉經濟和社會公益事業同步發展。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興辦公益事業,逐步減少“一事一議”籌資,讓農民真正實現稅費“零負擔”,從而推進農村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人民